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污水处理要贯彻达标排放、生态安全、风险控制理念
王瑞嵚
从我国医院污水处理建设总体来看,起步较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建设医院污水处理场(站)。SARS期间,公共卫生得到了普遍关注;当时国家发改委委托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环保局,组织制定了两个规划:《全国医院废弃物处理建设规划》和《全国医院污水处理建设规划》。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原设计院、北京市设计院等单位参加了医院污水处理规划制定。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又组织编制了《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标准”和“指南”已颁布,据了解《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制定中。,我国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凡是新建的将按新标准执行,而旧有的不合标准的将按新标准改建。那么,“指南”和“标准”制定的内在思想和理论依据是什么?我国医院给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存在着哪些问题?为此,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王凯军博士。王凯军博士在SARS期间是《全国医院污水建设规划》的总体负责人,也是制定“指南”、“标准”和“规范”的负责人之一。(以下简称王凯军)
记者在采访王凯军时,他特别指出:要贯彻达标排放、生态安全和风险控制的原则。他反复强调说要加强对《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的贯彻落实。同时要考虑到污水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例如:他提到有的地方和个别单位,在处理污水时,往污水里加了过量的消毒剂,结果造成向外排放的清水里,消毒剂超标,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医院污水处理要有系统性,对污水、空气和废物统一考虑,要体现风险控制的原则。
1标准
1.1学界争议:医院污水有必要单独处理吗?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医院污水是否要单独处理,学界就有争议,且一直持续到现在。王凯军对记者说:“有大量数据调查显示:医院污水排出的病菌,还不如城市下水道里的多。因为,医院污水的浓度大部分被稀释了。这与我国医院大部分是门诊式的有关。因为很多病人看完病就回家了,而不是去住院。然而,医院污水排放的指标是否就没有风险?还有待于大量的试验数据来证明。在早期,我国医院污水的消毒,主要是简单消毒。SARS期间,我国对医院污水排放做了规划,重新考虑了医院污水排放问题。在制定时,我们就提出:医院污水排放标准要适当提高。我们认为:对传染病医院的污水,要加强防范。在随后出台的国家医院污水排放标准里,充分体现了我们的想法。”
1.2 在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时,要兼顾生态安全!
在使用消毒剂处理医院污水时,并不是越多越好。在SARS期间,有的地方,有的医院在消毒过程中就过量使用了消毒剂。如加氯过量,出现大量遗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王凯军告诉记者:“医院处理污水时不要过量使用消毒剂,因为余氯和余氯的副产物,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要兼顾生态安全性。在制定《医院污水排放规划》时,我们就提出这一问题,后来在‘规划’里得到反映。在国家环保局和建设部制定的《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里,这一问题也得到反映。以前的‘标准’只有下限,比如余氯大于多少,具体指标如0.5毫克,但对上限不做要求。这也导致有些医院在加氯时过量,有的医院加氯后测出余氯达20~30毫克,还有40~50毫克的都有。现在我们在新制定的‘标准’,提出加氯时,应限制在2毫克到8毫克之间。”
1.3贯彻《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时,存在的几个问题
按国家相关规定,新建医院必须按新标准建造。老的医院要按新标准进行改造。前者,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后者,却鉴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很难落实。王凯军告诉记者:“就北京来讲,也就几家医院按照标准进行了改建。主要原因是:有的医院是资金问题,有的医院本身地方非常有限,改造起来很困难。”王凯军还说道:“一般是环保部门对医院的污水提要求。但,就医院来讲,又是卫生部具体来管这件事。可医院达不达标,又是环保的事。有的管理如化学品管理,对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相对来说,涉及到部门与部门之间管理的权限。因此,需要环保和医院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相互协调。”
