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容易获得快乐?
孟小平
“我要快乐!”这一定是人类每个人最大心愿。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谁不想快乐的度过每一天?但是,面对现实的各种生存压力,人们很多时候快乐不起来,快乐成为珍稀宝贝! 我们能否在短暂的一生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让我们来认识什么是快乐?快乐是怎样产生的。 从生理机制上说,快乐是人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有益激素”。也就是说,它是人某种需求获得满足后,从心理上产生的愉悦感。人的生命存在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产生各种需求,通过努力不断满足这些需求的过程。只要生命存在一天,产生快乐的可能就存在一天。快乐同死亡一样,都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如果说死亡是生命的黑暗归宿,快乐就是生命过程中的灿烂阳光。
只要活着,人就能快乐,想不快乐都不行。 我们知道了快乐产生的机制,就明白了:哦,原来获得快乐是如此的简单!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忘掉了“每一个需求的满足都应该快乐”这一基本的生命特性;忘掉了快乐是衡量人的生命质量的标准之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快乐是一种“有益激素”,这种激素获得越多,越有益身心健康,相对来说,生命质量就越高。于是,把很多需求的滿足看作理所当然,比如一些相对容易获得的生存需求;而把需要通过努力争取获得的满足当着快乐。这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产生需求的性质带来的结果。其实,不论自然属性产生的需求,还是社会属性产生的需求,人们只要获得满足产生的愉悦,生命性质都是一样。
喝杯小酒带来的愉悦,去KTV唱歌产生的快乐,同比尔·盖茨事业成功的喜悦,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快乐,从愉悦生命这个层面,性质完全相同。唯一区别就在于,他们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喝小酒,唱KTV的快乐只限于自己或一小群人的范围,而盖茨事业成功,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他们由此产生的快乐,不仅限于自身,他们产生快乐的需求还满足了社会更多的人,甚至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
也就是说,虽然从产生快乐的生理机制上看,快乐的质量相同;但是,不同的人实现快乐的需求产生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因此,不仅自己快乐,并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快乐,甚至因自己获得的快乐客观上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让全人类受益这些人的生命质量,就比满足了自己某种需求获得快乐的人生命质量要高。
快乐没有质量的区别,但是它有程度的浅深,而且只针对个人。这是因为快乐这种愉悦感的主客观性所决定。比如说,爱因斯坦因发现相对论,他快乐高兴;能说他就比一个天天喝杯小酒,并且沉醉其中的平民百姓的快乐高兴强烈?!比尔·盖茨支助慈善获得的快乐,就比一个过年得到了一元押压岁钱的小孩快乐的程度高?!不能比。
因快乐的主观性,它程度深浅、高低只限于个人。比如今天我唱了歌,快乐了,明天我又要出国旅游,更快乐了。只能自己跟自己的快乐比。问题就来了,现实中,很多人往往不这样比,他们觉得自己的这点满足哪里有别人获得的快乐大呀?!这就是很多人不容易快乐的根本原因。
要知道,人和人不同:天性、能力、个性、文化等等。同样的需求,别人能获得,你就不行,只少眼下不能。比如说,某明星某一时刻心情不好,突然产生了去某个国家的旅游广场喂鸽子的需求,马上订机票就去了;你行吗?也许你因暂时没条件不得不放弃。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快乐? 生命过程中,很多需求的满足因人而异。这就要学会管控、调整自己的需求。有条件的、适度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就是获得应有快乐的生存技能。
一,认清自己的需求,哪些通过努力估计就能获得满足;哪些需求既是争取,也因自身能力、条件不够,不能获得;
二,有必要为自己的需求排个序,由易而难的去争取满足;哪些估计一生都无法满足的需求,也就是奢求了,要坚决的从头脑中清零,不要让它们干挠、搅乱自己的心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满足的需求,就要想办法、定措施去实现;当自己处于某些模糊边缘的需求的困惑、烦恼中不能自拔时,就要去尽力寻找让自己能够容易获得快乐的需求,比如听听歌、外出旅游、甚至约朋友去吃顿美歺等等。总之,凡是能让困境中的自己快乐的理由,都用上。这样,自己就会在生命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三,千万不要攀比。要随时随地的认清生活中产生的各种需求,牢记需求的满足因人而异,你只需获得自己能力、条件能够满足的需求就应知足了。在需求上盲目和别人攀比,是人的生命中一切“有害激素”产生的源头!误判自身条件和客观条件,盲目的去追求不可及的需求,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负面情绪:抑郁、焦虑、不安等,当需求结果欲求不得时,又会产生痛苦、绝望等等,甚至因非法手段,违法坐牢。
