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与公义:公益慈善为何关系到社会发展——一个伦理的解释
21世纪以来的这20年,中国发生了3场大的灾难,分别是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以及2020年的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此外还有类似于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这种自然灾害或烈性传染病的肆虐,需要全社会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抵抗这些灾难。这其中,公益慈善事业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但公益慈善事业为什么会存在,以及为什么需要存在?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出于正义、公义与怜悯的需要。这也意味着,更好地了解公益慈善事业,我们还需要更准确地把握正义、公义等概念,我们就要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公义。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人类在乎正义或公义吗?母螳螂为了繁衍后代会吃掉公螳螂;一头熊猫生下双胞胎,她可以丢掉一个而只抚养另一个。人类自身呢?人类社会也到处有不断地牺牲他人利益的现象。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一个人越弱小就越容易被欺负;且这种事情不仅发生在个人层面,也发生在家族和社会层面,甚至在所有的文明中都发生过,导致不公义的事,尤其是针对弱势群体。这些现象,动物那样做,我们没有谁会去谴责;但人类做了螳螂、熊猫同样的事,人们可能会说这是错误的、不公正的。也就是说,人类很在乎人类自己的非正义与不公义现象。
为什么人类这么在乎公义呢?似乎按照世俗的法则,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个现象,只能说与生俱来。但在《圣经》和犹太-基督教的观念里,人与其他动物是有分别的,因为在犹太-基督教观念里,人有上帝的形象。人是按照上帝对善恶的定义来掌管世界。在上帝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自由的权利、应有的尊严和公平的对待。
在犹太-基督教的观念里,正义是一种道德标准,是人与人之间正确的关系。正义,就是把人看着有上帝的形象来对待,给他们应得的尊严,这尊严是上帝所赋予的。而在希伯来语中,公义,可以是指一种报应性公义,好比是人偷了东西,就应当承受后果。但公义大部分时候指的是修复式公义,意味着要向前一步,主动寻找被欺压的弱势群体,帮助他们。有人称这为慈善事业,即Charity的词源。甚至远不止如此,犹太——基督教观念里的公义,意味着我们要站出来,支持弱势群体,改变社会结构,避免不公义的发生,这就是公益概念产生,也是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精神(伦理)源头,更是“公益慈善”要紧密关联到“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关注社会发展是公益慈善事业之内在的、本质的要求。因此,在传统上受基督教深刻影响的西方国家社会中,公义和正义指的是一种彻底的、无私的生活方式。
进一步地,按公义判断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以下的描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或者说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本质内涵。那就是,你要为不能自辩的人开口说话,为困苦和穷乏的伸冤;要施行公平和公义,就是解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者的手,不可虐待或以强暴对待寄居的、孤儿和寡妇,为受欺压的人伸冤,赐食物给饥饿的人,使被囚的人得自由,却使恶人的行动挫败。(什么是恶人?是指有罪的,或处在错误中的、无视他人尊严、错误地对待他人的人。)
不幸的是,这个世界,有人故意做不公义的事,其他人甚至会把这种不公的社会结构看作理所当然,并从中获利。更可悲的是,历史告诉我们,这种不公还会历史循环:当被欺压的人获得权力之后,他们往往会成为欺压者。所以,无论是主动、或被动,甚至是无意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都参与在不公义当中。面对人类持续不断的不公义,我们就号召要去行公义,而公益慈善事业就是一种行义的方式、途径。公益慈善,不止包含了一种新的身份,更是改变他们生命、并推动他们以惊人的方式去行动的一种能力、一种途径(而不需要像古代侠客一样去替天行道),去为其他人寻求正直、公义——这是一种颠覆的生活方式,且并不总是简单的、轻松的,而是要求人勇敢地把他人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要求人行公义、好怜悯、谦虚谨慎,也就是所谓的爱人如己、爱邻舍,或牺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