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普:发家三部曲(一)
1、创业发展时期(1912年-1970年)
1912年,夏普的创始人早川德次在东京创建金属加工业。1942年,公司改名为“早川电机株式会社”,同时建立短波和超短波科技研究所,重点研究项目是航空无线电设备。二战后,公司把目标从军用物资集中到民用产品上。1951年,公司开始进入影视世界,完成电视机样机。1957年,建立专门销售家庭电器的“夏普电器”株式会社。1961年,建立中心研究所,同年生产出世界上第一部采用太阳能电池的晶体管半导体收音机“BX-361”。 1970年,公司决定把名称改回去,由早川电机工业株式会社改为夏普株式会社,佐伯旭就任社长。在奈良县天理市建立综合开发中心,开始生产大规模集成电路(LSI)。结束了辗转长达58年的“早川电机”公司时代。
早川德次发明的“德尾锭”带扣皮带,是创业初期获得的第一项专利。创新发明的“早川式”金属活芯铅笔,成为夏普公司的社名及商标 “夏普”的由来。当日本刚刚开始无线电广播,夏普立即跟上潮流,成功组装小型矿石收音机,“催生”了第一部使用交流电源的真空管收音机“达因(Dyne)”。当日本NHK电台正式开始电视广播业务时,夏普率先研制成功一种雏形电视机“TV3-14T”。与此此时,夏普开始进军家庭电器,制造电风扇、焗炉、洗衣机等。当日本开始彩色电视广播时,夏普便立即批量生产彩色电视机,并同时向商业电器进军,对办公自动化用品如电脑、电子计算器、半导体、超短波技术等展开全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