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最容易感到快乐? 书本知识越少的人越容易快乐。为什么?按理说,书本知识越多的文化人,对快乐更敏感。他们文化高,内心丰富,更能认清自己的需求,权衡自己的需要,当自己处于某种纠结需求的困境不能自拔时,能用自己丰富的间接、直接知识去对冲由此产生的“有害激素”,从而达到平和自己的心态,用其它能让自己快乐的需求满足自己,使其走出困境。
但是,在社会现实中,这些文化人,往往越不容易快乐!他们读书多,满脑壳的书本知识,成天沉浸在知识大海中,被古往今来的知识大浪、旋涡冲刷、拍打; 自己的社会现实经验相对浅溥,在丰富的书本知识不能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对接、触合贯通,加上他们富有想象力,于是在想象力的狂热鼓动下,他们从书本知识中产生了大量稀奇古怪、甚至惊天骇世的、在他们能力、条件都无法在现实中得到满足的需求,因此,他们注定的生活在伤感、忧郁、失眠、愤恨甚至痛苦中不能自拔。
相反,哪些书读得少,成天浸淫在世俗生活中的平民百姓,因心绪简单,往往容易获得快乐!他们的需求多半在他们生活、工作的小环境中产生,自然属性的需要占到很大一部分。他们每天和环境相处,熟悉环境中的各个细节,因此,通过运用他们长年累月从生活现实中获得的技能,就很容易得到满足。又因为他们书本知识少,不会产生奢望;他们不攀比,明白自己的能力有几斤几两,有好大的能力就办好大的事(满足需求),所以,心绪简单、沉浸于现实生活中的平民百姓更容易获得快乐。
我们谈了快乐的本质特证,快乐产生的生理机制,获得快乐的生存技能,哪类人更容易获得快乐。现在我们来说一下,快乐有没有时代性呢?快乐是人的需求获得满足后,心理上产生的愉悦反映。同死亡不会因个体生命所处时代的不同有所变异一样,快乐的性质也不会因个体生命所处时代的不同发生生理机制产生的变化。
孔子的快乐、苏东坡在逆境中的快乐会和现代人的快乐有质的区别吗?没有。只要人的生命产生快乐的生理机制不变,快乐的性质就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只是为生命带来快乐的需求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日益丰富多彩。
快乐有没有道理上的好坏、善恶之分呢?从快乐产生的生理机制上看,也没有。就像人的个体生命无所谓善恶一样,快乐是人的受到某种外界刺激产生的“有益激素”,它与生命共存,是生命需求满足后的结果,比如吸毒带来的快乐和异囯旅游过程中产生的快乐就沒有好坏之分。不过,产生快乐的需求就有善恶之别了,比如以强奸、杀人为乐的需求。 我们说快乐,不能不关联到幸福。它们的关系太亲密了。
什么是幸福?幸福也是一种快乐。但是,它同快乐又有程度和范围之别。产生快乐的需求,一般来说是临时的、短暂的,一旦满足快乐的某种需求消退后,建立在其上的快乐也就消减了。比如说在歌厅唱歌产生的快乐会随着走出歌厅而消减;旅游过程中的快乐,回来后也会消失。
生活中的很多需求,当人们得到满足后,快乐会因环境的改变或新的需求的产生而减弱、消失。 幸福和快乐的最大区别之处,就在于支撑幸福这种愉悦感的需求,是一种人的很多需求建立之上的基础性的需求,人们一旦获得滿足,就会产生一种快乐程度更深,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的愉悦感,让人感到时常被一种强烈的、温暖的氛围所环绕、所拥抱。这样被环绕、拥抱的愉悦感,就是幸福了。比如瑞士的公民,他们普遍感到幸福。他们生活在一种社会富利完善、高度民主、自由的国家个人主的安全、富足、温暖的社会氛围中,只要他们的国家体制不消失,他们的愉悦的幸福感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这种物质、精神需求都获得满足后产生的愉悦感的基础上,其它生活、工作中再陆续产生的需求,都会因基础性的需求得到满足而更容易获得满足。可以说,瑞士公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由此看来,幸福是一种更深刻的、可持续的、被强烈、温暖的氛围所环绕、所拥抱的快乐。它的支撑点——被满足的需求,不是人们在生活中临时、即兴冒出来的,而是决心要通过艰苦努力去实现的愿景、理想。比如说立志成为教师、医生、艺术家、科学家等等的愿望,一旦得到満足,因为经过了艰难挫折的长期努力,这种成功的愉悦感就格外深刻、持久,这种快乐就是幸福了。
当然,幸福中的人不是没有烦恼、悲伤,只是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从中解脱,重新回到幸福的状态中。这是因为他们学会了比较,他们会把那些负面情绪与自身幸福状态相比,很快就能释然;更何况既然他们能进入幸福状态,就证明他们已经具有一些超常能力和优越条件,这些也是他们当面对负面情绪时,能够释怀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在他们为幸福而奋斗的过程中,早已学会了分析、管控各种需求的本领,相应会较少产生影响自己幸福的负面情绪、状况了。
由于幸福是一种可持续的、深刻的状态氛围,那么,凡是人的某种需求获得滿足,并持续的沉醉于这种满足中,就是幸福。因此,幸福和快乐一样,每个人都能够获得。你能说某人每天喝杯小酒,并持续的沉淫其中这种状态,对他来说,不是一种幸福?!他与音乐家沉醉于音乐中不能自拔的深刻的满足感不是一回事吗?!
快乐与幸福都是生命的本质特征,一切人都可以并应该获得,关健在于学会认清、管控人生中的各种需求,有条件的、适度的满足自己的需求;当遇到需求困境时,要尽快的调整自己的心态,从当时有条件的满足需求中获得快乐,去冲抵需求困境产生的负面情绪,那么,从人的生命本质意义上说,每个人都会在短暂人生中获得更多的快乐甚至幸福!
大孟 202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