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江西玉山刘允迪与湖南梅山刘允迪的分析
精细管理工程创始人刘先明
2013年2月5日
2013年1月29日,受位于湖南新化的映鸿科技董事长方映杰的邀请,本人来到湖南华天大酒店;在与毛主席特型演员交流、合影后,与方映杰一道来到湖南新化。


本人2011年7月—2012年3月曾多次在新化映鸿科技公司讲课,还参观过梅山龙宫、紫鹊界,与映鸿人建立了友谊。



2013年1月30日晚,在新化参加了映鸿科技公司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结合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本人又为映鸿科技撰写了报道,新化新闻网、新化在线、娄底新闻网、中国煤炭新闻网等网站发表,详见:
1、新化新闻网:映鸿科技举办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
2、新化在线:湖南映鸿科技有限公司举办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
3、娄底新闻网:映鸿科技举办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
4、中国煤炭新闻网:湖南映鸿公司举办2013年迎新春联欢晚会
2013年2月2日,本人第一次来到祖籍地——湖北省红安县觅儿镇大金山刘家凹。








了解到祖宗的有关信息,后又从网上搜索到红安县档案局网、中国玉山网、北京大学医学部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网等网站有关始祖刘允迪的信息:
一、红安档案信息网:麻城锁口河迁黄安刘姓
来源:红安县档案馆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11日
这支刘姓始祖名刘允迪,始居江西南昌府,在宋朝隆兴年间[宋孝宗年号(1163-1164)]以进士升德安州(今湖北安陆)为宰令。刘允迪生子四,其中刘从礼又名彦三,定居在亭州的梓溪(今麻城的梓溪)。此支刘姓主要分布在麻城的锁口河,百田畈,小河头刘家,朴树大田铺刘家,细院,东山诸处。刘从礼的第十世,大都定居在麻城县东南三里的黑龙池,其中有个名刘广泽的人,迁到黄安中和乡(今八里镇中和片),入赘到大金乡(今觅儿镇大金片)胡氏家做了上门女婿。

