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本对工人的剥削
“在同社会舆论或甚至同卫生警察发生冲突时,资本总是恬不知耻地对工人不得不在其中劳动和居住的、既危险又使人受辱的条件进行辩护,说这是为了更有利地剥削工人所必需的,当资本拒绝在工厂的危险机器上安装防护设备,拒绝在矿山中安装通风设备和采取安全措施,对此一概实行禁欲时,就是这样说的。而承担后果的工人受的教育太少,不懂得自己享有卫生的权利。”[1]
马克思这段论述,较早地揭示资本主义初期产业工人遭受资本家剥削所处的悲惨境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之所以会出现马克思所说的那种情况,与资本嗜血的逐利性有很大关系。正因为逐利,资本总是想以最小的投入搏取最大的利润。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或行业已经出现资本主义初期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类似情况,其一方面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不相符合,另一方面在恶劣生产条件下实现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持续的。有鉴于此,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杜绝对于GDP的盲目崇拜,将经济发展的动力转向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轨道上来。只有实现经济发展思想的转变,才能达到真正地使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受惠于人民的目的,使经济发展与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之间呈现良性循环的发展关系。
2.劳动条件的节约以工人付了巨大的牺牲为条件
“靠牺牲工人而实现的劳动条件的节约。”[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所受遭遇的描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权益保障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因此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一切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和生产水平的措施,其中包括良好、安全的劳动条件,而不应该为了片面地追求GDP规模,象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依靠牺牲工人健康来实现劳动条件的节约。
“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3]
马克思这段论述,对资本主义初期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作了深刻揭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目前这种资本劳动力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股份制成为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资本筹集的主要表现形式,一些劳动者也通过投资入股的方式在资本总额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资本主义社会通过资本结构的改良,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前期由于资本和劳动力相分离而产生的诸多弊病,其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就要求当前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借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验和教训,在国有企业以及农村土地改革的产权设计上要有所创新,决不能重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城市化、工业化的老路,人为地制造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的失业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