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书,怀着美好的期待


 读一本书,怀着美好的期待

2019-7-1

看书名就觉得有趣——《巴黎仗剑寻书记》。

看完简介,知道所寻的“书”是《百科全书》,就怀有美好的期待了。

《百科全书》给我美好的想象。魁奈奠定重农学派理论基础的最初两篇论文就发表在《百科全书》上;担心因为新思想而受到迫害,魁奈署的是他儿子的姓名。狄德罗因为编辑《百科全书》被关进监狱,是魁奈将他营救出来。卢梭步行去探望坐牢的狄德罗的途中构思出一篇关于技术进步对人的道德情操影响的文章,开始他作为学者的生涯。还有,斯密在《国富论》中讲的那个故事——扣针作坊因为分工而大幅度提高效率——也是引自《百科全书》。

打开书本,我期待可以见到我熟悉的一些面孔。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之前。

当时的西班牙还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启蒙的阳光还没有普照大地。

皇家学院的院士们大多是有识之士,不过他们对《百科全书》的态度并不完全一致。“一些人自信、热诚。相信教育和进步,坚信只有通过启蒙,民众才能幸福……另一些人冥顽不化,固步自封,无视现代和启蒙,仇视新生事物。”

有人提议进口《百科全书》,推动西班牙的启蒙运动。经过投票,支持者占多数,获得通过。又推举出两位院士,前往巴黎采买。《百科全书》在1751-1772年间由狄德罗,达朗贝尔等哲学家编辑完成 ,共28卷。

采购员之一的图书管理员莫利纳院士,是古典语言权威,文学翻译家;他已经六十三岁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莫利纳是位老派的学者,一门心思做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他相信科学和理性,向往自由、平等和民主。他同时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上帝有着真诚的信仰。他性格温和,有些腼腆。莫利纳非常向往《百科全书》,说它“即使白玉有瑕,也是现代知识界最辉煌的成就,将哲学、科学、艺术以及所有已知和未知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收录成册,是智慧的结晶,人类历史上鲜见的、里程碑式的著作。它会点亮读者的人生,为各国人民开启幸福、文化、进步之门。”

另外一位采购员是萨拉特,出生于贵族家庭。萨拉特原先是海军军官,参加过抗击拿破仑的海战。后来成为学者,著有《航海术语词典》一书。人们一般都称呼他为“海军上将”。海军上将未婚,与两个姐姐生活在一起。海军上将应该六十多岁了,他精力充沛,坚毅勇武,伟岸潇洒,颇具男子汉气概。他坚信理性和科学,向往民主和自由。同莫利纳相比,海军上将是一位彻底的启蒙主义者,他怀疑一切,包括上帝的存在。海军上将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大卫·休谟,他也是一位潇洒的单身汉,大无畏的无神论者。海军上将出发的时候带了根手杖,里面藏着一柄长剑。

皇家学院内有启蒙的坚定反对者,购置《百科全书》的坚决抵制者。院士伊格鲁埃拉认为,“自由思想和无神论的风暴搅乱了无辜民众的安宁,无信仰的无神论者撼动了欧洲王室的根基,哲学家们的学说是导致革命性破坏的主要工具。”他说,《百科全书》是“犬儒主义者伏尔泰、伪君子卢梭、歪曲事实的孟德斯鸠、不敬神的狄德罗和达朗贝尔等等”“肆无忌惮地膜拜理性,曲解常规,辱骂神灵,用极不光彩的思想打造”出来的,是“大奸大恶之书”。

跟伊格鲁埃拉一样投了反对票的还有院士桑切斯·特龙。这两位因为个性或者别的原因相互之间很不对付,但在反对启蒙,抵制理性和科学上态度一致。在皇家学院会议上抵制购置《百科全书》不成,他们就密谋暗中破坏。只要《百科全书》不进入西班牙,理性和科学就可以挡在国门之外。从马德里到巴黎路途遥远,危险重重,到了巴黎之后寻书和买书也不会那么容易,他们有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下手。他们出钱请到一位叫做拉波索的家伙,委托他跟踪并破坏这次购书行动。拉波索是个江湖大盗,专干杀人越货的勾当。他要价很高,能力也很强。两位院士为了阻止《百科全书》,愿意投入血本。

 