2污水处理
2.1风险性控制
医院污水处理的达标与安全性,以及风险性控制等,是不同层次的递进的三个概念。王凯军解释说:“污水处理,达标是最基本的要求。安全性是说,在达标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风险性控制是对医院污水处理的更高要求。达标:一般说是指标上到没到。但对人体是否有损害,或会不会对人体传染,导致人员发病,这应当从风险性上考虑,从科学意义上来控制。所谓风险控制用中国的俗语“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表示,就具有了风险性控制的含义。在科学上需要有具体方法和指标,比如说国外的一些风险性指标就明确到10的负5次方,或负6次方。以前,医院污水处理没有考虑风险性的问题。进一步说,有的医院虽然污水浓度比较低,病原体检测也比较低,但是它具有风险性。风险性控制的提出,对传染病医院,以及有传染病病房的普通医院很有意义。对这两种医院的污水处理,应有更高的要求。从风险控制角度上讲,从医院污水直接排到下水道的污水必须经过污水站处理,这种污水处理要达到二级标准。”
2.2 医院污水处理工程规范考虑
据了解,我国医院污水处理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时处理设施比较简单,就是沉淀和加氯。以前对医院污水处理要求相对现在的标准来说,只能是一级,甚至还不到一级。在SARS期间,建设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在制定医院污水处理规划时,做了大量的工作,也调查了近万家企业和医院的污水处理情况。调查发现:由于早期医院污水处理的标准比较低,很多医院的污水处理站的设备存在老化的状况,沉淀池已经淤满了。王凯军说:“SARS以后,国家对医院污水处理,提出了新的处理要求和新的规范。从总体上讲是两类:一类是传染病医院和有传染病房的医院,一类是没有传染病房的普通医院。对前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要求全部建立二级污水处理。事实上,在对医院污水进行一般简单物化处理后,实际上有些病毒和病原菌存在在固体颗粒里,只有出水比较干净的情况下,消毒剂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不对COD和悬浮物进行处理,消毒剂就不能发挥作用。另外,如果废水中的氨浓度比较高,也会消耗掉很多化学药剂。”所以要有生化处理,不光是对病原体消毒,而且对COD悬浮物这些化学性指标也要提出要求,这样才能达到生态安全和风险控制相对比较高的水平。
2.3 全过程控制
什么是医院污水处理的全过程控制呢?王凯军解释道:“全过程控制这个思想,主要体现在从污水的产生、处理到排出都要有全过程的监控,与之相关的医院管理制度,也要建立健全完善。”“医院有不同部门,有的部门还有化学药剂、放射性物质,传染病房有粪便呕吐物等。从污水处理角度看,以前都是很笼统,缺乏系统性,只注重后期处理全过程。从风险控制上讲,要从污水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处理。如粪便、呕吐物等,要考虑到在病房里应当如何处置?排泻物出来后,到化粪池里时又该怎么处理?化粪池清掏时,又该怎么办?这些都要有详细规定。还有,对重金属的处置、牙科的汞等,都要提出系统的处理意见,分门别类进行考虑。医院污水处理站的建设,甚至要考虑到空气污染控制,因为,现有的大多数医院都是在城里。从污水处理站排出的气体,必须消毒后再向外排放。还有,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应当如何处理?所以,全过程考虑,不光是水,以及伴水而出的物体,还要考虑到气体。不光是从污水进厂之前,进厂以后,还要考虑到这些污水在没产生之前,我们医院各有关部门针对这些水应采取那些管理措施。”
2.4 清污分流
中国医院的病房区、行政区、医院职工家属区的给排水在设计、施工时,都放在一起。这是中国特色。这样好不好呢?不用问,当然不好。对此,王凯军说:“医疗机构在建筑设计时,要单独分开,不能包括有职工家属区。对新的医院建设,我们提出‘清污分流’。所谓清污分流,就是一般住宅区的给水、排水和医院分开。甚至医院的行政办公区的给水、排水,也要和医院的门诊、住院区分开。”
3 专家呼吁
国家对医院污水站的改造、建设,应专项拨款,列入各地区总体规划
SARS虽然过去,但警钟仍要长鸣。王凯军说:“针对各地区、各级、各类医院污水站的改扩建,国家要有相应的政策和专项拨款。要明确责任,对旧的污水站如何改造,新的如何建设,要在制度、责任、资金上采取具体措施。”
王凯军简介:荷兰Wageningen农业大学环境技术系博士,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沼气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