银行暴利带来危机


 

 

    说到银行,大多数人会摇头:“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据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银行业前三季净利润增长10%。再看去年前三季度的利润实现率,中国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利润8173亿元,16家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率达到31.49%,甚至超越了烟草石油等暴利行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在今年甚至出现“破八”,能否达到全年GDP增速7.5%的目标只能看第四季度的经济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出口减少,内部面临通胀压力,实体经济大都出现困难,而银行业却能独善其身,实非正常现象,连某银行行长都甚至感叹:“银行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支撑着银行业的暴利?这样的暴利能否持续?对银行业本身有何影响呢?

 

    银行高利润怎么赚来的

    到银行去存钱或者贷款,都是有利息的,但利息率却不同,这个大家都知道,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银行高利润的绝大部分就是来自于这这两者之间的利息差。可以说,高利息差、乱收费、拉皮条就是银行暴利的三大来源。

   高利息率

    从全行业来看,在银行收入中占比最高的是利息差,大约贡献了80%。央行规定的存贷利息差可以达到3%-3.5%,但这还只是名义上的,只有地方政府、央企才能享受得到。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讲,存贷利息差能达到7%,而在美国、中国香港这个利息差大约只有0.3%而已。

    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16家上市银行利润总额达到5453亿元,日赚30亿元。银行业的ROE水平(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确实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其2011年平均值为21.33%,远高于实体产业的利润率,即使普遍认为高利润的房地产行业2011年净资产利润率也仅12.15%。

    乱收费

    赚取利息差之外,银行还利用垄断地位收取乱七八糟的费用。

    在2003年10月1日出台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银行收费的项目仅300多种,而现在《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中列出的收费项目已多达3000种。银行根本没想着如何给老百姓提供好的、便利的服务,而是把全部心思放在如何从老百姓身上赚取更多的钱上。

    同时,据中国银监会和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在中国银行业1076项服务项目, 226项是属于免费,占比21%;收费项目850项,占比79%。上半年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共计1881.88亿元。个人业务不合理收费、收费项目不明示、贷款业务收取各种巧立名目的费用等现象,成为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

    拉皮条

    在银行业中,所谓拉皮条,主要指的是在资产类业务方面收入的增长迅猛。

    资产类业务主要是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一般通过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代理业务以及资金为合作内容。今年,银行业结构融资、债券承销和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0.36%、57.6%和52.87%。

 

    银行暴利如何出现的

    如此明目张胆的暴利行为,怎能不令老百姓痛恨?即便如此,银行还是有恃无恐,这里面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的这种行为呢?

    其一,存贷差3个点,高于发达国家。

    近两年,我国宏观调控控制出现通胀,央行频繁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贷款数量来,进而实现对通胀的控制。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边是银行能从储户那里取得廉价资金(基本利率3%);另一边由于实体经济对有限资金的争夺,实际抬高了贷款利率(贷款基准利率是6个点),在这一低一高中,银行丰厚的息差就出来了。

    在中国,存贷差是3个点,发达国家基本是1个点,台湾也是1个点。去年在温州市,其平均贷款利率是25%,使得企业不堪重负,而赚的钱可能还是用来还银行的。去年,中国工商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为1640 亿元,同比增长28.79%,被喻为2011年全球最赚钱银行。而这其中息差收益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即高达68%。从绝对量来比较,利息收入则占到工行净收入的七成以上。

    其二,依赖政策非理性扩张。

    我国存贷差政策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旨在帮助国有银行消化不良资产,然而这一政策并未随四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完成而退出历史舞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家推出“四万亿”刺激政策之下,中国银行业开始了非理性扩张。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银行业纷纷走上规模扩张的不归路,并不愿放弃市场份额。2008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30.3万亿,到2011年这一数字已高达58.2万亿。虽然在200年,央行就连续5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但还是阻挡不了银行通过规模扩张“以量补价”的步伐。

    其三,拥有很强的政府背景。

    众所周知,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很强的政府背景。以四大行为例,他们几乎垄断了逾70%的市场份额,具有了完全的市场支使地位,并将储户和金融消费者的选择权视若无睹。垄断之下,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全球第一,储户的利益却受到了无情的盘剥。

