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门赤甲楼上的古炮台与猕猴
“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瞿塘峡口北岸“赤甲山”,南岸“白盐山”,两山对峙,拔地而起,巍然屹立,恰似天造地设的一道锁江大门,奉节古称夔州,便将这道锁江大门称为夔门。夔门气势磅礴、雄伟险峻,有“夔门天下雄”的美称。赤甲楼飞檐翘阁,红墙釉瓦,依山而建。于1995年底破土动工,一九九六年春,楼成竣工,因山命名“赤甲楼”。赤甲楼匾额是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楼内外镶嵌的是历代名人咏三峡的诗、词、歌、赋,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第一刀”的陈复澄先生以刀代笔,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刻制而成,有很高的艺术性。
赤甲山下,瞿塘峡口——江峡文化馆夔门古象化石考古地理气候生物。赤甲山下,瞿塘峡口,江峡文化馆位于瞿塘峡景区内,展馆不大,但内容丰富。长江三峡被誉为“历史的峡谷”, 夔门作为雄奇三峡的最著名地标,两岸便是新石器时代老关庙遗址、母系氏族晚期大溪文化遗址以及巫山猿人遗址,这里深藏了中国2000万年的发展史,是江峡文化的源头之一。江峡文化馆馆名是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全面展示自强不息的江峡精神。修复老关庙信号塔,全面呈现悬棺、古象、号子、航运等江峡内涵,将6300公里长江魅力浓缩到了8公里瞿塘。夔门古象化石1990年9月在夔门北侧瞿塘三社发现。是目前同类大象出土保存最完整的化石,夔门古象距今约200万年,肩高2.8米、长6.3米。夔门古象展示了骨架化石,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类象剑齿象化石,也是江峡文化馆的镇馆之宝。
探秘原始社会晚期重要遗址——老关庙遗址,1994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位于奉节域内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三角形台地上,地处长江北岸,海拔高为150~182米,分布面积4000余平方米。老关庙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距今4300年左右,是瞿塘峡以西最早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1993年,考古专家在此采集到大量陶片,并命名为“老关庙遗址”,随后又发现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还有四座新石器时代的土坑竖穴墓。1997年建古象馆时,发现老关庙下层文化堆积层中一座古墓,白帝城博物馆决定就地保存,改动古象馆已定的图纸,在此加建了这座“老关庙文化遗址展厅”。这座古墓属长方形竖穴坑墓,保存完好,墓主是成年男子,身高1.77米,头南足北,仰身屈肢,无葬具,大腿间安放着一个残缺的陶罐。1996年对该遗址进行发掘,发现3座新石器时代土坑墓。该遗址是三峡考古早期展开的对于渝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土著文化发掘研究的重要载体。
临江而立的赤甲楼,飞檐翘阁,红墙釉瓦,依山而建,因位于赤甲山山脚而得名。“赤甲楼”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楼内外镶嵌的是历代名人咏三峡的诗、词、歌、赋,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被中央电视台誉为“中国第一刀”的陈复澄先生以刀代笔,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刻制而成,有很高的艺术性。楼下平台处为古炮台遗址,复建有两门硕大铁炮,以凸显夔门天险在古代军事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重要战略地位。瞿塘峡两岸,赤甲楼植被茂密,背山面江,给猕猴繁衍生息的生态环境,据冀师傅介绍,山上有野生猕猴200多只,游客可观赏投喂,投喂互动,人猴和谐相处,嬉戏的猴群“家族”争抢游客投喂的食物,近距离接触猕猴成为游客在夔门观光的一道新景观。
扼守夔门天险,宋代有功的锁江铁柱至今矗立江岸——长江三峡历史上最早的一座锁江铁链桥。瞿塘峡夔门历史上有功之柱历史——锁江铁柱,矗立江岸。颇有来历的两根大铁柱,早前在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草堂河口,它是历史记载上长江三峡最早的一座锁江铁链桥,叫铁柱溪大桥,当时修建铁链桥是宋代大将军徐宗武为了抵御元兵入侵所修建柱身有五节宝顶,顶部有花纹,下部有“大将军徐”字样,连接7条铁链,锁断长江,成“铁锁关”。到了明清时,变成了官府收税的关卡,为商税关,即“夔关”。这桥的七根拦江铁链早已被毁掉,铁柱一直保存下来。每年洪水季节被淹没,水退后又露出来。1995年,白帝城修夔门古象馆时,鉴于它是三峡库区淹没文物,把它们移到赤甲山夔门。石块上的诗赞:白帝城边春草生,黄牛峡里水波清,追思昭烈千年事,常使英雄气不平。
蔡律 2022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