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势必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产业
据新华网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近日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技融合是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他希望广东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大力推进文化创新,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建设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助推器,成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使文化成为促进科学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 ”这是中央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最新的重要阐述。
综合相关报道,文博会成为引领深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助推器。文博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文化产业会展,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成为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引领深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助力器”,前七届文博会成交额累计已突破5000亿。文化产业已成为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和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有力地推动深圳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圳文化产业发挥经济特区文化多元的优势,强化创意、创新、创造,着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着力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中心。深圳还是中国最大的高端印刷及黄金珠宝生产基地,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会展等行业也都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文博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等一批国家级文化平台落户深圳,文化投融资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在“十五”期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总量连续突破100亿、200亿和300亿元大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4.6%提高到6.7%。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465.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88%。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市场低迷,深圳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全年增加值504.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46%。2009年深圳文化产业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年增加值531.3亿元,约占全市GDP 6.48%。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637.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75.6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74%。在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音乐、互联网信息服务、高端印刷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逆势上扬、高速增长的骨干企业,成为引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深圳高新技术产业非常发达,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涌现出了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如腾迅公司注重加强科研创新力量,不断在互联网信息和网络游戏等业务上推陈出新;A8音乐集团一直以来专注于新媒体原创音乐,已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2005年成立的深圳华视传媒通过自主创新,成功创设了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已覆盖全国26个经济发达的城市。
文化与传统制造相互结合,印刷、工艺品制造等一批传统文化制造类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不断强化创意设计环节,使先进的创意设计理念快速渗透到传统文化制造业,推动了传统文化制造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快“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
文化产业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创造力”。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其实就在于人的创造力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创意”是产生新事物的能力,这些创意必须是独特的、原创的以及有意义的。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无论是电视影像这样的传统媒介产品,还是数码动漫等新兴产业,所有资本运作的基础就是优良的产品,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优良产品恰恰来源于人的丰富的创造力。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经济”,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人自身的创造力。由原创激发的“差异”和“个性”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基和生命。
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最核心的就是人的创造力的释放和解放。中国“文化产业”真正发达需要充分释放中国人的创造力,提高人的素质,打开人的视野,让人看得多、知道得多,人的无限创新能力才可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任何文化遗产或资源并不能天然地成为产品或商品,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丰厚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人、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可以说就是文化创造的“技术因素”;同时,他们的创造所需的社会氛围、制度条件也是这类“技术”的组成部分。
发展文化产业更多政策措施,十八大以后会不断推出。新经济时代的创意产业对物质资源依赖度不高。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对文化创造力和创造型人才有更迫切的需求。因此如果想改变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一定要解放人的创造力。中国应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宽松的社会环境,鼓励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国家要出台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奖励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文化创意产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依靠人的创造力,过度僵化落后的制度体制,过于束缚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反而会抑制人的活力。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雕塑、环境艺术、广告装潢、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文化产业“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三个方面: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文化产业势必成为中国未来的重要产业
comment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