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凉山童工,是官员“海吃”造就的?
今天《新华网》一篇题为《四川凉山州国资委书记下基层晚餐花销1.5万》的文章报道,2013年6月的一天,由凉山州委常委、州国资委党委书记带队的工作组,到越西、甘洛两县督导工作。一路上好生威武,涉及9部门15人的工作组,就开了10台越野车。县委县政府及对口的领导陪他,就形成了20来辆车的浩浩荡荡的车队,绵延一两公里的一条车的长龙。一顿晚餐下来,总费用达到15000多元,其中烟酒就8000多元,占了餐费的一多半。
从以上新闻中,笔者首先很自然地产生了三个印象:一是凉山州该常委早把“八项规定”抛之脑后。规定刚出台半年,该常委就“砸场子”了,这种阵势至少违背了“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的规定,10台越野车跑起来,代价也肯定不菲。二是“官官相护”,处理缺乏严肃性。虽然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了此事,该常委也仅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州委常委、州国资委党委书记还继续当,甚至中纪委在通报中连姓名都没提,真是“给面子”。三是该地官场“公私不分”。因为同学、同乡、同事,人情、亲情、友情,15人的工作组,就餐竟弄出60人来,这种做法是典型的“用公款了私情”。
说句公道话,60人一餐吃掉15000元,人均也就250,这要是在帝都招待部委司长、处长,那实在是太寒酸了。但话又说回来,凭你凉山这样的贫困山区,一大批山民还没脱贫,作为他们的“公仆”,你们怎么好意思和京官比排场呢?
要说凉山山民的贫困,有三件事令我印象深刻:
一件是该地孩子缺衣少穿。有QQ群或上微博的朋友一定了解,每年入冬时节,QQ群、微博上总会不时出现为凉山孩子捐棉衣、捐棉被的信息。不难看出,在“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中国,还有一个赤贫的地区。
二是被社会抛弃的“马产平”。这个距离西昌市仅50公里的地方,聚居着4000多口彝族山民,其中一半是没有户籍的“黑户”。他们不享有社会福利,赤贫,文盲,受排挤,且卑贱的身份如基因一样代代遗传,其子女几乎无一例外陷入失学困境。此前有媒体披露:据记者挨家挨户实地统计,马产平7至14岁的适龄失学儿童共计463名。整个马产平,会写汉字的人不超过10个。
三是外出当童工现象严重。百度“马产平”显示,很多孩子到了14岁就出山打工。而昨天《中国广播网》一篇题为《深圳数十童工被解救回四川孩子:回家只能吃土豆玉米》的文章报道,深圳一家电子厂被举报涉嫌非法使用数十名童工,其中大部分是来自四川凉山十多岁的小学女生,也有少部分男生。这些“童工”每天工作12小时,每月固定工资仅2000元。当有关部门要遣送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回老家时,一名小女孩说出了令城里人心酸的话:“在这有米饭和肉吃,回家只能吃土豆和玉米”,“我不想回家”。
不怪这些孩子情愿背井离乡在异地艰辛打工。对于农民人均一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的山村,在这里每月固定工资就有2000元,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因此,昨天笔者在评论该事件时写道:就个案而言,这些孩子都该留下来继续打工。
一边是老百姓极度贫困,和“黑户”普遍问题不能解决,一边却是官员的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笔者突发奇想:原来深圳的凉山童工,是官员“海吃”造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