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什么是'日本式管理'?什么又是'中国式管理'?尽管我们说,在全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与地区理应保持自己的独特。但事实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也在趋于一体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藩篱已被打破。后现代时期经济文化之大势,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大融合。这一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远远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度扩张中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互联网以及跨国公司的扩张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无法区分何为西方,何为东方。
现代企业管理范式正走向终结
价值中国网:你著有《后现代企业与管理革命》一书,请你谈谈后现代管理理论?
张羿:后现代是一种理论视角,并不纯粹是一个历史概念。现代性始于文艺复兴,它代表着一种世界观的转变。后现代哲学的本质是对文艺复兴和启蒙理性以来的"人本主义"的颠覆。而"人本主义"的症结乃是在脱离信仰的情况下高扬人的主体性,这种现代主义主体性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相联系的,它导致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
而后现代哲学是以"主体间性"取代现代主义的主体观。主体间性并没有颠覆主体概念,而是矫正并发展了它。主体间性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是主体与对象主体的关系,而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也就是说,只有主体间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目标,而现代人本主义恰恰是"以人为本"的最大障碍。可一些不明就里的批评者指责我忽视西方人本主义。
价值中国网:你怎么界定现代和后现代?中国当前处于什么时代?
张羿:从历史角度看,西方自二战后进入后现代,全球在80年代后全面进入后现代社会。中国则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交织的历史时期,但后现代是历史方向。像"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都是后现代理念。
向后现代管理的转变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兴起意味着现代企业管理范式正走向终结。后现代管理是世界性浪潮,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管理革命思潮的总结和集大成。后现代管理不是未来的管理模式,而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秘诀。无论是微软、GE的成功,还是万科、联想的成功,都见证了后现代管理的巨大威力。
价值中国网:那么中国式的后现代管理理论有一些什么特征呢?
张羿:不存在中国式后现代管理,后现代管理是全球统一的,比如组织扁平化、员工持股制(产权变革)、虚拟经营、人性化的企业文化等基本特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后现代时期,企业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国际性、普遍性的重要程度远远高于其地域性和特殊性。
用理性和基督信仰拯救中国企业
价值中国网:你的中国式管理批判系列文章已引起强烈反响,褒贬皆有。你编写这些文章的初衷是?有学者称,文章观点新颖,敢为人先,知识性强,但逻辑性不够,理论探究远胜实践操作性。
张羿:什么是'日本式管理'?什么又是'中国式管理'?尽管我们说,在全球化的同时,各个国家与地区理应保持自己的独特。但事实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也在趋于一体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后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之间的藩篱已被打破。后现代时期经济文化之大势,将导致全球文化的大融合。这一融合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远远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度扩张中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互联网以及跨国公司的扩张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化,使我们无法区分何为西方,何为东方。
事实上,所谓'日本式管理'也不过是现代管理的一部分,其与西方管理共通的地方远远大于它们之间的区别。而在后现代背景下,这种相同大于差异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因此,在后现代背景下,本质上不存在'中国式管理'而充其量只有中国特性。
对中国式管理的批判不是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因为看到中国式管理对管理理论的误导,觉得有责任纠正。目前写的是系列文章,整体来看逻辑性不强,但我正在整理成书,会考虑到结构和逻辑性问题。各种批评都很正常,但这些文章不是纯粹理论探讨,因为首先我不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经理人。
价值中国网:请问这系列文章的受众群是(洋泾浜汉语体系、传统汉语体系、日常汉语体系)?您想向他们传播什么理念?你觉得他们能接受你的理念吗?
张羿:我不同意这几种"话语体系"的区分。基本理念是: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回到五四之前的闭关锁国状态。受众群是那些盲目夸大中国文化的企业管理者及管理学者。文化不同,但人性相同。西方管理理论研究采样时,兼顾了各种人种。关键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大融合是主流。一个公司可能有各个国家的员工,不能太强调文化的差异性。因人而异。有些读者看了后会茅塞顿开,有些人会有所启发,有些人会不接受。我的预期是使一部分受众转变观念,促进中国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健康发展。
价值中国网:在中国管理式批判系列文章中,你的基本诉求是:用理性和基督信仰拯救中国企业,拯救非理性的中国吗?就读者反馈,您觉得可以用理性和基督信仰拯救中国企业吗?
张羿:我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就是与西方不断深入对话的过程.而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与西方文化的深层对话将使我们找到突破之路.在我看来信仰是文化的基石,而中国文化恰恰缺少这一基石.中国文化未来的突破以及中国企业的价值重建,都有赖于此.实质上至少是更多中国人能因此更深入了解西方文化.当然儒商文化和佛教文化都很优秀,但我们更应该具有超越文化的眼光,因为任何文化都不能统一全球。
价值中国网:请从操作层面谈谈"用理性和基督信仰拯救中国企业".
张羿: 我可以举个例子,华为在早期干部培训中,都是清一色的中国传统文化,可后来在国际化过程中不得不增加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课程,为的就是扫除国际化过程中的根本障碍。企业无论大小都需要国际化眼光,因为市场是国际化的。国际化没有时间了,已经兵临城下!张瑞敏不是说,现在是快鱼吃慢鱼吗?观念领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先进的产权模式、组织模式和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企业为什么短命?就是因为小时候不注重科学与规范,就象一个小孩小时不健康成长,大了就来不及了。但不可否认儒商文化和佛教对中国企业影响很大,但影响越大,面临的挑战也越大。儒家文化不利于打造世界级企业,事实上是文化把人搞复杂了。
中国如何出现第二个德鲁克?
价值中国网:你怎么看待自己在中国管理学界的地位?您认为自己是一位学者吗?还是横跨学界和业界的奇才?
张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对管理的研究只能算副业,谈不上什么地位。不过我觉得管理更重要的是实践,我还是赞同德鲁克对管理的认识。中国式管理不会形成,因为,也从来没有"美国式管理",管理科学是世界通用的。中国管理界缺少具有深厚学养和丰富管理实践且具有真正创造力的管理学者。缺少创造力是整个中国学界的问题。管理学者视野狭窄与管理教育体系有关。学者缺少实践既是管理教育本身的问题,也是由于中国企业历史短,很多学者没机会实践。但没有实践是致命的,根本不能搞管理研究。
价值中国网:你怎么评价德鲁克的管理学?最后请评论一下中国当前管理学流派。
张羿:德鲁克确实是一座丰碑。我欣赏他三方面:一、重视实践;二、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三、具有思想大师的创造力。这都是中国管理学者缺乏的。
中国当前还没有形成管理学流派,因为中国管理学本身还在襁褓之中。所谓"学院派"、"实战派"都是不成立的,前者脱离实践,后者缺少理论整合能力。时势造英雄,中国管理学者不会人为产生,着中国的发展,企业的成熟,慢慢就会自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