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办会刊为的就是要争利益
——钮海津在“中国广州首届商会传媒发展研讨会暨《广东豫商》运作探讨会”上的发言
(2011年3月6日)
今天上午,我还在从化温泉度周末,在网上浏览新闻时,看到广东省河南商会的会长许家印先生说了一段就房产形势和价格的精彩讲话。这段话呢,我觉得本来应该可以放大,放高,放远,但是由于咱们的河南商会没有自己的纸媒体,可能又要通过其它媒体的途径去传播。过去我做过的那些报纸和杂志,都收到过河南商会的主体企业恒大集团的很多红包稿费,他们要用这样的方式来通过其它的媒体去传播他
们的声音。所以,今天我参加这个“商会传媒发展研讨会暨《广东豫商》运作探讨会”,我觉得我挺为这位(主持会议的)李会长高兴。
我不是河南人,但是可能包括在座对我比较熟的几位专家、总编也还不知道,我其实是从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外省学生,由于我的第一专业是地质勘探测绘,所以河南省的所有矿务局(所在)城市我都跑遍了。在广东有很多河南人和我谈河南的时候,他们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都不如我。我对河南省的了解,不亚于一些土生土长的河南人。也算是半个河南人吧。因此今天的这个与河南有关的的探讨会,我愿
意讲些心得体会。
刚才(《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说我潜水了很多年了。是的,像这样的研讨会,全国的也好,地方的也好,这些年我对这类会议是一不出席,二不发言,三是出席
不发言,四是发言不讲心得体会。但我今天愿意发言,而且我也想讲一下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刚才有学院派的不少专家教授,有体制内的好多党报老派编辑,还有像脚踏两条船的那样的实际操作的媒体管理人员、总编辑、社长,还包括了像(原分管《南方都市报》的南方日报社社委)李明英这样的想冲破体制内的东西做体制外的东西、又想把体制外的东西拉到体制内来的媒体管理人。您们的发言,我听了以后觉得对我有收益。但是对办这个《广东豫商》,我有我个人的大部份与大家不同的看法。
我从1984年起做体制内的记者、编辑,到采访部主任、编辑部主任,到新闻中心主任、副总编辑的职务。然后到了1996年,我觉得没有东西可学了,我下海到非体制内媒体去开创新的管理运作。做什么呢?我大部份就是做这一类的商会媒体,做外资投资方和内资投资方这一类的媒体。期间有很多失败,也有成功。我愿意把我的心得向李会长和在座的专家们交流。
我们体制内的媒体首先是讲内容,讲了内容后再讲怎么运做。就商会媒体而言,我的体会是倒过来的——先讲资源:你广东省河南商会有什么资源?你有什么资源才能决定你的内容,决定了你的内容以后你才倒过来决定你做什么版块,做什么内容,怎么去运作,做哪些活动,拉哪些广告,这个和体制内的操作是不一样的。(商会媒体)它是从资金开始讲,然后最后才讲到产品的形态。那么我们就须考量这个资
源。
资源决定高度,资源决定内容,资源决定渠道,资源决定运做。所以我建议广东省河南商会这些领导,你们首先把自己的资源全部在房子里面倒出来,一颗颗地审视,
再看我们能做什么样的媒体,做多大的媒体,做多远的媒体。所谓远,就是指在广东做还是在全国做,还是在全世界做。
用一句很简单的话来概括:你先摸一下你的口袋,你才决定到电影院里面去是看最新的片儿呢还是看老片儿呢,抑或是看免费的片儿。我过去接触过很多投资方,包括外资投资方,国内的投资方,他们往往没有把一笔钱先拿出来,他们往往只是用“发展”的眼光去看自己的钱能“发展”得有多大,而不是实际上有一笔钱可用,可大用,可长用。(人民币)两三百万(元)就想办一个铺满全国报刊亭的杂志;
(人民币)五六十万(元)就想让五六十万人惊喜;更有甚者还有人拿(人民币)十几二十万(元)来“办一个每年能拉三四百万元广告的杂志”。结果,他们无一不在中国大陆的读卖市场上铩羽而归。
以上是开场白,下面是直白。