两位前往巴黎购书的院士,图书管理员和海军上将,之前联系不多,相互了解不多,性格还有比较大的差异。旅程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不太合得来。莫利纳是个虔诚的信徒,而海军上将则是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海军上将经常会拿宗教跟莫利纳开开玩笑,有时候还要表达一番对上帝存在的怀疑,这会深深伤害虔诚的图书管理员。不过,他们都是科学和理性的信仰者,都是民主和自由的追求者,他们肩负着共同的使命,他们对完成自己的使命都怀有美好的向往,这就足够让他们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照。慢慢地,他们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还没有离开西拔牙,就遭遇到拦路抢劫的土匪。在海军上将指挥下,在一同乘坐马车的青年军官的支援下,击退了匪徒。海军上将大显神威,拉波索在远处看得胆寒。拉波索一直跟踪着两位院士 ,伺机下手。

院士们到达巴黎后,得到穷教士布林加斯帮助。布林加斯是西班牙人,流落在巴黎。他没有正当职业,就在上流社会的边缘混吃混喝。布林加斯是个知识分子,因为命运不佳而穷困落魄。受到启蒙的影响,布林加斯对社会现实非常不满,渴望暴力革命。“本世纪竖断头台、磨铡刀的时刻就要到了。”“印刷品就是最好的磨刀石。”莫利纳和海军上将到巴黎的时候,法国的社会矛盾已经尖锐,大革命的帷幕正在拉开。布林加斯这样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是这场革命最早的准备者。打破一个旧世界,他们什么都不会失去。

布林加斯帮助西班牙客人寻找《百科全书》,带他们了解巴黎的社会生活。布林加斯感兴趣的不仅是《百科全书》,还有院士们每天给他提供的美味佳肴。在布林加斯的引荐下,院士们参加了玛加丽塔·丹塞尼斯夫人的沙龙。丹塞尼斯夫人是当时巴黎最有一个像沙龙女主人之一,她的沙龙上经常出现是的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在丹塞尼斯夫人的引荐下,西班牙院士认识了达朗贝尔 ,孔多塞和富兰克林。孔多塞也是《百科全书》的编辑者,他在1776-1780年年间负责完成《百科全书》的出版补遗和索引工作。

尽管结识了《百科全书》的编辑者,但他们手上都没有全套的《百科全书》。一方面是《百科全书》的畅销,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控制,在巴黎要找到完整的一部《百科全书》并不容易。不过,在巴黎友人的帮助下,他们还是找到了书源,还商定好价钱,预付了定金。院士们与《百科全书》的主人商定好付款的时间,两位院士讨论确定了取款和付款的事项。

事情出了一些变故。丹塞尼斯夫人爱上了海军上将,引起她的年轻情人的妒忌。海军上将被迫决斗,受了伤。就在约定好付款的前夕,丹塞尼斯夫人来信要见海军上将,付款和取书的任务就只能交给图书管理员。布林加斯陪同前往。拉波索了解到情况之后,在半路抢劫了他们。又费了一番周折,在西班牙大使的帮助下,他们得到贷款,最终买到了《百科全书》。

事情还没完。两位院士将购置到《百科全书》的消息从巴黎传递到马德里,皇家学院内那两位破坏者又给拉波索下达继续追踪和破坏的命令。两位院士返回途中,进入西班牙之前,就被拉波索跟上了。在客栈,拉波索设计让警察逮捕了两位院士,抢走图书。通过外交途径确认身份之后,图书管理员和海军上将跟随警察去追拉波索。拉波索正准备将书从悬崖上推入下面的河流,莫利纳赶上去阻止。拉波索的手枪指着莫利纳的脑袋,但莫利纳毫不退缩。拉波索反而被莫利纳的大无畏精神所震慑,放弃销毁图书,逃走了。

皆大欢喜。《百科全书》运达马德里,成为皇家学院的收藏。两位破坏者的身份也没暴露,大家都不知道有过这样一个破坏计划。相信两位破坏者最后也会被《百科全书》启蒙的。

 

我怀着美好的期待打开这本书,合上书页之后,脑海中留下的尽是美好的印象。

这是一本关于信仰和使命,友谊和爱情,旅行和冒险,文化和思想,冲突和革命的书籍。对启蒙的追求,对理性的向往,对科学的信念,对革命的期待,构成这部小说的核心。对待启蒙和革命,理性和科学,书中人物的态度不尽相同,甚至有矛盾和冲突。但是,在理性和科学的阳光照射之下,无论是启蒙的追随者还是反对者,形象都是饱满而生动的。那些向往理性和科学的人们,仿佛自带了光源,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在图书管理员和海军上将身上,在丹塞尼斯夫人和布林加斯教士身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光芒。理性和科学真是美好的东西,它使向往它的人们都变得美好了。

我怀着美好的期待打开这部473页的小说,废寝忘食不到十个小时就读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