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想用崖山摔断中国文化脊梁?
——日韩中国史谬论与中国士大夫悲情
以七碗茶舍的无稽之名发表的《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有多少人能懂!》文章不胫而走,但这是一篇依据典型的日韩对中华历史文化流行观点的偏颇议论文。这篇文章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灭失归结于宋代的灭亡,进而再将中华民族灭种的假说归结于明朝的覆亡,当然,更有甚者,汉人亡于满清、信仰亡于文革、道德亡于改革又紧步其后。总之,现今的中国大地上行走着的不过就只是一群尸位素餐的行尸走肉,它们不仅没有来由,而且没有种源,它们绝不再是汉人之后,不能再冒领中华民族的名声,因为它们早已全无信仰之渊源与道德之根苗,所以,今日之中国不过就是一座垃圾场,除了全盘否定,就只剩下无奈的哀叹!相反,能够传承和继续代表上下五千年大中华衣钵的唯有日韩的倭丽族类云云!
从人文情调上看,这就是一篇典型的士大夫檄文,是高举原初文人经典,而反对时下政治与市井苟且偷生的道德文章,并且,在否定中国文化之现状的同时,顺手把中华民族的种族、人文脉络以及民族传承之衣钵也给全盘否定了。这并非是在援引历史的真实足迹,而是从士大夫的视角重新调教和修改了历史真相。
首先,宋代高潮并非中华文化的顶峰,任何民族史都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顶峰与国力顶峰往往并不同时出现。华夏的文化顶峰准确的说法是在东晋前后,自东晋南北朝后的华夏已是佛盛而文衰的落日余晖,这比该文章所指的宋代亡中国要早去至少500余年。由东晋南北朝至两宋,再至元明,佛盛才由士大夫的光环,弥漫于寻常人家的灶台,佛学才转为抽象的意识慰藉。从佛盛历经东晋南北朝,乃至于直至明清时代才沦为民间香火来看,悲哀的华夏原初文化的衰落并不以宋明时代为界,而以之前的东晋南北朝为界,如此,何以用宋明时代民族的大悲咒式的遭遇来诠释或划界呢?事实上,华夏文化在其后也不是一个单边下降趋势,持续衰落的只是中原原初文化,近似于士大夫文化,华夏文化一直就在嬗变之中,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宋代繁华、明代繁荣、清末明初直至建国后六十年代的文化斑斓。
华夏原初文化的衰落自汉末以后就已开始,至所谓的唐盛已是异种竞发的局面,而并非华夏原初文化的顶峰时代。即使想要慨叹中华文化的三长两短,也轮不到宋明时代。截止李家建唐已是胡笳齐发,李家本就是胡人之裔,原初汉文化至此必须接受外域文化的渗入,至于是否接受外族人的统驭已不再是重要的了,民族大融合,那个文明的历史上没有过?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呢?
至于说到宋后无中国,明后无华夏,就显然是汉人士大夫们对宋朝与明朝汉人士大夫统治的最后余晖的哀伤追念,因断言无中国与无华夏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只能是一种对强盛世道的追念。既然不能因战国之乱、西汉末年及东汉末年之乱、南北朝之乱或唐末的五代之乱,来否定中国或华夏在当时仍然续存的事实,那么,也就没有理由因宋明续亡来迎合倭麗棒子们并非文明而更显蛮横的咸菜般的慨叹!
指望一个民族的原初文化永世长存是不可能的,正如指望一个人的青春永驻,壮阔长存一样,它显然是荒谬的。中华源于原初的北方文明至战国时期就已陷入僵持与濒于灭绝的境地,如不是长江流域的后来居上和加入,汉族华夏文化早就灭亡于秦汉之交了。至汉代以后,华夏文明就变成了长江流域文明与北方游牧蛮族之间反复争夺的演绎,而原初的华夏文明作为独立形态,却早在此前就已绝迹于长江文化更为庞大的身躯之后了。当然,这完全可以被看成中国文化的成年,它当然是华夏黄河文明被长江南方文明所取代并融合的结果。其后的佛教东来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全面的覆盖与再次融合,这也不能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覆灭或衰亡。
至于宋明之亡,那只是汉族承载的士大夫文化的严重受挫以及汉人权力结构的礼崩乐坏。政权的沦陷使士大夫联想到文化的丧乱以及族群的沦丧,一个时代的一个阶层的尊严,因其彻底的政治失败而归于灭绝。崖山之后如若真的没了中国,明朝的繁华街市难道是东洋鬼子时常在海上看到的海市蜃楼吗?明之后真的没了华夏,又如何解释推翻清廷的四川保路运动身后巨大的商民阵容与学士激昂呢?自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60年代的近百年中华文化史与茂盛的文人墨客的鼎盛岁月里,尽管充满了蹉跎的泥泞,但文心不死,中华文脉未亡,商民致富赶超列强之心性仍旺,这怎么也不能说是中华文化已死的证据确凿吧?