首先我谈一下我的认识,河南商会的会刊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第一是结社。在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理念和以商会的文化(去)团结会员、鼓舞会员、发展会员。这是必然的,否则这个会刊就说不上叫个会刊了。但这不是很重要,虽然它往往被排在第一,而我认为它应是排在最后的一个轻量级的东西。刚才就有前辈说,会刊要交流大家感情啊什么的。我做为一个后辈来讲,我觉得(交流大家感情)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这个信息化社会里,其实我们不办这个杂志,我们
在新浪去搞一个广东省河南商会的这么一个微博,就能够很好地传递和交流我们之间的感情、情况;你帮、我助,都可以。
第二就是平台。资源交流,资源整合,资源放大。这里边,我觉得这是河南商会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你如果搞一个会刊不是为了资源交流、资源整合、资源放大,那么,它就失去了会刊的方向。
第三是话语权。反应会员企业的声音,尤其是反应河南商会里面这些企业领袖的声音。要把我们企业领袖的声音变成一种社会的意见领袖。这是这个会刊的一个采编方向。
第四是争利益。办这个会刊要争利益,通过这个媒体告诉政府:我们企业想政府给什么条件,给什么支持,给什么政策。同样,我们要影响政府去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做出对我们有利的政策,而不是制约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你只有做到这样,你这个会刊才起到主心骨的作用,才有团结的凝聚力。
第五是彰显风格。彰显谁的风格?彰显豫商的风格。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全国,尤其是北京,对豫商的评价,对河南人的评价,有很大的负面,我们要通过豫商这种真正的好的方面,好的精神的这种先进的思想方面,还有包括我们李会长在内的这些以身做责的企业家们这种正面的东西,去彰显我们这种对世界的大家共同认知的经营价值和人生价值的东西的体现,来摆脱以及把我们过去的一些曾经负面的东西变成积极的东西,变成不仅仅是和浙商平起平坐,甚至是在若干年以后要在某些方面特别是人格方面要超过浙商、晋商、苏商,至少也能够和粤商平起平坐。这是投资做这个会刊的人们应持的一个精神理念和办刊诉求。
怎么做,我讲点儿实用的。
第一个,起一个可以用一百年的名称。“《广东豫商》”,太小气了。应该叫《豫商》。在广东的豫商,大的,我们有曾经的全国首富许家印的恒大企业。我们还有很多企业比浙江的豫商,甚至比河南的豫商,比北京的豫商都要做得好的。那么多个企业,我们要担起豫商的这个大旗,不一定要留给河南的河南商人去做。我们这样担起来,河南省委省政府他们会支持的。你做得好,你在外面把我们河南的名气打响,你在一个发达地区替我河南的商人、河南的政府擦光了添亮了,他们肯定会支持的。所以不要害怕我是广东的,我只适合“《广东豫商》”这个刊名。你只要主办单位是你河南商会,我觉得这已经讲明问题了。所以这个刊名一定要要大气,
不要小气。要敢于承担和宏扬豫商精神、发动豫商到世界发展的那种胆量和责任。
第二个,要办一个刊号。但是我说的这个刊号,目前来讲,五年内,先不要拿全国公开发行的刊号,而是用内部刊号。而这种内部刊号不是那种自己办了个会刊,到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拿个内部准印证。而是要办一个DM刊号,就是直投邮件,因为这样一个刊号既可以做经营,还可以做广告,有独立的帐户来收资和拨款。所以,我建议在要办这个DM刊号的时候,同时也要成立河南商会的实体公司,比如说叫“河南商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商会所有的会员经过投票同意成立,加上(同意)在会费里面拨出百分之多少是进入这个公司进行操作的决议。会员公司里边有股份,为五年之后上市要做好最前面的干干净净的运营准备。要把眼光放到到世界上去融资这样的一个层面上去,而不是说仅仅为了什么乡情啊、乡土啊,这个眼光太短了、太传统了。
