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
我是染子,来自沿海某高中,平时喜欢码代码、画画、弹琴,偶尔写写稿子。
两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高生,中途因为一些原因转到原高中的国际部。小时候的梦想是哈佛,普高的时候又钟情藤校,申请前期喑暗期待前30,不过最终选择了“保底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麦迪逊)的 offer。
虽然接下来这个故事比起知乎上很多大佬的经历少了那么一丝激动和辉煌,但,如果某个句子,某段经历给你带来些许收获,那真是太好了呢〜
托福:86—106
SAT: 1420—1460
SAT2:物理数学740+800
AP: 5分:微积分BC,统计,宏观经济,微观经济,物理C电磁,心理
4分:英语语言与写作,物理C力学,CSA
或许因为年少的我成绩一直都不错,仗着小聪明裸考也能年级前十,伴着长辈同辈真假掺半的赞扬声长大,对任何考试都有着“茫目的自信”,第一次听说“托福,SAT”时,只是发出了轻蔑的哼声。然后就被光速打脸,一直暗自觉得自己擅长考试的中华少女被怎么也刷不出来、随便就能扣上几十分的出国留学考试摁在地上摩擦。
我是中途从普高转到国际部,标化准备从零到有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况且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自学的人,从小学起就喜欢一个人独自坐在后排看书刷题,到了准备SAT、托福、AP时自不例外。整个备考的过程,除了一开始上的介绍性基础班和期间零零散散找人辅导以外,基本都是在自己刷题、琢磨。虽然说最终的结果可能并不是很好(毕竟准备时间不够而且本人基础不好)。但是,我还是很享受从对一篇篇SAT文章的懵懵懂懂到逐渐摸清CB的出题逻辑;从一份份看似无关的高分作文到找出大佬们的共同点,从对托福文章的头痛到总结出 “十分钟不看全文也能做全对的”的方法。
自学的好处就是:对于每一种考试科目,我收获的不止是一个干巴巴的分数,而是许许多多仍记录在案和印在脑海影响我日后学习的方法总结。比如光是SAT语法我就有一个专门的错题总结。
然后到考前都会照着笔记分析,总结几句简单的话:
考前默念:
1、出题的句子读完整不管做不做的出来题,都读完整!
2、圈主+谓+关键词(固定搭配,时态,平行,比较)
3、可能看起来对但答非所问!
虽然我一开始也是一心想出分,坚信110+、1500+就是我的标配。但是后来也认清了自己的能力,觉得“虽然没出分,但我还是收获良多”也没什么不好。 一开始坚定自学的是一个“骄傲又急于想证明自己的”小女孩,但是经过年余的“摧残”后,我也变成一个“清晰认识并痛快承认自己的不足,善于反思、总结、自律的更加成熟的准大一新生了。
活动
做活动?感觉自己只不过是在打游戏。
因为一开始并没有特意做活动的想法,每一个活动都是机缘巧合的自主选择,所以都很投入和愉快。到最后申请季总结的时候才意外发现:原来我这个人还是很丰富多彩的!说好听点,我的活动特色是:持续性&跨领域;说通俗点,我的活动只不过是随性的人生经历。
.竞赛
先说说竞赛,比较重要的是ACSL(—个coding的比赛)团队打入总决赛和个人一个小奖。这场比赛是累计积分制,一共比四轮然后到总决赛为团队编程+ 笔试。其实当年我就是个蒟蒻(巨弱),前两轮排名垫底,看着周围的大佬轻松完成,我只能在角落自闭焦虑。好在就是不服输,硬撑到了最后,以压线的分数进了总决赛,然后又憋着一股气每天刷题到半夜,最终走上了领奖台。另外的比赛就是语言学奥赛国三,各种写作比赛的奖和钢琴的国际/国内奖。
.活动
首先是专业类的活动:我从初一开始就觉得学校编程社里有个帅哥,所以混了校编程社并最终混到了社长,后来见到了更多的帅哥并坚定了学CS的信念。其实社团教给我的很多是技术以外的事情。5年的社团,编程的能力没提高多少,倒是变得很会和老师领导打交道,油嘴滑舌把大佬/萌妹子哄入社团,认识了一大帮朋友和小弟。其次是在学校当CS tutor,说白了就是每天滴着眼药水写教案出题出坑,喝着咖啡含着润糖给大家讲课答疑。
