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论》2018年版:55章


  

55章  诺奖成果与意识起源线索之误(一)

  

  智人脑拥有“第二信号系统”响应机能,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人脑功能?

  当我们现代人不经过原始情感信息交流和原始劳动实践的积累,而直接接受大批量书本概念的学习积累时,才会像西方心理学家培养黑猩猩“产生思想”一样去错误理解:只要大脑有语言、文字、符号和其他概念形式之记忆积累,那么,不论是现代人还是黑猩猩,甚至包括别的动物大脑中的“第二信号系统”响应功能即可生成。

  从意识起源过程的最终结果看,智人脑的高级神经拥有“第二信号系统”响应功能,即拥有自觉概念定则反应功能,这种判断没有错。但是,生命物种在其自然进化过程中,大自然并没有偏着心眼儿一定要把响应“第二信号系统”指定为专属于智人脑的意识机能。与智人有着近亲关系的动物曾经同样有过与智人相同的进化前程。

  就所有人科非人科动物可追溯回顾的进化历程审视,“第二信号系统”机能并不是智人大脑的“专利”,而是智人先祖与狒狒们、猩猩们曾经共同且平等面对的一个极其缓慢也非轻而易举达成的进化前程。只不过由于环境因素和近亲遗传等原因,才使狒狒、猩猩们在相同的进化路上因大脑局部终止进化又相互交配遗传,结果永久停在了未达到高级综合知觉进化目标的中途中,未能生成响应“第二信号系统”的脑功能。

  现代人学习过程与智人先祖一边参照事物映像一边产生意识的脑进化过程不是一回事了,这导致意识起源的科研方法与人脑漫长演变过程发生脱节现象。

  笔者分析:远古祖先起初约定林中狩猎联络信号或约定口音概念或发明符号概念时,每一个符号、每一种语音都是根据记忆映像、依照具体情境而相约且俗成共识习惯的。在他们亲历的此一文明史缓慢推进阶段之初,那些记忆绝不是“第二信号系统”,而是直接用于交流、联络、提醒记忆及后来才用于记忆传代的映像符号和映像声音,转为简陋的文化传统传承给后代的。再然后,才直接使用语音共识和符号定则进入记忆积累,因此,而练就了大脑升级功能代代遗传;因此,构造了智人“第二信号系统”响应机能。

  2014年10月加注:上述过程,显然必须经历缓慢推进、循序渐进,才能成功造就和积累人脑响应“第二信号系统”的升级平台。合理猜想是:意识起源全过程中的模糊概念积累,至少要经历200万年以上。在此无文明痕迹照亮的黑暗历史中,无法对应全部事物映像的少量口音概念和简陋石刻以及结绳概念曾伴随模糊概念缓慢积累,直到批量口音概念被杰出祖先倡导代代传授,直到祖先有了最初文字符号记述活动时为止。)

伴随着后代开始进入文字符号直接积累,此时的人脑已先期具备了构造概念定则记忆中心的脑功能升级条件。于是,直接的自觉概念积累显得轻而易举;于是,智人脑拥有响应“第二信号系统”的脑功能——那种荣膺诺奖的科研成果也显得确定无疑。

必须指出:此种功能绝不是前智人先天性脑功能,而是他们产生意识并正式成为智人之后通过脑记忆多根系链接机制的形成逐步进化而来的可遗传的脑功能。

  这种可遗传的生化物质平台与现代婴儿初始脑功能的基础构造大致相似,是一种具备“升级”条件的灵敏的生化物质平台。现代婴儿还必须经历襁褓期高级综合知觉发育阶段才能最终孕育理性萌芽,即具备响应和积累“第二信号系统”的脑功能。

  目前学界,在对人脑“第二信号系统”功能的认识上包括现代脑科学在内的研究成果在内,都未能做到遵循意识起源的规律揭示真相,甚至至今,为此提出正确科研方法的判断也尚未产生。在人大教科书中,“意识起源”部分是问题最多的部分,唯物论与唯心论观点在此一地带鱼龙混杂。其中,所谓动物没有智人意识是因为没有智人脑“第二信号系统”记忆积累及其相应功能的判断,则从根本上偏离了意识起源的基本线索。

  荣获诺贝尔大奖的俄国及前苏联科学家巴浦洛夫,自1903年起连续30年运用“条件反射”方法研究哺乳动物的高级神经反应,并创立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理论。认为人脑除了有第一信号系统——对外部世界通过感官感觉产生直接反应外,还有“第二信号系统”响应功能,即引起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发生重大变化的对语言定则和符号定则可记忆、可产生思维的脑功能。由此“充实”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学说。