截至今日,对于不顾历史事实,而否定中华民族至今仍存的日韩谬论,中国人应当保持警惕。因为,这些论调其实是在阉割和随意歪曲历史,它们的出发点与立论依据在历史上是全然不存在的,它的改头换面只不过是在迎合国人对现实的不满,并将现实的阴暗侧面放大到整个世界高度和广度。难道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那么多的外域蛮族的入侵与杀戮之后,还应对东方野国对我们历史的简陋鄙夷顶礼膜拜吗?这显然是荒谬的,因为,我们不能因现实的缺失,而被歪曲的谬论剥夺了祖宗的传承以及作为人种的起码尊严。而有近代文人也唱和东倭之慨然,实为慌不择路之下的胡乱投胎,投人文认祖之胎,而且是在乱投胎之时,还不顾廉耻的直接向倭奴的胯下投去。
无论市井泛滥成灾,也不能因此而再遑论中华的人文灭绝,文星熄亡。其实,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广纳百川是为实。正所谓嬗变而大器晚成,实难言兴衰灭亡。从黄河的北方到长江的南域,从长江流域再搏漠北的铁蹄,其文人志士皆没有轻率言过死灭。这里面既有北方的士大夫自诩,又有南方的轻柔软语,还有南蛮市井与商民喧哗!所谓的宋代正是这样一幅“清明上河图”,那里的市井喧哗即已成为市况主流,而文人墨客却早已养成高卧隆中之惯性,早在汉末的诸葛孔明之时此状之大观就已养成。文人成世之末梢自汉末就已成惯例,士大夫的天下自汉代以后就已灭失了,如此不堪之下,到了宋明再亡天下之时还叹什么气呢?
虽历宋明两亡,亡的却仍只是士大夫之天下,而并非中国文化;市井喧腾也并不是中国文化灭失的证据,而是自汉末以来,庙堂与市井就已呈对立并存之格局的延续,市井与庙堂本身不过是嬗变中的中国文化自身内部的两大元素,有何不妥?也怪不得外人。至于说到悲天悯人的士大夫文化的继承者的感受,那就是如何不遗余力的抨击市井弊端,张扬庙堂人文的高风亮节的使命感的问题了,而倭麗棒子假借士大夫名节的败亡而盗取中华名号的窃偷行径,实在不足以击掌或跟随慨叹耳!
唐末乱世,杀伐无度。一阵兵马冲杀过去,李白有诗为证,满大街的残花败绢,有哪一件不是达官显贵身前精贵的细软?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失杀伐决断,残忍并不是蛮族的专利。唐代对文化的总结是高贵的,这得益于汉末两晋的文人玄客之风,但同时却仍留下市井气息。妓院林立,生意兴隆,驿道喧嚷与诗歌曲调的兴隆,绝不是庙堂文化的硕果。这说明杀戮与文化并不矛盾,庙堂难掩市井,文化并非士大夫的专利,士大夫的捶胸顿足并不意味着文化的灭失。亡了士大夫,自有王大夫,更有张屠夫!中华市井生生不息,乃至于四大名著全是市井文化之经典,而庙堂所传经书大半都销毁于战乱之天下兴亡多事之秋也!如果这也不妥,也怪不得纪晓岚费尽心力去著述《四库全书》嘛!