其次是非专业类的活动。感谢妈妈从小盯着我练钢琴,让我养成了每天不练琴就手紧的好习惯,哪怕期末考写不完作业,也要跑去闷热的琴房喂两个小时的蚊子。一开始是正正规规弹classical music参加比赛音乐会,到后期混了乐团,各种乐器伴奏和给合唱队伴奏等。这么一来我竟然坚持了10年日复一日的练琴,现在想想也不可思议。
另外,对我影响很大的是众所周知的HSYLC+HWEEK。当时我还是一名害羞、英语应用能力0、甚至有点自闭的普高孩子。HSYLC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还算是全英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大佬鼓励用实际行动影响别人。经历完9天后我发现自己其实也可以很勇敢、很活跃,也让我不再害怕开口说英语, 并决定变成一个主动、勇于改变的人。而HWEEK则是让我坚定了出国游学的念头。短短9天让“在美国上大学”这种虚无缥缈的想法变成了“我要坐在红砖校园旁边的咖啡店里,和这样smart and supportive的同伴一起讨论学术与未来”这样切实的梦想。这两个活动还让我收获了几个知心好友。每当我觉得很累很无助的时候,和大家聊聊天,回忆一下当时的坚定,就又元气满满的起来干活了。
其它一些比较零散的活动就是visual arts&piano的作品集和在Stanford夏校 的一个 AI Program o
做活动就像给自己“织茧”,挣扎得越努力、越痛苦,破蛹而出的才是美丽的蝴蝶。投入的时间精力越多,就越能在事后回想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满足。或者更像一个制作精良开放性结局的游戏,每个玩家都有不同的玩法,触发不同的关卡地图。一味的“抄作业、找攻略”或许能让人快速通某一关,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体验游戏本身,发掘自己的乐趣与策略才是这游戏的核心王道。
CS头铁少女的选校
跟大多数人一样,嘴上不说但内心暗暗期待可以上名校。17岁的我还是太年轻,对未来极度自信,但并不确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喜欢文理学院的教育环境又想要去一个CS氛围浓厚的学校,所以选校一度十分纠结,跟Counselor没少争执。
ED1是个失误,WFU是一个我越了解越不想去的学校,但还是顶不过多方 压力和当时还有的名校情结选择了ED他。交完申请后满脑子后悔和绝望,收到 拒信那天绽放了如释重负的微笑。而Smith则是我的心头爱,认识她是在某个LAC文理学院巡回展之前,当时看完官网就觉得“哇,好酷!”有种一见钟情的心动。整个下午都耗在Smith College的摊位前,用蹩脚的英语向招生官“示爱”。虽然知道Smith在中国的录取难度也很大,认识的往年录取学姐都是闪闪发光的大佬,但我还是毅然决定奉献出我的ED2。
至于保底,我基本选的都是CS排名高但综合排名一般的学校。 比较遗憾的是,其实我的梦校是CMU& Wellesley,文书也很早就写好了。 但是我的托福口语并没有到25,最后听从了Counselor的劝告,放弃了申请ED。申请季过去了小半年,很多事情都释然了,唯独这件事仍过不去。
其实选校这一块我做的不是很好,再加上申请的都是CS这种铁头竞争的专业,以至于差点吃了“全聚德”。如果有时光穿梭信使的话,一定会给当时的我三句忠告:
1. 梦校不要妥协。要自信!冲冲冲
2. 目标校不要当儿戏,学会妥协,认清自己不足,结合现实情况和更多因素多订几所
3. 慎重CS啊
文书
染子写文书写到怀疑自己究竟是个人类少女还是人工智能【智障】。
♦主文书
主文书的idea很早就在我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了。因为申请专业是CS 同时我又热爱人文、音乐与艺术,也做了跟A相关的program,所以我的主文书是以“ Turing Test”(一个人工智慧的测试)的风格为基础,自己是“被测对象”。具体的故事是自己在Coding和Pino两个“friends”之间的暧昧不清(仿佛一个渣男),表达这两个“find”是如何帮我找到自我定义的。
