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坐之殇”警示地方财务能力


  浙江民企遭遇的“连坐之殇”警示,将房地产调控督查组的专项督查落到实处,地方政府需要非凡的财务能力。

  按照统一部署,从7月下旬开始,国务院8个督查组已赴16省市专项督查楼市调控,这是本轮房地产调控以来的第二次。去年4月,国务院亦曾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各地进行督查。

  去年督查之时,正是各地公布房价调控目标之际,因调控目标与民众期望相差甚远,舆论反响强烈。今年督查之时,则是各地房价面临反弹威胁之际,房价又成为舆论热点。舆论将房价反弹的主要原因之一,归结为地方楼市微调的小动作。随着调控的深入,地方面临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对调控松绑的意愿也越来越强。

  根据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监测系统的最新报告,截止目前为止,在全国105个监测城市中,2011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3个城市从不同角度出台楼市微调政策。

  地方政府按理应当是体现公共利益的行为主体,但当前我国还处在“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肩挑“经济建设型政府”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双重重担。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双重重担所需的支出,自然也需要“双份”的。有人说,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严重依赖,是被“逼上梁山”的。土地财政的根源,在于1994年分税制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等。

  近年来,中央财政虽加大了转移支付力度,但主要仍是专项转移支付,一方面,这部分拨款只能专款专用,并不能解决地方财政的实际困难,另一方面,专项拨款往往还需地方配套大量资金,从根本上没能改变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匹配问题。

  当财税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地方事权与财权严重倒挂的情况之下,如果遽然收缩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地方政府的财务平衡压力,以及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应该是可想而知的。

  众所周知,企业破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或“资不抵债”或“难以为继”。在危机或萧条时期,企业主要倒闭在“难以为继”上。今天,浙江民营企业遭遇的“连坐之殇”,祸根就是当年饥不择食解决“难以为继”时埋下的。

  2008年次贷危机暴发,严重冲击到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那时通往港口的高速公路上,甚至连集装箱车也明显减少了。祸不单行的是,2008年6月7日,央行又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许多企业的资金链,更加趋向断裂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抱团取暖”成为这些企业迫不得已的应对举措。所谓“抱团取暖”,就是在当时实体经济下行、银根又抽紧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逆势争取贷款、保证现金流而采取的一种非常举措。具体来说,就是企业相互之间互保、联保,以便赢得银行信任而多争得贷款。

  保证贷款,一般由企业之间对等承担,简称“互保”。联保贷款,通常指3家以上企业,自愿组成担保联合体,其中某家企业申请贷款后,联合体所有成员都承担还款连带责任,简称“联保”。

  “铁索连舟”,虽有对抗风浪、如履平地的优势,但亦有难以分离、火烧连营的风险。只是,在当时订单减少、出口受阻、准备金率上调、银根抽紧的大背景下,度过当前危机已成燃眉之急,又有多少企业可以从长计议?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代版的风水轮流转,早已搭上时代的快速列车。四年前,“抱团取暖”还被各地当作应对危机的先进做法、有效经验而大加推广,现却沦落为一家企业破产、整个行业遭殃的现代版“火烧连营”,让当地政府大伤脑筋。

  地方财政与企业财务一样,也有难以为继的现金流风险问题。在财务风险的把握,特别是现金流安全的确保上,地方政府相对于企业来说,难度和风险不会有丝毫减少。

  在专项督查之下,各地表态严格执行楼市调控不难,难的是地方财政现金流今后安全的保证。浙江民企“连坐之殇”的前车之鉴提醒,在财税体制没得到根本改变之前,地方严格执行调控需要非凡的财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