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琳:“倾听”的三个技巧


 王先琳:倾听的三个技巧

 

人长耳朵是用来听的,两只耳朵分别长在两边,所以不可偏听一面之词。倾听是决策的第一步,是取得判断所需信息最可靠、最有效率的途径,良好的倾听能力是高管获得卓越绩效的重要关键,但很少有高管能够确实培养此等技能,本文拟介绍一些有效做法。

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都曾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倾听技能还有加强的空间。事实上,许多高管把倾听技巧视为理所当然,转而把精力花在学习如何能够更有效陈述发表自己的看法上。这样的做法其实产生了误导。

良好的倾听——也就是积极、有纪律地探索、挑战他人提供的信息,以改善信息质量和数量的活动——是建立知识基础的关键,这样的知识基础才能激发新颖的洞见和想法。说得更强烈一点,就我的经验来说,创业投资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是否妥善倾听(因此倾听也决定了职业生涯长度)。

倾听是一项珍贵的能力,但很少有高管愿意花时间培养倾听能力。许多绝佳的倾听者都展现出三种行为,认同这些行为,并加上练习,可以有效改善自己的倾听技巧,甚至是公司同仁的倾听技巧。

 

首要的是展现尊重

    身为主管,要是不听取各级人员的意见,根本无法经营复杂的组织。而一名好的倾听者首先要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做出独一无二的贡献。尊重别人,也因此赢得别人的敬重,从而才有好的想法会从组织的四面八方冒出来。身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就是单单协助对方抽丝剥茧,用新的眼光来解读关键信息。高管必须克制住想要“帮助”资浅同仁的冲动,不要急于马上提供答案。此外,同仁在本身工作执掌以外的领域,也有提出深刻见解的潜力,领导人应予以尊重。

    有一点特别要提出来的是,态度尊敬并不代表避免询问尖锐的问题。好的倾听者会经常问问题,以挖掘出所需信息,协助对方做出更好决策。对话要达成的目标,就是能够自由开放地交流信息和想法。

 

倾听时应保持安静

    倾听的指导原则是在交谈过程中,80%的时间由对方说话,受众说话的时间只占20% 。此外,应尽量让说话的时间有意义,也就是尽量用说话的时间问问题,而非表达自己的看法。当然,说得比做得容易——毕竟大多数高级主管天生都有直言不讳的倾向。不过,如果忙着说,就无法真的倾听。不良倾听者要不就是把对话当作是宣扬个人身份或想法的机会,要不就是花比较多的时间思考下一个回复,而非真正倾听对方说话。

放任个人意识阻碍倾听。不能保持安静,就无法倾听。而要抑制说话的冲动并不容易,但伴随着耐心和练习,可以学会控制那股冲动,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改善对话的质量和效能。有些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在“表达”和“打断”之间划下清楚界线,但大多数人必须靠后天努力才能做到。

虽然对话时有不时问问题打断的必要性,以将对话导回正轨或加快进行。但不要太过匆忙。主管要有意识地思考何时打断,何时保持中立、不带情绪地倾听,尽可能延后反驳、避免打断。随着保持静默的能力增强,就可以开始更有效地运用沉默。保持静默有更多机会观察到一些平时可能会遗漏的非语言线索。

 

要敢于挑战假设

    良好倾听的一个重要基石是要从一段对话中获取所需,必须准备好挑战长久以来为人所尊重的假设。因此,良好的倾听者要试着了解并挑战每个对话背后的假设。许多主管在当倾听者的路上跌跌撞撞,因为他们从没想到松懈自己的假设,开放心胸接受更多能从他人对话中找出的可能性。只要带着尊敬对方的态度展开对话,提升对话成果的可能性就更高。

总之,好的倾听者更能够根据完善的判断做出更好的决策,因而成为更优秀的领导。只要能尊重谈话的对象,保持安静让他们畅所欲言,并开放心胸接纳一些可能破坏信念的事实,每一个人都可以开发这个重要的技巧。

 

 

 

作者简介:

王先琳教授: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企业文化大学堂领衔专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中国讲师网资深管理专家、中国培训网培训专家、资深培训导师、策划师和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推广专家;著有《管理的学问》、《人生如歌》、《品绩力就是生产力》、《新闻之后闻》、《品绩教练模式》、《民警瞬间击毙战术的运用与案例剖析》《品绩产生奇迹》等多部专著。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