♦ UC文书
UC的文书有不同的主题,且有字数限制。属于需要简练文风但又引人入胜让人马上get主题的文书。我的CA文书写得非常愉快快速,大致过程为:
1. 挑问题
2. 简答,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了)
3. 挑活动素材,我四篇主题分别为:编程社的经历(leadership),ACSL的比赛经历 (persistence,成长蛻变,孤独和自信),哲学的思考(reflective,探索精神),钢琴和绘画(creative,persistence,empathy)
♦关于素材
很多人问我怎么写文书才能写得爽。个人觉得部分原因是本人脑洞大,平时思路清奇,随便一点小事就可以联想出一大段东西,另一部分原因是:我是一个记录者。无论是活动感想、读书笔记、走在路上的有感而发、还是奇幻的梦境,我都会第一时间详细地记录下来。所以到了真正写文书的时候,就不是从零到有的创作,更像把之前写好的片段删减排版,这样效率就很高。
至于灵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和机缘巧合的瞬间。许多思路来源于平时看过的书、关注的奇奇怪怪的projects,以及平时看的学校的毕业演讲和TED,记下了不少好词、好句和逻辑思路。至于机缘巧合,我写东西的时候喜欢听歌,一些歌词给了我不少文风和格式上的灵感。比如说UC的某篇文书我就是在“ Remember the Name“单曲循环下完成的。主文书的一部分灵感则要感谢”Call me a Spaceman"。
小小的总结
一度野心勃勃、不自量力。想着我的标化总能刷上去,毕竟我可以一天学10个小时每60分钟背一百个新单词。想着我会录的很好,毕竟我还有smith的der她总会爱我。AO说我很impressive好好努力RD的几率很大。
SAT还是不愿提的分数。总觉得还没结束,直到希望的伯克利跟我说sorry时一切便悄然结束。我想去的文理学院一所一所reet。最后去了我的保底校 -- 这一年的六个月仿佛都在飘雪的北方。
一度认为我的心态很好,没想过自己其实也很自卑。年初的时候总是睡不好,小小年纪就心律不齐,生日的时候收到了六连拒,不想面对任何人,尤其是成年人(不太懂他们的心境),看着自闭的朋友们,忽然发现我也不怎么会安慰人。
哦!原来我们都没把自己当成普通人!
可又如何呢?承认自己不那么伟大,诚诚恳恳地努力,普普通通地做事。去一个可以承载自己努力和梦想的地方(或许它没那么大),擦擦汗水重新开垦一片土地。因为我没有放弃成就伟大,而现在的一切不过是必经之路,申请季呀!不过就是个促使少年们反思自我,快速成长的一小段人生而已……
写在最后
你可能会读到很多大佬进top20的故事,对自己手上寥寥无几平淡无味的ofr感到焦虑甚至自卑。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差不多。所以,不用慌,虽然和别人的相对速度差看起来变大了,但不代表自己在减速、在后退。
UW- Madison在去年这个时候,对我来说还只是一个随手一填的保底校。 甚至在半年前,我都觉得在一众名校学子家长前“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是个蹩脚的名字。而此朝今昔,我坐在CS Building里看眼前的人们热烈讨论题目;偌大的讲堂prof在温柔地分享她去旅游的经历;身边的金发小姐姐不厌其烦的跟我小声解释;mat课上大家一起一脸懵逼;微信群里的朋友招呼去喝奶茶;各种展会上数不清的社团和比赛资源……
校园里,我绕着湖边奔跑将冰蓝色的湖水映入眼帘、坐在图书馆和due激烈角逐、蹲在湖边给鸭子们喂面包…那个去年还在电脑前焦虑的少女一定无法想象,她在冥冥中也找到了充满机遇和希望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