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普照寺的故事·故事五


 

大金石家赵明诚和普照寺的故事
 

    淄川旧志中曾载:赵明诚《金石录》云:“右唐淄州开元寺碑跋: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碑初建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栏循,以护之云。”意思是说,淄川开元寺内曾有一块碑,碑文是李邕写的,后来移到郡府的堂前,为什么呢?因为我是淄州的主官,把碑迁到合适的地方,用木头做成栅栏围起来,是为了便于保护这块碑啊。
    赵明诚(公元1081-1129年),字德甫,山东密州(今诸城市)人,是宋代大金石家,著名词人李清照的丈夫。其《金石录》是赵明诚用一生的精力,节衣缩食,坚持不懈,收集、编录和考证金石碑刻,苦心研究二十余年写成的。不幸的是,《金石录》初稿在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初具规模时,明诚却罹疾病死湖州任上,享年仅48岁。时值北宋灭亡南宋初建,金兵南侵,兵荒马乱,以词名世、在金石研究方面也嗜之成癖的妻子李清照,为了实现丈夫的宿愿,她以病弱之身,携带这部未完的遗稿,跋山涉水,千里转徙,吃尽了国破家亡之苦。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寓居临安,对这部遗稿进行了最后的修改整理,并写下催人泪下的《金石录后序》,详尽记述了这部凝聚着赵明诚和她毕生心血的金石专著成书的经过。不久,李清照即以《金石录》表上于朝,刊行问世,受到世人称颂。
    《金石录》全书共30卷,前10卷为目录,著录商、周、秦、汉古器铭及秦汉迄于五代的石刻;后20卷为跋尾。书中通过金石研究对历史补正前贤阙失、考证旧籍讹谬、录存重要史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
    赵明诚在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奉命知莱州,后移守淄州,就是今天的淄博市淄川。虽然时间不长,但古城任职,对于金石学家赵明诚来说,也是得天独厚的机会,进行《金石录》的撰著有了非常方便的条件。据近代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缪荃荪(字炎之,公元1844—1919年)写的《云自在龛随笔》载,淄川有个邢氏人家曾将所藏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送给赵明诚,赵明诚很高兴,便在其上跋云:“淄川邢氏之村,丘地平弥,水林晶淯,墙麓硗确布错,疑有隐君子居焉。问之,兹一村皆邢姓,而邢君有嘉,故潭长,好礼,遂造其庐,院中繁花正发。主人出接,不厌余为兹州守,而重余有素心之馨也。夏首后相经过,遂出乐天所书《楞严经》相示。因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赵明诚。”还写了一段自序:“靖康丙午,侯守淄川。”从文中可以看到赵明诚为邢氏赠白居易真迹的激动兴奋,也可以看到赵明诚所写这一跋语文笔生动,很有可读性。
    淄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文物繁多,赵明诚搜罗考证金石又忘寝废食,在淄川任职虽只有一两年的时间,却也为当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考证史料。一是《汉成阳灵台碑》跋下注:“余为淄川,同官李荛,雷泽人,云冢正在城西南,盖《述征记》误也”。二是《唐淄州开元寺碑》跋:“右唐淄州开元寺碑,李邕撰并书,碑初建于本寺,后人移置郡廨屋下,余为是州,迁于便坐,用木为栏循,以护之云”。三是淄川邢氏人家曾藏有白居易书写的《楞严经》真迹。四是在淄川得到了一些戈铭及盂姜盥铭等并写入了《金石录?古器物铭》。
    普照寺曾有唐大书法家李邕在开元年间书写的开元寺碑,赵明诚身为淄川官员,亲历亲为开元寺碑的原址与迁移,并写入《金石录》,这是历史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