当然,如果启动资金没有(人民币)八百万(元),至少至少也要(人民币)六百万(元)。少于这个钱的话,我建议你们就办一个内部会刊,交流一下,通报一下,做一个“有自己刊物”的样子,大家来参观的时候看到我们摆的东西(会刊),让大家记得我们广东省河南商会在活动。我觉得,少于(人民币)六百万(元)这个钱就不要办(杂志)媒体了,搞个内部《会员通讯》就行了,或办一个老乡网站就行了,甚至就是不定期的做一些这方面的交流就算了。
第四,如果要办的话,我主张杂志的形态是双周刊。我们的双周刊可以从24个P到60个P之间慢慢的来发展。印刷成本不要超过三到四元一本,最好能够控制在三块钱。
第一年,先把它做好读;第二年,再把它做得漂亮。但是前面我讲的那几个是重点,按照那个做。我想,它的杂志的那个形态是用新闻纸呢还是书写纸呢,或者是用最便宜的80克的粉纸呢,这些东西都不是重要的。
第五,我和一些刚发言的专家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说不用招聘专才。我认为,一定要招聘我们自己的专业的高层的媒体管理人员,建立一套符合商会会刊操作和管理的采编经营制度,设立源自商会资源支持的三到五个版块和七到八个栏目,确定撰稿方向和组稿人群。刚才(《南方人物周刊》主编)徐列讲了一句话,我非常赞同,“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做”。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杂志投资者,他自己投资了媒体,认为自己的钱自己来话事,结果最后把媒体运作做得很臭,然后还把钱给花出去了却没影响,或者有影响了而后继无米。所以呢,要招聘专业的媒体高层人员管理本刊;招聘专业的中层采编人员把握各个部门和版块和栏目;然后,招聘初级人员在基层进行日常工作,刚毕业或者是有一两年工作经验的人都是可以考虑的。
只要有专家指导,采编和运营这些东西都可以让它按照我们既定的宗旨以及各个版块各个栏目的要求去做到。最关键是编辑能力,如果你高层和中层都不专业,这样的编辑能力、组合能力、审视眼光还有资源整合就不能融入到每一篇文章,甚至每一行字里面,不给力。
第六,自办发行。就是定向发行,面向全国和全球的河南商会的所有的会员企业;然后,赠送给全国的河南籍的厅级以上的政府官员。通过这种方式来放大我们的资源,提升我们的资源,使我们原来广东省河南商会的一把火变成是在全世界星星燎原的大火。这样才有位置,不成为主流媒体也要成为主流影响力。我做过很多国内和国外的报刊,前段时间,曾有一个海外的投资商找过我,要办一个全世界的华人
商会的这么一个会刊杂志,所以我也了解了很多华人会刊各方面的情况。我觉得很多华人会刊在国内也好,在港澳也好,在全球也好,它没有办成一个很好的杂志。
世界已是即时通讯、即时通情的新世界,没有必要用纸质媒体作为乡情媒介。纵观全国乃至全球,但凡华人同乡会的会刊是以自己的会员为主体受众的报刊,都是非主流的、苟延残喘的、失败的。
我刚才说的那些心得体会,是因为知道体制外的杂志哪方面没有做好,为什么没有做好,还大体知道怎样才能做好。所以我能够对一些专家,对一些前辈,对一些同事讲了一些不相同的意见。我觉得在这里是一种交流,交流的平台。如有冒失,敬请原谅。
非常感谢河南商会李立新副会长、商会宣传中心蒋军民总经理,还有河南商会的同事们给我一个交流的平台,希望有碰撞,不要拘泥于待会要吃饭什么的,我希望还能让后面一些同事还有专家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刚才有人提议到钟了,不开了,吃饭去。其实少吃一顿饭不重要,你们办这个探讨会就一定要把意见听齐、听全,你们才会有决策的资源。谢谢!
(录音整理:凌戈)
-------
2010年3月6日18:30威斯汀酒店,钮海津在“中国广州首届商会传媒发展研讨会暨《广东豫商》运作探讨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
-------
(449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