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七古”
潘世东
1、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江河
汉水,古称夏水、天河、天汉、银汉、星汉,意即汉水直通云天,来自银河天汉;汉水又叫沔水。据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考证,沔、嬭古音同注,沔可读为嬭,地方方言将女性乳房读为咪咪,咪咪即“妈妈儿”的意思。嬭即奶,故沔水即奶水,意即沔水浇灌哺育一方苍生,母亲河是也。
汉江发源于我国南、亚热带气候分界线的秦巴山脉西端,它的干流有南源、北源和中源三个源头。南源名玉带河,出自宁强县境内箭竹岭上天柱峰的玉珠泉、云汉潭;北源名沮水,源自甘肃境内;中源一说为五丁北峡水,但古来一直被视为汉水中源、也是正源的却是嶓冢山石牛洞。嶓冢山石牛洞位于大巴山系宁强县的烈金坝乡江源村。在石牛洞口,有座钟乳石,壮如奔牛;牛的臀部有八个莫可辨认的大字,传说是大禹治汉成功、勒石记功的“禹书”。在石牛的腹下有一线清水流出,这便是汉水的源头。
汉江干流全长1577公里,流经陕西、湖北两省,于武汉市龟山以北汇入长江,流域涉及鄂、陕、豫、川、渝、甘6省市的20个地(市)区、68个县(市)。流域北部以秦岭、外方山及伏牛山与黄河分界;东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与淮河流域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为界;东南为江汉平原,无明显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质构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为界,以西为褶皱隆起中低山区;东以平原丘陵为主。汉江流域面积159000平方公里。汉江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长约925公里;丹江口至钟祥为中游,河谷较宽,沙滩多,长约270公里;钟祥至汉口为下游,长约382公里,流经江汉平原,两岸筑有堤防,河道婉蜒曲折逐步缩小,泄洪能力愈下愈小。较大支流有褒河、任河、旬河、夹河、堵河、丹江、南河和唐白河等。
也有人以为真正能够显示汉水古老的应该是《禹贡》:“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可以与此互为印证的是大禹疏导治水的故事遍及汉水山下,它的源头有禹王祠,中部有禹王穴,上游和下游各有禹王碑。但这些都与事实相去甚远。
在人们的一般常识中,毫无疑问,长江黄河当是中国的第一、第二大江大河,长江黄河的历史也远远超过汉水,古代的江、淮、河、汉四渎之说便是典型的代表观点。但地质和考古学界却有一种新说,在长江、黄河形成的七亿年前,汉水便在今日甘肃东南部和陕西省的西南部形成了,由丁咚之泉渐成潺潺之溪,继而发展成浩荡之水,终至形成气候,一泻千里地横贯中国南方大地,最后,携风带气、泥沙俱下、恣肆汪洋地流入东海。以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江河流域辐射面积推论,汉水当属中国境内的最古老最大的江河。当汉水形成七亿年之后,长江和黄河才逐渐形成。可以设想,在乾坤奠定之时,长江当是一条小溪,或者说长江远不是当今的规模和流向,甚或它确实是汉水的一脉支流。
长江成为第一大江源于地质发生的强烈折皱和对汉江古老河道的“夺袭”。
种种研究资料表明,现今的青藏高原曾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现在长江流域的部分地区,在一亿五千万年以前才从汪洋大海中隆起,渐渐成为陆地。原始的长江发源于三峡地区的山地,沿着东高西低的地形大势,经过四川、云南一带的盆地底部,滚滚西流,在云南西南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古地中海。直到距今约五千万年前,由于印度大陆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欧大陆板块相挤压,使古地中海的东部逐步隆起.形成了原始的青藏高原,长江西流的通道被阻塞,不得下“另行出路”。随着青藏高原的进一步抬升,终于形成了今日大江东去的态势。有青藏高原及雄峰巨峦的终年积雪为后盾,长江的水势自然超过源自嶓冢山和玉带河的汉水,因而“夺袭”成为主流。这种“夺袭”对汉江实行了斩头去身:在源头夺走了汉水的第一源头“西汉水”,使汉水源头向东缩移到现在的嶓冢山,而在汉口以下夺走了辐射辽阔而悠远的中下游水道和水源,使汉水由横亘在中国南方大地的一条巨龙缩身为一条小蛇。对此,一代文化散文作家刘韶六通过实地考察,提出了河流“夺袭”的问题,研究了“夺袭”的现象,认为在远古,如同今天四川的那条名叫西汉水的河流是注入嘉陵江一样,嘉陵江的上游原也是和汉水连为一体的。嘉陵江的重要支流被称为“西汉水”,可能并非人们的随意,也许是一种对原始事实认定的结果。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经指出,在地质时期三峡地区发生强烈折皱,成为华西与华东的分水岭,岭西三水皆向西藏。如果此说成立,那么在地质时期以前秦岭、大巴山以南的东流之水主要的就只有汉水了。而能够与李四光的这个观点相互印证的是1976年和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组织考察队对长江源头进行实地科学考察,也得出了早期长江曾有过西流历史的结论。