    也正是因为银行有靠山,企业要借钱只能找国有银行,因为只有国有银行才能弄到相当的额度;要存钱呢,则会发现所有银行的存款利息都一样,而国有银行依靠政府,还算相对安全的。而如果有商业银行想以高息揽储,就会立刻遭到央行和银监会的严防死守。

    然而这些看似合法的“暴利”行为背后但却隐藏着深刻的危机。

 

    暴利背后的危机

    银行资产在高度扩张大肆获取暴利的时候,却正给金融体系埋下了极不稳定的隐患,因为银行其实依附的是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萎缩,其高暴利时代随时会泯灭。在暴利带来危机的背后,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外部市场调节因素

    银行坏账初显:一般而言,银行贷款偏好资信较好的大型企业,如煤炭、钢铁、能源等。但如今,产能过剩、行业转型问题久久缠绕着这些大型企业。全球经济危机长期影响效应凸显,国内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长三角、珠三角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纷纷关闭或破产。2012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31万亿元,同比下降2.2%。由于这些企业偿债能力直线下降,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已直接受到影响,坏账早晚都会凸显。

    信用风险增加: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二季度,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约为0.9%,不良贷款余额为4564亿元,较之第一季度增加了182亿元。尽管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依然较低,但普遍出现逾期贷款余额上升和减值的迹象终会影响到它们。比如浦发银行,今年上半年从期初的67.9亿元上升至期末的123.28亿元,逾期贷款率达0.85%。

    息差逐步下降:银行高利润来源于息差,尽管其净息差仍普遍提升,但其与宏观调控银根松紧关系很大。2012年的两次降息,使资金市场流动性宽裕,信贷供求关系出现了反转。与此同时,货币市场和债券投资收益率水平也出现下降,银行资产端收益整体有走低趋势。此外,各家银行贷存比指标均在监管红线的临界点,但存款增长“冲时点”迹象明显。比如,2012年6月末最后五天的存款增长是上半年的50%,而最后一天的存款增长是上半年的30%。

    内部经营管理因素

    在中国,银行几乎是靠粗放经营赚钱的。什么叫粗放呢?也即靠疯狂圈钱,再疯狂放贷,然后吃着稳定的利息差来赚钱。四大银行均是如此,上百亿的资金三五个月就会迅速花光。如果此时A股没法融资了,除了以极低的价格去香港融资外,必然的结果就是贱卖股份。

    发达国家银行靠什么赚钱?我们知道,发达国家的银行进入门槛非常低,它们主要是靠服务来赚钱的,这一点中国香港地区的银行做得很好,比如说开通24小时的投诉热线,以内控管理系统来规范每个员工。而我们的银行管理到现在还停留在简单的数量化考核阶段上,比如要接待多少客户、要拉多少存款、卖多少产品等等。

    此外,在商业银行中,出资人和经理人是相分离的,银行利润越高,经理人的收益也越高,但他却不必为经营不善支付等额代价。在“暴利”的引诱下,经理人会冒险放贷,而往往不顾以后如何顺利回收。比如,无节制地向房地产企业贷款,致使房地产商陷入“绑架”的境地,如此的后果就不仅是商业银行,还有整个国家的金融安全。

    既然银行问题这么多又这么严重,有没有什么方法去解决呢?有专家建议上调存款利息,对银行暴利征税,但看看对“两桶油”征收暴利税的结果却是油价更贵、油荒更甚,就知道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还如清理收费、请第三方机构监管、出台行政命令等等,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根本的解决之道还在于改革。

 

    中国30年来的高速发展,国民早已从解决温饱的困惑中走出来,生活不断改善,多余的钱期望带来更多的收益,在这样的情况下,一般民众选择银行来获取数量不多的利息款,银行却利用这样的获取暴利,损害大众利益。自然这也是他们的生存之道,好评坏评自有说法。但银行业如果真的忘本,自取灭亡必将是其命运。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在银行业身上也是很适合的。因此,只有为中小企业和民众提供真心服务,银行业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