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三日(3):小碗汤,不翻汤
2019-3-15
下一站,前往丽景门。
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西门,也是目前唯一的城门。护城河边,一排排柳树垂着嫩绿的柳条,树下的桃花已经热闹地开放。那城墙十四五米高的样子,上面还有一排古建筑。穿过城门洞,进入瓮城。迎面是内城墙,墙头是更高的楼阁,匾额上大书“九龙阁”三个金字。
看到瓮城内几家饭馆的招牌,肚子叫唤起来。五点多了,我还没吃午饭。右手边城墙下一家馆子,朱红的大门,金字的招牌,写着“老洛阳水席大院”。水席听说过,还没有尝试过。被热情的服务员引进大厅,在她们热情的推荐下,点了份“小碗汤”,又要了份鸡蛋煎饼。原来只知道水席吃的是汤汤水水,小碗汤上桌之后才发现其中大有内容,有肉丸,花生,黄豆,腐竹,魔芋,香菜,等等。说是“小碗”,其实已经是小盆了。那种吃法是我非常喜欢的,味道很不错,做得很讲究。一般情况下我只能吃那半盆的,结果舍不得,差不多吃完了。后来上的鸡蛋煎饼,尝了一口,剩下的打包带走。“小碗汤”是我到洛阳后的第一个收获。这一天即使没有看到中意的景致,有这一碗小碗汤也够了。
吃完饭,上城墙参观。原先我以为城墙会很长,像西安城墙那样。上去之后才发现,只是丽景门左右各一两百米有城墙。城墙正中是“九龙阁”,其北边有土地庙,南边有观音殿和财神庙;正对着“九龙阁”的外墙上面,是一长排的“历代帝王文化展馆”。那土地庙,观音殿和财神庙,看起来都是很简陋的样子,甚至有些滑稽。看起来是老式庙宇的样子,屋顶墙头还飘着彩旗,但那塑像和建筑都很粗糙。那木质的梯子走上去吱吱呀呀,摇摇晃晃的。
九龙阁倒是高大巍峨,庄严肃穆的样子。其朝西一面供奉的是关公,朝东一面供奉的是观音。从木质楼梯上到二楼,可以更好观赏整个洛阳古城。脚下是一大片灰呼呼的二三层小楼,没有高楼,也没有树。我上楼的时候看到一位女士恭恭敬敬站在观音面前诉说着什么,那样子很真诚,很投入,很亲近,甚至有点像女人之间讲悄悄话。我在楼上呆了十来分钟下来,那女子的悄悄话还没有讲完。
“历代帝王文化展”展示的是在洛阳建都的十三代王朝一百多位帝王的生平事迹。都是图片和文字的展示,另外还有循环录音。十三朝?一百多位帝王?太多了吧。实在看不了那么多,记不得那么多。
朝东穿过古城,往我住的宾馆方向走去。同所有的古城一样,都是青石板的路面,一二层的小楼,沿街的各种小吃店,零食铺。卖零食最多的是牡丹花饼,估计是昆明的鲜花饼的翻版。卖小吃最多的是“不翻汤”。尤其是古街中段一百来米,一家接一家卖“不翻汤”的馆子。有的生意好,里里外外挤满食客;有的生意差,店子里冷冷清清的。竞争是相当的激烈,生意不好的人家,扯着嗓子大喊大叫,甚至到路中间来拉客人。看看那馆子的名号,“正宗不翻汤”,“老字号不翻汤”,“第一家不翻汤”,“汤太宗不翻汤”,“第一正宗不翻汤”,也可以领会竞争的激烈。我先前在丽景门下看到对“不翻汤”的介绍,大致是一种面条加豆饼加各种佐料的小吃,其由来说是与乾隆有某种关系。我知道这是一个噱头。本来没有兴趣的,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居然动了点心。不过刚才吃太多了,只能第二天再找机会尝试。
沿古街往东走了四五百米,到一个街口。南北的那条街,都是卖烧烤的。都是统一的模式,前面是玻璃罩子的展示柜,后面是操作台和客桌。烧烤的内容五花八门,全国各地都有。整条小街三四百米,人挨人人挤人的。
走出小街,坐滴滴前往宾馆。我留意了一下,三四公里的路途中,街两边一家接一家都是小吃店,烧烤铺,还有很多人家将铺子搬到人行道上。我就纳闷,洛阳人都是在外边吃饭吗?自己家里不做饭吗?怎么会有那么多馆子和铺子呢?一个人一顿要吃几次才能保证这些馆子和铺子能生存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