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孩子殴打防疫人员被致死,他还是个孩子,吗?


   有的人做错事儿了,家长会说“他还是个孩子”,有的人触犯法律了,社会舆论有声音传出“还是个孩子”,但是,“知恶”后仍“作恶”的他,还是个“孩子”吗?

  现实中,十五六岁的未成年人犯了事怎么处理很麻烦,因为这个年龄正处于人生转折点。

  往前一步走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就该承担起法律的责任了;往后退一步就是14岁以下,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如果在十五六岁的时候被判刑收监,那么他将来的人生也就会带着这些案底走。

  但是如果“帮”他一把,免于起诉的话,他可能永远不知道他知道错在哪儿,以后就很有可能再次犯错或者犯罪。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触碰法律红线?

  从电视时代进入网路时代,我们现在的社会文化并没有给未成年留下过多的空间,随处可见的智能手机、触手可及的互联网,技术赋权进一步打破了成人与儿童的区隔,让两者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

  未成年人过早的接触了成人的世界,现在的孩子已经面临普遍早熟的情况,无论是生理意义上还是社会意义上。

  而当“早熟”与“恶意”的成人世界浸染碰撞,如果未能在认知世界时得到足够的支持,“过早的恶意”就会萌生,一些“早熟”的人得以成为装在儿童身躯里的大人,由此躲过了红线的约束。

  所以,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7年,虽然我国整体未成年人犯罪率是连年下降,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有变小的趋势。

  中教数据库相关学术文献:

  《论未成年人罪犯的定罪》

  《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非犯罪化研究》

  《警惕16岁犯罪现象》

 

  小编认为,追根溯源,我们所要保护的“未成年”, 从“不知恶”的角度出发,实际意义上指的是心智还未成熟,生活需要依靠与帮助的未成年,而不是那些装在儿童身体的心智成熟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