著名历史学家石泉教授通过《三国志》人物围绕赤壁之战的对话发现:当时人们实际把汉水作为长江的上游。由于一直把文献中的“长江”与今天的长江划等号,后来争来争去,赤壁之战总在长江上打。事实上,赤壁之战就是发生在今天的汉水、在汉水中下游交接部的钟祥市下游的不远某地。人们之所以把汉水作为长江的上游,事实上是对历史记忆的执着。因为,在远古长江的主要河道都是汉江的,而长江夺袭之后汉江的主要河道又变成了长江的主要河道,这样,在人们的记忆中自然会容易产生汉江就是长江、长江就是汉江的印象。这一科研成果,可以算是对这—问题的间接证明。
华中科技大学张良皋教授是一位对于中国古代地理、传统堪舆学、《禹贡》和《山海经》颇有大成的一代名师,对于汉水是否是中国远古最大的江河,在《巴史别观》中他作了如此的论断:“中国古人第一次见到、并予命名的大水是汉水。…….汉(水)至迟到春秋时期保持着第一大水的地位。我们不要见到‘河汉’、‘江汉’连言,就以为江、河大于汉。在这种构词结构中,‘河’、‘江’都是形容词,而‘汉’作为‘大水’。汉水比往北的渭河、黄河都大,至今仍是事实。”
这似乎可以作为本文最为有力的结束语了。
2、在古代诗文典籍中汉水的古老记录
传说:远古时候,嶓冢山(今称汉王山)森林茂密,高入云天,天河水就从嶓冢山腰一石洞中倾泻而出,直冲得巨石翻滚,波浪滔天,水声隆隆,惊天动地。当大禹治理好了黄河,勘察水灾,来到嶓冢山汉水之源,只见那由天河中涌下的水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水到之处,一派汪洋泽国。要想疏通,两岸悬岩峭壁,却无立足之地,东察西看也无着手之处。禹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忽然那奔波终生、为治水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黄牛,哞地长鸣一声,飞身而起,越过深谷,一头扎入对面山崖岩洞之中,将汹涌的天河堵了回去,并张开大口,将来水吞入腹中,只留一线清水由胯下流出。禹急忙率领民工掘开谷口,疏通河道。于是山下渐渐现出陆地供人们居住、耕种。那堵水神牛也日久天长化为岩石了。这个山洞就被人称为石牛洞了。
——水势滔天、汹涌澎湃
历史:《禹贡》中有“大禹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可以与此互为印证的是大禹疏导治水的故事遍及汉水山下,它的源头有禹王书、禹王祠,中部有禹王穴,三澨、上游和下游各有禹王碑。
——历史悠久、古老神秘
《诗经》和楚辞:最早记载汉水的文字,即产生在大约三千年前的《诗经.旱麓》了:“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弋飞于天,鱼跃于渊”。这里的“旱”是山名,因为古代“旱”与“汉”互通,所以旱山即汉山,即流来大水解除干旱的大山。因为有大水,所以山脚下榛树、楛树郁郁葱葱,树木参天,绿草如茵;天上鹰飞燕舞,水中鱼跃鳞闪,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汉”的出处由此而来。《诗经.汉广》对汉水的浩淼宽广也有确切的描绘:“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汉之永矣,不可方思”。另有《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和屈原楚辞作品《抽思》中都提到了汉江。
——生机勃勃、生态优秀;救灾救旱;水势浩大、辽阔,无边无际。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云:“汉沔彪炳,灵光上照,在天鉴为云汉,于地画梁州。
——汉水壮丽辉煌,其四射的波光倒映在天上便是群星闪耀的银河,其奔腾不息的巨流开辟出来的河道画出了辽阔无边的梁州。
3、汉水流域是古老的生命诞生地与延续地
人类学家断言:恐龙成批活动的地方,应该是适宜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地方。恐龙和恐龙蛋化石大批发现的地方,就应该是适宜生命最早出现的地方。