我们总不能因为现在的时代,让缺乏文化基因的国人,钻进了衣食无忧的生涯,而且还要妄想继续贪得无厌,就不承认中国文化的继续存在。因为,尽管如此,谁也不能有把握的宣称中国庙堂文化就不会绝处反击了。
毕竟在文人竞自由的上世纪绝大多数时间里,在那离我们并不遥远的烂熳岁月里,数百上千的文人墨客匆匆而来,飘然而去。自清末民初至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化明显的想死都没有死成。不要以为文革真的灭失了多少民族文化的火种,中国人的人文涵养与道德在经历了文革后却是坚强的挺过来了。真正用一泡骚尿浇灭了国人心中的人文素养的只有眼下惶惶然的找大钱的世道。而且,在这短短的三十余年间只有不管黑猫白猫,仅因放松裤带而大意失荆州的一只马虎眼嘛,何必就此心灰意冷呢?此间,断没有发生历史上那种残酷的,诸如涯山杀戮式的战乱,如此,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完全可以稳稳当当的问上一句话:你们慌什么呢?但作为日韩蓄意贬低和抹煞中国文化的阴暗意图,我们却要轻蔑的扔下一堆话:这样张冠李戴,拼凑历史,指鹿为马有用吗?以此哄骗无知之人尚不能抚其心,而以此哄骗天下所有人,难道你当中华民族真的自宋明之后就没人了吗?你日本国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确出过数十位有远见之人,可同时代的中国却出了数百上千的文人志士,这说明即使在中国最衰弱之时,日本跟中国比,其文化成就与文人气象都永远不在同一个层面上,韩国就更别提了。
中国近代的国力衰败是事实,但今天的中国国力向上更是事实,不服不行!就此,再跑来胡诌什么中国文化早已死亡,或是中国人早已不再是中国人之类的梦话有用吗?别看中国人文素养现在是邋遢了点,但打扫干净这点破事并不需要费多大的功夫。中国史上无数的战乱,其中包括崖山之战,都没能摔断中国文化的脊梁,难道眼前这三十年的找钱运动,就能挡住中国文化的去路?中国文化经久耐用,一次次战乱根本就否定不了,难道随便找点钱就能把中国文化累趴下了吗?如此,就不劳日韩傻子们为此瞎操心咯!
老夏
附文:
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人,文革之后无信仰,改革之后无道德——有多少人能懂!
七碗茶舍
一位西南联合大学的
他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有人说:唐宋在日本,明在韩国。大清在中国。
为什么?
因为《礼》曰:“华夏,重信义!! 而胡人,无!!”
今天的我们,绝对是炎黄的耻辱! 在骂日本人乱改教科书的时候,我们自己是不是也要扪心自问,远到甲申,近至文革,哪次我们好好反省过?
宋朝的灭亡,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改朝换代;而是中国第一次亡国。有兴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真是血泪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战中国整个精英阶层全部殉国,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终宋一世,只爆发过几次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应该是有其原因的。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陆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市民社会的发育,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中国文明垂世而独立,可以说是除西方基督教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
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
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元世祖忽必烈因日本此举,且倭主不来朝贡,造大船7000艘往攻,结果船队被暴风雨所摧毁,日本人从此将此风称为“神风”。二战中“神风敢死队” 即出自这个典故。
明亡后,朝鲜和日本认为中国已亡,日本从此蔑称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自认为华夏正统的日本曾打着“攘夷主义”的旗号发动甲午战争等对清战争。唐、宋、明时作为对中国文明衷心倾倒的两个附属夷国,日本和朝鲜至今因还因宗主国文化沦丧而对中国存有偏见。
也许日本人说的是对的:宋之前是中国,宋之后是支那。
蒙古军的屠城,杀掉北方百分之80的汉人,精英殆尽。明朝只算诈了下尸,可惜当年汉人的精气神全没了。
我们没什么值得自豪的了,只愿有生之年可以凭吊崖山 以慰不孝之罪!
崖山是中国一个值得回忆的地方,中国人应该认识它。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一首诗歌可以表达我们对凄然收场的宋王朝的怀念。
为了复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你没背弃我,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这场战争的两个对手的来历都不平凡,赵宋的灭亡也不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改朝换代。
内藤虎次郎(1866-1934,日本"支 那学"创始人之一):宋代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日本学"唐和宋在文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谢和耐(JacqueGernet):宋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陈寅恪:"宋文化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后文化发展的指南,我国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将走上"宋代学术之复兴",或"新宋学"之建立的道路。"
李约瑟: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
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 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国学大
宋以后,民族最优秀成分基本丧失,存活下来的都是“劣币淘汰良币”法则衍生出来的奴化人群,因此宋后社会总是充满太多圆滑世故的保命哲学。再经历宋明理学特别是明代以来的文化自我阉割后,剩下的古老中华文明基本属于一种散发着腐朽气息的文明,虽然古老,却是戗害着最优秀成份的一种老人黄昏式智慧。虽不无可取之处,却于历史大格局深有妨碍。
宋是这样一个铭记了汉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时空和今天的中国人有着不解精神文化传承。
一位台湾人愤怒的写道:“(大陆)摒弃传统的四维八德,培养出了不知廉耻的一代。”这就是“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这就是“坚强挺拔的汉族脊梁”?
