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三峡之巅,惊心动魄的美:惊涛拍岸,震撼人心!
“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瞿塘峡风景雄奇秀美,名胜古迹众多。峡中汇集了夔巫古栈道、盔甲洞、摩崖石刻、悬棺、赤甲楼、老关庙文化遗址、夔门古象馆、瞿塘关遗址博物馆、锁江铁柱等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瑰丽画卷,被誉为“山水画廊”。
乘船从白帝城附近江面进瞿塘峡,仰望三峡之巅,惊心动魄的美:惊涛拍岸,震撼人心!我在海拔150米的瞿塘峡谷底远眺海拔1388米的三峡之巅,惊涛拍岸,震撼人心! 瞿塘峡以雄伟险峻而称誉于世,山势之雄,两岸险峰上悬下削,如斧削刀劈而成,山似拔地,峰若刺天去。瞿塘峡中河道狭窄,河宽不过百余米,最窄处仅几十米,这使两岸峭壁相逼甚近,更增几份雄气。瞿塘峡水势之雄,古人咏瞿塘:“瞿塘嘈嘈急如弦,洄流溯逆将复船。”“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清代诗人何明礼的一首写得很传神:夔门通一线,怪石插横流。峰与天关接,舟中地窟行。前蜀·牛峤 《菩萨蛮》词:“风流今古隔,虚作瞿塘客。”唐·刘禹锡 《竹枝词》:“ 瞿唐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
瞿塘峡南岸悬崖下临江平台上近距离观看瞿塘峡摩崖石刻,海拔150.69米的悬崖临江平台上,可近距离观看南宋至近代的13幅碑刻,总面积600平方米。题刻均为阴刻,内容涉及颂德、咏史、观景等。近代题刻有抗日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国民党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的“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其中,国民党八十八师参谋长李端浩的“巍哉夔门”,字径4米╳2.34米,笔划里可以躺进一个人。江中船上,目力好者,可一览无余。这些石刻篆、隶、行、楷体兼备,风格各异,瞿塘峡摩崖题刻表现出了书法的原有韵味,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又由于地处三峡要冲,给整个长江三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具有很高的史料和书法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岩壁上,冯玉祥将军所书“踏出夔巫,打走倭寇”瞿塘峡壁题刻83年来一直闪耀在长江三峡的奇峰幽谷里,激励着每一位乘船过往的爱国志士。1939年4月29日,冯玉祥将军在宜昌抗日前线督练军队完毕,乘游轮从宜昌入川抵达奉节。5月9日“五九”国耻纪念日,将自己用心血书写的八个大字 “踏出夔巫,打走倭寇”赠与当时国民党94军55师干部教育主任陈聪谟,商定由陈聪谟带回奉节,在奉节白帝城下刻于三峡中,以励国人抗日。1946年5月29日,冯玉祥将军乘船途径奉节,目睹峡壁上的八个大字,百感交集,又提笔写下一首诗:“打出夔门去,驱逐小倭寇。我曾题此语,刻在崖上头。胜利还都日,此愿果已酬。仍需共争取,和平与自由。”瞿塘峡摩崖题刻地处三峡要冲,给整个长江三峡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瞿塘峡——传说中的孟良梯悬崖绝壁上尚存。瞿塘峡两岸悬崖壁立,山势险峻,江面波光粼粼,江流湍急,长江南岸瞿塘峡的绝壁上,有人工凿的方形石孔,一个接着一个,自上而下成“之”字形排列,如同阶梯,这是“孟良梯”。陪同我游览的刘天易老师介绍说,相传是北宋杨家将孟良为运回老令公杨继业的遗体所修,故称孟良梯。今存石孔61孔,自上而下呈“之”字排列,最上端距山顶约有30米,石孔呈方形,高26厘米、深34厘米,每孔相距1—3米。据考证是南宋抗元战争中通往杨口城的一条古栈道。三峡大坝蓄水后,孟良梯下半段沉入江底,上半段依存。北宋抗辽名将杨继业,被奸臣害死于山西朔县,尸骨不可能埋在三峡,孟良梯的传说和遗址,反映了人们对北宋民族英雄杨家将的深切怀恋雄伟险峻的瞿塘峡里垂钓者,深夜来到海拔150米的悬崖下,急流中垂钓不易,垂钓一晚,钓上一条鱼。瞿塘峡西起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东至巫山县大溪镇,属长江三峡库区腹心。瞿塘峡全长8公里,宽度50—200米不等,深度200米,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集雄、奇、险、峻为一体,在举世闻名的三峡中,虽然最短,却最为雄奇险峻,两岸危崖壁立,其势如门,创造了气势恢宏的“夔门天下雄”景观。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江水急流,因势而动、形态各异,山雄水阔,诗韵悠扬,长盛不衰,恰若郭沫若感慨“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蔡律 2022年12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