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邑村被誉为弥勒市西部民族文化走廊的起点,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阿细跳月”的故乡,神秘的“阿细祭火”、古老的“阿细先基”在这里世代相传。多年来,弥勒市西三镇可邑村村民一直保持着彝族支系阿细人的歌舞传统,并成立了村文艺队,通过原生态歌舞向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讲述自己民族的故事,展示阿细人的独特风采。日前,记者到该村采访时,正好赶上该村的原生态歌舞展演,在古朴而独具阿细特色的歌舞展演中感受到了该村文艺事业发展的蓬勃生机。
民间歌舞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集体创作,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可邑村的原生态歌舞处处彰显着阿细人独有的特色。
在可邑村原生态歌舞展演中,村民们用原汁原味的舞蹈展示着可邑村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传递了阿细人来自心底的独特声音。阿细人“背柴认公婆,挑水定终身”的婚俗被誉为最简朴的婚礼,显得神秘浪漫。据说,男女青年利用节日或农闲时节,相约对歌、跳乐,通过互表心愿后确定恋爱关系。结婚时不用送彩礼,不请客,男女双方约定时间和地点,男的带上斧头和镰刀,与女的一同上山砍柴,由女的背柴到男家认公婆,并留下劳动3天。随后,男的约上同伴到女家,在同伴与女方父母交谈时,男的趁机挑回一担水,若没有受到女方家父母的阻拦,把水倒入缸内,即表示同意,女的随同男方回家,即结为夫妻。为展示这一古朴的婚俗,村民编排了歌舞《阿细人的婚俗》,重点展示阿细男女青年对歌、跳乐桥段。表演中,阿细男孩通过自弹自唱的表演赢得女孩芳心。若女孩不喜欢对方的表演,则塞耳拒绝,若女孩喜欢对方的表演则欢欣鼓舞地与其对歌、跳乐,表示接受。表演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阿细青年的恋爱经历,让人耳目一新。
为反映阿细人千百年来曾经挥舞刀叉抵御凶猛野兽、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传说,反映阿细人不屈不挠同敌人斗争的英勇献身精神,村民特地编排了《阿细刀叉舞》。舞蹈中,一群装扮古朴的阿细青年挥舞着刀叉,不时变幻着动作,栩栩如生地演绎了先辈们曾经的生活状态,阿细人不畏强暴的光荣传统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在表演中得到充分展现。
阿细人崇尚火。据说,远古的时候人类是吃生食的,自从发现火的用途后就学会了吃熟食,阿细人的祖先为了感谢火,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定为举行祭火仪式日,一直流传至今。阿细人生下来时就要在火塘边举行命名仪式,所以阿细人的很多活动都离不开火,一生都与火结缘,用火点亮了阿细文化,所以阿细人把火尊为神。村民编排的舞蹈《祭火》就是为了表达阿细人对火神的那份敬畏之情。
月明星稀的夜晚,男女青年相约到村外的山野林间趁着月色或围着篝火跳乐,天空是又圆又明的月亮,地上是热情似火的阿细男女青年在狂欢跳舞,此歌舞就是声名远播的《阿细跳月》。在《阿细跳月》展演中,身着民族服装的村民欢欢喜喜吹起金竹笛、弹起大三弦,拍着手掌,纵情歌乐,仿佛在向来客诉说着他们的幸福生活。舞蹈《阿细霸王鞭》常在聚会、节日、祭祀时展演,舞蹈中,村民们的头、脚、腰、身同时活动,手臂大幅度挥展,双腿大跨度跳跃,舞姿漂亮流畅、轻盈柔美,别具一格地展示出阿细人民热情奔放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