普及英语,打倒孔家店,接受基督的洗礼,我们疯狂地为自己的传统挖掘坟墓,全然不知历史的幽暗处,有多少前朝的渣滓在窃笑,有多少同胞的冤魂在哭泣。
忘了成祖征大漠横扫北元的那份荣耀,却相信“农耕文化的懦弱性。”
忘了国产红夷令倭寇闻风丧胆的那份自豪,却相信“古中国无科学。”
忘了“为官应直谏,为史应直书”的那份尊严,却相信“汉人奴性乃根深蒂固。”
三百年前的满人用他们肮脏的爪牙奸污了我们的传统,现在又在用卑鄙的谎言,把早已消逝的汉文化作为自己丑行的替罪羊。
在相信“清朝
康乾“盛世”中人均GDP最高的时期,却被明末遗民视作“中产之家,尝旬月不观一金”的贫困末世。
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的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乾隆朝编纂《四库全书》,销毁的书籍“将近三千余种,六、七万卷以上,种数几与四库现收书相埒”(章太炎《哀焚书》第五十八)。当代学者
因此才有了吴晗“清人纂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矣!”的疾呼。
所谓“盛世”,实则一个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精神窒息、尊严全无的时代。
此时的西方学者可以庆幸地说:“中国不可能强盛,它的衰亡是必然的。”
此时的倭人可以幸灾乐祸地宣称:“华变于夷之态也”。“支那”一词应运而生。
此时的高丽使臣可以自豪地宣布:“今天下中华制度,独存于我国。”
面对持续满清全朝的汉族暴动和起义,面对三百年经久不衰的“反清复明”的口号,面对高丽王国对“大明国崇祯帝”持续百年的秘密祭祀,责其“愚忠”成了殖民者一面薄薄遮羞布,为什么就没有人敢于将其撕去?
听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腐朽最专制最落后的朝代”时,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翻翻历史,而一定要妄自菲薄地相信?
四百年前,有幸来访的西班牙人这样描述这个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明朝:
“他们首先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在他们的一切城市中都有医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行乞。我们因此问他们原因何在,回答说,每个城市里都有一个大地区,其中有很多给穷人、瞎子、瘸子、老人、无力谋生的人居住的房屋……在他们活着的时候,始终有充分的大米供应。”
“这个国家的男男女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对外国人很有礼貌。”
“在中国的其它省份,还有制作奇特和优良的炮……他们的炮特别好,我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我看过一些架在船上的这种炮,它制造的比我们的好,更加坚实。”
“总之他们不留下一尺未种植的土地,你在全国看不到任何荒地或无收获的地方……
“我们惊奇的看到那些贵人的良好风度,教养和高尚举止,还有他们在询问他们想知道的事情,以及他们答复我们问题时候的认真。”
今天,电视里又在放百家讲坛---阎崇年的清朝故事,当他讲到努尔哈赤是伟大的英雄,多尔衮入中原成功是因为“少杀人”时,台下的观众都鼓起掌来,我身边的几位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讲得真好。康熙爷真是圣主啊。”“明朝太腐败了,汉人太无能了,没有满族,没有大清,哪有康乾盛世?”“汉人是不行,太落后”“汉人历史从来就是垃圾”。。。。。。我实在听不下去了,说:“阎说错了,大家别信!”我的同学立马反驳:“
看着同学们欢快而麻木的笑容,他们不时向地上吐一口痰然后振振有词的争辩,我心都仿佛被刀剜了一样,这,难道就是伟大炎黄大帝孕育出来的子孙吗?
我们的民族自称“汉”;我们的华人被叫“唐”人;我们的文化被称作“华夏”文明;我们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央之国”!“华夏”,何意也!高贵而典雅,“中国”何意也!天下之中心也,如此辉煌的伟名是谁为我们赢得?是我们的祖先,是他们,一只手握着宝剑砍下敌人的头颅,一只手拿着书籍保持着最高贵的礼仪,以无限的野心,永不衰竭的欲望,拓展着华夏族的生存空间。1000年的征战,1000年的教化,不知道踏平了多少国家,不知灭绝了多少民族,直到有一天,当他们将视眼所及的所有肥美土地收入囊中,当他们的面前只有大漠和沙滩时,他们才停下了脚步,他们的武力和高贵让他的所有邻居,全都匍匐拜倒,在他们面前屈膝,而且是自愿的称臣,这些惶恐的邻居敬畏地送给祖先一个伟大的国号“中国”,意思是“世界之中心”!
我们伟大的祖先,他们勇敢而聪慧,他们重荣誉而轻生死,他们讲信义而鄙狡诈,他们重文明而藐野蛮,他们爱自由而厌樊笼,“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其志!”他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奇迹,可是你们谁知道?在华夏文明毁灭前的南宋文朝是一个什么样子?
