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六日(15);处处朱熹


  福建六日(15);处处朱熹

2017-10-4

在武夷山景区,除了大红袍,最多的就是朱熹(1130-1200)。

石壁上有他的题字,山坳里有他走过的小道,半山上有他读书的崖洞。导游指着一座山包上的白色屋子说,那是后来被朱熹老先生纳为妾的两个尼姑修行的道观。从天游峰下来,山脚有武夷书院,展出的是朱熹的事迹;书院大门口,有朱熹等身铜塑像。

历史上所有文人之中,我最憎恶的就是朱熹。我之特别憎恶朱熹,与他的个人品行无关。他品行中的那些斑斑劣迹,是我憎恶他之后很久才听说的。我所憎恶的,是他的思想及其影响。刚刚毕业的时候,读书时间充裕,在读过孔子和孟子,墨子和荀子之后,还想读读朱子,于是买了一部《四书集注》。看着看着就看不下去。中学课本就读过鲁迅。鲁迅说他读中国历史,满纸写的是仁义道德,字里行间透出的却是吃人二字。这满嘴仁义道德,却一门心思准备吃人的“大魔头”,就是朱熹。朱熹的思想,就是吃人的思想。有人说是朱熹的腐朽没落思想造成了中国八百年的停滞,这种说法有些夸张却又不无道理。一个文人本身是不可能有多大能耐的,更不用说影响一个国家数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文人一旦成为权力的附庸,思想一旦与政权结合,就可能发挥巨大的影响。朱熹将儒家思想加以改造,使之成为适于皇权统治的意识形态,成为方便操作的教条;朱熹的思想成就了帝王的统治,成就了他思想家的盛名,却也成就了中国几百年的停滞和落后。有人说宋朝的时候中国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一直到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中国的封建制度一直维持稳定,这里面有朱熹思想的功劳此说也不为缪。朱熹思想的核心,就是维护皇权,保持停滞和稳定。当西方人在文艺复兴中倡导个性和自由,强调物质和自利的时候,朱熹却在大力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当西方在文艺复兴推动之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中国人却在朱熹流毒的蒙蔽下酣然大睡。一个文人是不可能左右一个大国数百年的发展的,但朱熹思想的催眠和腐蚀的恶劣影响不可否认

我那几天一直在读卢梭(1712-1778)。朱熹和卢梭,是多么不同的人。作为思想家,卢梭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朱熹而败坏了中国的历史进步;作为学者,朱熹利用自己的学识,享受了荣华富贵,而卢梭则因为坚持与权力的疏离而一生颠沛流离,受尽磨难;作为一个人,卢梭虽然被人耻笑,但他是坦诚的,而朱熹处处被人建庙来歌功颂德,但是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

我一路听导游在津津乐道朱熹的私生活,很不以为然。朱熹固然反动而无耻,但津津乐道朱熹无耻私生活的人生事实上可能也有某种向往。这样的“人欲”的存在也无可厚非,可偏要以道貌岸然的大儒来做幌子就显得不坦诚了。

武夷山风景区到处都有“朱熹”。朱熹其实只是一个名头,一个噱头。至少他还是一个历史名人,他的名声还有一定的价值,还可以加以利用。人们所利用的仅仅是这个名头而已他的思想与此无关。谁还在乎他的思想呢?这样想着,我对朱熹的憎恶也属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