  从20世纪直到21世纪今天,西方心理学家一代传一代执拗相信:因为有巴浦洛夫发现人脑拥有“第二信号系统”反应机能,所以智人才具备自觉概念判断和逻辑思维脑功能。基于上述理论,为了让黑猩猩能像人脑一样产生概念反应,西方心理学家用“最好吃的食物”做诱饵,下大功夫向黑猩猩输入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符号概念。

  可惜,这些研究者忽略了黑猩猩的综合知觉响应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抑或能不能达到近似于智人脑高级直觉状态的起码的科研思路。他们教不会黑猩猩口语概念,就训练它掌握手势概念和卡通概念(均属映像概念),结果,使黑猩猩把人所传授的所有“概念”都当作与吃有关的感官感觉记忆存储。贪吃的思想产生了,别的思想没产生。

  中国哲学教科书中,也同样明白无误地写着:人脑机能不同于动物的显著特征是人的大脑拥有语言和文字符号等“第二信号系统”反应机能。在这里,被模糊和曲解的是非问题是:人脑“第二信号系统”究竟是意识起源的前因,还是有前因的结果?

巴浦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并无明确判断“第二信号系统”是人脑功能的自然演变结果,而非属远古人自在功能。其学说不仅对脑科学有负影响,而且对辩证唯物论思想体系发展也有负影响,尤其对哲学的有关概念和思维的相互关系问题有负影响。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哲学教育中,中国教科书里有关自发感觉知觉和自觉逻辑思维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一直是基于人脑“第二信号系统”自在理论上构建的。

  及至今天,本书不能不明确指出:本书阐述的意识起源的观点,否认了有关“第二信号系统”响应机能的自在性其与智人意识之间构成前因后果的观点,目的是要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主要建立在更广泛、更具历史演变性的人脑响应条件上。同时认为,此前“第二信号系统”之学论,是使后来者对意识起源机理产生误解的一种模糊观点。

  人脑的自觉概念思维功能,是因自发模糊概念产生后而产生的,是从模糊类比发展到精确类比再进一步发展到严密逻辑思维运动的结果。所谓“第二信号系统”不过是意识起源进程中的一个必然环节。“第二信号系统”响应功能是传宗接代的人脑物质性响应功能不断进化的结果,它不是本原的自在的,不是自觉概念和思维产生的前因。

  现如今,大脑早就具备了“自觉概念记忆中心”响应功能的现代人,凡被其最新感觉的事物映像,他们均会尽可能利用记忆中早就有预先定则的概念符号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意识),或用错误概念或用正确概念表达出来,或用精确方式或用模糊方法表达出来。在没有“自觉概念定则记忆中心”的我们祖先那里,他们只能依靠记忆中的映像记忆来唤醒大脑中有参照性的模糊概念,并产生模糊意识。那同样是思维表现。

  而且,最初的模糊概念对外反应,是靠无约定俗成的“依哩哇啦”的语音和手势所指,来构成“概念”的外表形态的。后来,才有了情感交流中有固定含义的语音即口头语言,和狩猎劳动中有固定含义的联络信号和画符标识即劳动语言和文字符号。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唯一区别,不在于意识中有没有概念,而在于意识中有没有通过自己的大脑进行自觉分析加工,而后得到的含有可达成人类群体共识的概念定则响应。前者始于综合知觉的直接响应,后者始于自觉逻辑与自觉概念的链接响应。

  原始的感性概念主要指:直接通过感官感觉联系事物映像记忆获得的带有形象性、整体性、模糊性和方向性的概念指向,它包含了面对不同实体映像用作脑内参照类比的原始映像物体的记忆激活并且带指向义的反应。对无考古发现的文明史前的智人脑来说,其意识中未含有自觉定制逻辑内涵的口音概念或符号概念;对现代智人脑来说,则含有不规范的口语概念链接感觉知觉的指向义表达,而更多则是借用常用概念的模糊指代。

  原始的理性概念主要指:人脑基于约定俗成的语音或符号通过联系感官感觉而含有明确概念定则和固定概念内涵的对应指向判断。它还包含对既有的语音或符号按定则推理的逻辑思维,它可在演绎判断或在分析归纳基础上产生有创新意义的新概念。

  不论是模糊概念还是精确概念,不论是映像参照物概念还是符号定制概念,不论是感性阶段的概念还是按理性共识加工的创新理论概念,当其从大脑中产生并形成某种意识指向后,都一样会出现反映客观事物的正确性或错误性。人类所有意识包含概念属性,此一观点,可从基本方面揭示主观反映客观之所以会出现正确与错误之分。原来,其所寓含的是人脑记忆积累链接机制原理,是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状况的科学猜想之一。