南宋时期,皇帝权力极其小,诏书必须有皇帝太后宰相和三位辅臣联名才会有效,而人民经常集会议论朝政,北宋末年罢蔡京杀六贼,不是太学生陈东和十几万百姓联名上书施压的结果吗?南宋学风自由活泼,技术人员备受重用也是其他文明国家所远远不及的。
然而华夏文明在他最辉煌的时候,缺遭遇了史上最残暴最野蛮的侵略,蒙古人用他们几乎全部力量,打击华夏文明最软弱的政权----南宋,蒙古人可以几个月内,就踏平花腊子摸,铲平俄罗斯,夷灭东欧列国,但是在江南的华夏文明面前,他停顿了几乎50年。元军攻打襄阳,打了五年,方才攻下;元军攻打四川,川民杀其大汗,而川民直到被杀光,才放弃抵抗;扬州李庭之军队抗元,直到扬州人皆死,方才屈服;而即使宋皇帝投降,抗元大军依然抵抗,因为根据宋制,投降诏书必须丞相大臣连署之后才能有效,丞相不署名,只代表皇帝投降,但是国家没有投降。而崖山失败后,30万宋军将士只有2万人被俘虏,其余全部战死,上至皇帝下至普通军民,都自杀殉国。听闻宋灭后,浙江十万士子纷纷跳海自杀,福建有四万!这是什么!这就是华夏精神!
日本历史学家田中芳树在《海啸》中用史诗般的语句描绘了华夏英雄在灾难面前所表现的坚强和决绝:
一、“听到这话,大惊失色的是邓光远,年幼的帝仅仅将聪慧之双眼转向了陆秀夫。
‘臣力有未这,让国事沦落军止。元之贼兵即将迫近皇上宝座,脱逃之事恐怕已经不可能。’周围的宫女和宦官发出惊叫。帝则无育地凝视着陆秀夫。
‘皇上虽然年幼,但毕竟身为天子。天子须重视名誉更甚性命。臣虽不忍提及!但尚请皇上觉悟。’数名宫女失神倒地。船舱之墙壁发出了奇怪声响。那是元军施放之箭矢刺中船壁的声音。帝景仍然凝视着陆秀夫,但是白嫩娇小的脸颊上却出现了微笑。
‘就依你所言吧!’”
二、“贼兵如蚁,蜂拥而入,李沛望着百姓,‘愿意求生还是求死’,人们大呼‘只愿意与将军共死’!汪立信将两个孩子唤过来,‘今天,我将为你们举行成人礼,表示你们也要承担其卫国的责任!’于是,父子三人全部战死,获得了死后的光荣。”
这就是华夏的精神!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为了子孙,他们英勇奋战,从未有过动摇!崖山之后,华夏全面沦丧,被严重胡化,汉民族地位地下,丧失了做学问的机会,自由的风气被扼杀,无数优秀豪杰英勇战死,商业文明严重倒退。
到了明朝时期,虽然光复,但是汉文化已经沾染了胡人的暴戾和专制,丧失华夏文明中开明和自由的气息,但是明时期不断唤醒的华夏意识,使得明末觉醒了华夏意识,学术风范大盛,内阁组党之风流行。然而此时不幸发生了,在天灾与人祸之下,中原爆发了严重的内战,当汉民族伤痕累累的时候,满蒙组成联军进入了中华腹地。完成了对中原的奴役和支配,残酷扼杀了华夏文明复苏的一次大好机会。
多尔衮在汉民族最虚弱的时候,建立了清,表明了女真的强大,但是它还表明了其他吗?如果一个民族只会用刀,即使他再凶暴,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蛮族,永远也创造不出伟大的文明,康熙也许喜欢算术、化学和天文,但他永远预料不到这些东西能够给他带来什么变化,因为只喜欢支配奴隶的他对文明的创造和发展没有兴趣,这就是他为什么要查禁《天工开物》,为什么禁止前明时期大发展的火药技术;为什么要限制民间冶炼钢铁,为什么消灭造船的技术。因为他的支配奴隶性统治欲望是永远不会关心文明的,他只对如何支配他的奴隶感兴趣。而元朝和清朝的征服者们用他们的政策告诉了我们这一点,那就是他们的所有统治技巧和残忍暴力只能证明他们对文化的野蛮无知,对杀戮的渴求和与文明世界的隔绝,这就是他们的鞑靼文化,一种依托掠夺的寄生文化。他们只对培育奴隶和愚民感兴趣,对社会的进步和自由毫无兴趣,而华夏文明追求的是真正经世致用的“国士”!
孟子说:“.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我当以仇寇报之!”
因为此皆华夏文明之象征,而在明末的时候,我们华夏观念几乎觉醒的先人已经向怒吼道:“君权,千年之大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