西峡县和郧县那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密集而大量的恐龙蛋化石的发现多少具有几分荒诞色彩。
恐龙蛋最早发现在西峡县。93年以前,这里出产一种名叫石胆的中药材。石胆,非常普通的、光溜溜的、扁圆似胆的、有黑有红的石头,其实就是极为珍贵的恐龙蛋。
这种唾手可得的石头曾卖过0.5元一枚,相当于大城市半个肉包子的价钱。
如此集中地被发现,在人类历史上,在全世界,汉水流域恐龙蛋化石群和恐龙骨骼化石的发现这还是第一次!须知,在此之前,全世界仅有恐龙蛋化石500枚。
——恐龙蛋和恐龙骨骼化石大量而集中的出现,说明汉水流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诞生和繁衍的地方之一。
4、汉水流域是东方古人类的摇篮和故乡
最著名的中国猿人化石发现有七处:
1)是北京猿人:裴文中是我国著名的古人类学家、史前考古学家和地质古生物学家。 1929年12月2日,他带领考古发掘人员首次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完整的头盖骨。距今50万年左右;
2)是云南元谋猿人,据古地磁法测定,元谋猿人生活的年代距今有170万年(另有测定结果为距今164万年,或者为距今60至50万年)。
3)是陕西蓝田猿人1963年9月,在蓝田泄湖镇的陈家窝,发现一老年女性的下颌骨;1964年5月,又在县东20公里的公王岭,发现一中年女性的头骨。经考古研究,确定是一种脱离猿类不久的古人类,比北京猿人更为原始,生活在距今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故称“蓝田猿人”。
4)是安徽和县猿人,经专家鉴定, 龙潭洞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为目前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猿人头盖骨化石。
据推断,此系一二十岁左右男性青年,距今三、四十万年,被命名为“和县猿人”。
5)是南京猿人:1993年3月,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雷公山葫芦洞内,出土了一具距今约35万年的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立即引起国内新闻、学术界的轰动。
6)是近年在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猿人,距今203万年。距汉水流域直线距离不足200公里。
7)是郧县猿人系列
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郧县发现古人类牙齿化石。
1989年又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
1990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 根据古地磁法测定,郧县人化石大致距今80万年至90万年。 而乐观的估计则在200万年之前。
距今75万年,发现的梅铺猿人牙齿化石。
白龙洞猿人距今10—20万年。
黄龙洞猿人距今5万年。
——这七大猿人化石除了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外,大多发现在长江流域,而“郧阳人”化石系列,集中发现在十堰地区,这对对中国文明的起源便有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新说法:既改变了人类起源的非洲说,也改变了人类起源的一元论理论,它也雄辩地说明,东方古人类、中国人、中国文明的起源可能在南方,在长江流域,在汉水流域!
从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的发现,到发现了梅铺文化层、白龙洞文化层、黄龙洞文化层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进化链,大量的地质考古和文物考古证明了汉水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域之一,也证明了汉水流域人类没有断代、文化没有断层,可谓“中国通史地域”。
5、古老的民族的栖息地:华夏民族
吕思勉认为,华夏族是中华民族的主干构成。华夏族就是生活在华山以南、夏水两岸的民族。而古代华山就是现在的河南嵩山,夏水就是今天的汉水。据现代学者考证,在远古,汉水流域生活的是炎帝的子孙——主要是巴族、苗族和后来的楚族。炎帝和黄帝同宗同族,只是炎帝更比黄帝早八个世代。
卢国和罗国,是韩国人的祖先。
6、古老的方国
西土八国。
7、古老的死亡方式:寄死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