二、中国玉山网:义学先祖刘允迪 厚德育人垂青史
作者:刘祥义 发布日期:2012年8月7日
刘允迪(1117—1192),字德华,号桂亭,江西玉山人。南宋隆兴癸未(1163年)中进士,淳熙辛丑(1181年)被任命为江西德安县县令。当年德安枯旱异常,民不聊生。允迪迅即向朝廷奏请免除治内赋税,开仓赈灾。州官不许,百姓纷纷逃荒。允迪急带人追止,并对逃荒百姓说:本官若不能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十分之七,宁愿丢掉官帽,也不忍你们为异乡饿鬼!百姓听后感泣,相与扶携而归。经允迪力为申请,奏章终获批准,社会渐渐稳定。接着,刘允迪又采取了一系列惠爱百姓的措施,深得民心,政绩昭著。据1991年5月出版的《德安县志》(上海古籍版)记载,德安县曾建“名宦祠”,该祠中有刘允迪之位,德安百姓长期崇仰祭祀之。
当时,署守南康军(今星子县,与德安县毗邻)的朱熹听说刘允迪之贤政,不胜感慨,遂派员前往考察拜访,学习并推广允迪的治县经验。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书信来往频繁,交往甚为密切。以后,刘允迪官至四川路沿海制署司军参议、朝散大夫。退休后,归居故里——玉山县顺城乡(今横街镇),在家乡做了件名垂青史的大善事——创办义学。
据清同治版《玉山县志》及乾隆年间修的玉山城西《刘氏宗谱》记载,刘允迪退休后,在家乡“捐养廉银以建义学,聘知名之士以教宗族子弟及乡人之愿学者,割田八百亩以供义学师生食宿开支”。对此义举,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评价甚高。他在淳熙戊申(1188年)写的《刘氏义学碑记》中感慨“世风日下”,“今士大夫一日得志,则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所以自乐,唯恐日之不足。虽禀有余粟,库有余钱,能无为州里灾害则足矣。”相比之下,“刘侯者,身虽宠而官未登于五品,家虽温而户未至于千金。乃如此,是则可谓贤远于人,亦可见其前日德安之政,不为无本矣!”一代大儒朱熹曾为刘氏义学“主其教,亲为讲学”,留下了《讲学至言》、《刘氏义学碑记》、《梅峡义学八景诗》等珍贵作品。
三、北京大学医学部网:宋明理学家对乡里社会新秩序的构思与探索
作者:李治安 发布日期:2009年9月17日
“义学”类似于后世的族学,是由士人及富民捐献田地房产,延请教师而举办的学校,主要招收本族子弟,也收少量“乡人之愿学者”。因其是少数士人及富民的行为,故言“义学”,而与后来宗族群体所办的族学相区别。如朱熹亲自撰文描绘的玉山刘氏义学,是官僚士大夫刘允迪创建。刘允迪的初衷是“吾家本单贫,而入仕又甚晚,顾无以仁其三族者”。于是“割田立屋,聘知名之士以教族子弟”,同时也有兄弟“乐以其赀来助者”。刘允迪又出自己的俸钱“发举居积”,获取利息,“以佐其费”,附带也用来“周恤族姻”。他还禀报州衙,获得吴知州“出教刻符,以诏吾之子孙,使毋违吾志”等官方支持。朱熹对此大发感慨议论,针砭时弊:“今士大夫或徒步至三公,然一日得志,则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所以自乐其身者,唯恐日之不足。虽廪有余粟,府有余钱,能毋为州里灾害,则足矣,固未暇以及人也。”同时还极力赞誉刘允迪“可谓贤远于人”,劝诫鼓励士大夫不要把“读书为文”当作“干禄利”、“求温饱”的工具,而要以刘允迪为楷模,“明理以修身,使其推之,可以及夫天下国家”。
四、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网:以“理”为核心的自然观、认识论与人性论
对腐败之弊进行抨击:“今士大夫或徒步至三公,然一日得志,则高台深池,撞钟舞女,所以自乐其身者,惟恐日之不足,虽廪有余粟,府有余钱,能毋为州里灾害则足矣,固未暇以及人也。”朱熹表扬玉山刘允迪出私财办学校,正是看重他重民事、尚义理、去私心的德行。
得知先祖发源于江西玉山,并曾受到当地百姓崇仰和朱熹的高度评价,作为后人,本人深感光荣;同时,想到了本人2012年11月20日至12月3日在江西创下了两周奔赴十二地、连讲十二天课的记录,其中,12月1-2日就是在玉山讲课;讲课之余,本人还参观了上饶集中营、三清山、朱熹纪念馆。
在网上搜索“刘允迪”时,还搜到以下信息:
一、新华网:悠悠白溪水
作者: 伍弱文
老艄公说:白溪水有灵气哩,代代出英才,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白溪人刘允迪成为新化县第一个进士。
二、华声在线娄底频道:白溪镇
白溪人杰地灵,新化置县后第一位进士刘允迪则是这块土长出的鲜花。
三、政协安化县委员会网:安化人溯源之:刘
哲宗绍圣三年(1096)又有刘允迪、刘允文、刘允咸兄弟,也由江西迁入境定居梅城。刘允文、刘允咸族谱上未载后嗣。
刘允迪有四个儿子。长子刘炎叔率子女又迁到河南去了。三子刘珍叔也率子女迁去了湖北郧阳。四子刘琬叔居归化横溪,后裔未详。现在散居在安化梅城镇三里桥、十里牌及仙溪镇等地的刘姓人氏,大都是刘允迪次子刘瑜叔的后代。
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刘允太(刘允迪堂兄)的曾孙刘德冲由新化移居安化范溪,历三代,后续失考。
不难看出,有关“刘允迪”的说法,有两类,一类是与江西玉山密切相连的说法,另一类是与湖南梅山有联系的说法。
对于江西玉山刘允迪与湖南梅山刘允迪的这两类说法,我是这么分析并认为的:
一、红安县档案局网、中国玉山网、北京大学医学部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网上有关刘允迪的说法,与江西玉山密切相连,比较一致;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朱熹对江西玉山刘允迪有褒扬性的文字记载,这一类说法,历史资料翔实,可信度极高。
二、新华网《悠悠白溪水》与政协安化县委员会网《安化人溯源之:刘》里有关刘允迪的说法,与湖南梅山有联系,但是,在时间上的说法不一致;尤其关键的一点是,与梅山有联系的有关刘允迪的说法,都没有介绍刘允迪中进士以后,做什么去了。这一类说法,历史资料还不够翔实。
三、值得考证的三种可能性:
1、江西玉山有刘允迪,湖南梅山也有同名同姓的刘允迪,分别在不同的时间里,中了进士。
2、江西玉山刘允迪和湖南梅山刘允迪,是同一个人,有关湖南梅山刘允迪的说法,在时间上说错了。
3、刘允迪从江西迁居到湖南梅山,中进士以后,到江西德安县当了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