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埋下新的粮食安全隐患


 

谨防埋下新的粮食安全隐患

据新闻报道,今天刚结束的上海进博会进口额签约较去年增长百分之六,创历史新高。据报道,其中有不少是粮食食品方面的。联想到昨天新闻说中国上月从美国进口了几十万吨大豆。可以说,中国现在为了促进扩大对外开放,大量从国外进口粮食和食品,这让我想到粮食食品安全问题。

我们总说要把中国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大量进口粮食,可能会冲击中国的粮食和食品生产,导致本国农民的农业收益下降,并可能导致农民失业的情况。同时,如果国外因某种政治原因,或因外国的天气气候等原因,导致他们的产量减产,或因市场本身缺陷,导致他们对中国的出口突破受限、下降,比如,去年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争发生后,一些国家开始限制粮食出口,从而导致中国一些地方的居民开始抢购和囤积粮食,并引发局部的恐慌情绪。幸好,中央及时出手,抵制了市场投机和恐慌情绪,从而稳定了市场上的粮食供求关系。但是,对这种情况可能的再度发生不能掉以轻心,而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可靠的粮食进口信息机制。对于中国到底进口了多少粮食和食品,是由哪些企业进口的,是通过什么渠道进口的,进口的目的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要完全掌握、穿透式掌握。

要建立更加完善、更加可靠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要掌握中国人民生活实际需要的粮食和食品量、消费偏好、价格承受水平等情况。尤其要掌握进口粮食食品对中国的自主生产与供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或冲击,是否产生了农民收入下降、摞荒、失业的情况,对这些要充分掌握,了如指掌。

要建立粮食进口与自主生产供应相协调的机制。政府要充分适当掌握进口粮食管理调控权,不能让进口粮食完全游离于政府掌控调控之外。通过掌握进口粮食食品的调控权,便于粮食预警机制发出预警信号时,能及时进行适当和有效的调控,从而确保粮食和食品供求安全平稳。

总之,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大形势下,要提高安全和风险意识,时刻关注可能的安全风险情况,关注大量进口粮食和食品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确保粮食宏观管理安全可靠、调控有效、风险可控。202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