  如果什么记忆映像也没有,那就什么记忆参照物也没有;如果什么参照物也没有,那就什么自发的映像概念也没有;如果什么映像概念也没有,那就什么语音符号也没有;如果什么语音符号也没有,那就什么知识体系也没有;如果什么概念也没有,那就是什么意识也没有。于是,更没有意识对应物质、反映客观的正确与错误之分。概念和意识是同时产生的,概念和意识都产生在有固定含义的语音和文字之前,即理性规则之前。

  根据以上分析,假设两种人的人体人脑基础性响应条件大致均等,即可发现:经验丰富的人,指映像记忆积累(映像参照物链接各种感官感觉)较多的人,由于他十分熟悉的映像记忆积累较多,他刚刚感知的事物映像会很快在其大脑中被直觉或自觉思维链接、激活正确的映像概念即激活既有记忆参照物,于是他,正确的感性认识产生了。

  反之,那种经验不丰富的人,指事物映像记忆链接感觉积累较少的人,常在感觉到新事物映像时,因大脑中没有熟知的映像推动直觉响应,他或能直觉到近似映像记忆来参照并产生判断,或从脑中搜寻类似映像记忆产生概念反应,自然出错概率大。

再推论之:如果是一位博士生,是自觉概念定则积累较多的人。他具备了自觉分析、自觉推理、自觉提炼、自觉概括等逻辑思维的人脑功能,他会在新概念加工上比前两种人得到的正确判断更多。当然,如果他加工的前提条件——所依据的理论概念体系原本错误或已经过时,那么,他的思维加工是在白忙活。因为原有概念体系可促成思维定势,大脑的思维链接响应会按照“定势”来接通既有的记忆存储,到后来,其所依据的概念定则以及加工出来的新概念和新意识,其主观反应的“观念的东西”一定是理性的错误。

  再接着思考:如若设定人脑“意识”中的感性认识无概念反应,也就无异于是在设想:包括智人在内的高级动物们,都可以拿自己的感官器传入脑中的“映像感觉”来充当“意识形态”了。可是要问:谁知道狗们、猫们看见了“主人”形象时,其脑中反映的“主人映像”究竟像是什么?它们所感觉所知觉到的“意识内涵”又如何确认呢?

  据说,狗是色盲,其所看到的一切事物映像无色彩。(幽默:狗只看“黑白片”)那是有色彩概念区隔的动物心理学家的科学实验结论,并非是动物自己所意识到的“黑和白”概念之分。在我们大家眼里,都能发现人群中某某是个“红脸大汉”,而在狗的眼里,或许没有谁唱红脸、谁唱黑脸的区分,在它们面前人人出场都是“影子戏”。

人类远古祖先则不同于一般动物。推及他们所处的无考古发现的文明史前的黑暗岁月,当他们尚处在无约定俗成的语音概念积累的脑功能阶段时,如果有人发现了一片果林想带领大家一起去——因为他对大家有情感依赖性,虽然他不能精确表达却能指着相同的树(参照物)依哩哇啦比划起来,如此传达脑中意识才叫有“意识形态”了。

“模糊意识”必有外在形态。其“物化形态”可具体解析为:其一,概念反应是指那棵记忆中的映像参照物(树)。其二,依哩哇啦声涵盖了对应物指义。

  实验课题(NO:58)能否模仿下例证实声音和符号也是现代人记忆外露的心理进程?

  语音和符号这种意识形态,是智人种群记忆链接情绪的外露,原始表现都是自然的。比如:我们的远古祖先起初看到天上的月亮,他们不知道那是什么,再多看几次也就熟悉了那种映像。于是,在漆黑的夜晚,他如果感觉行动不便时,就会在大脑里浮现出那种“一钩月牙”的美好映像记忆。这就是大脑激活反应的“映像概念”清晰涌现!

上述映像概念反应,本质上已接近当今小说家描写的内心感受:“要是今晚有一钩弯弯的月亮该有多好!”再到后来,祖先们把对月亮的记忆映像用象形文字“”刻在石头上,便产生了高级意识形态。原始的“符号概念”恰恰就是人脑记忆中映像概念在石刻上的典型复制。人类的原始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又从另一方面有力证实了意识的起源也是概念的起源;人类意识中所有概念内涵,最初都来自一物参照一物的“映像”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