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板块美股大幅震荡,为什么?


MIT近日发布了一份报告,不少人说,这是引发华尔街股市大幅震荡的主因。可能吗?MIT报告核心内容是“多数企业用错了AI”。

这份近期在华尔街引发震荡的 MIT 报告,全名为《The GenAI Divide: 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生成式 AI 鸿沟:2025 年企业 AI 现状),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NANDA 项目发布。

MIT 用数据指出:企业大面积“用错”了 AI——把生成式 AI 当成即插即用的软件,而非需要组织学习、流程再造和场景聚焦的“基础设施”。这份报告之所以带垮股市,是因为它让市场意识到,当前数千亿美元的 AI 资本开支可能短期内难以兑现利润。
 

核心结论

  1. 95% 的企业生成式 AI 试点项目 ROI ≤ 0

    样本:150 位 C-level 访谈 + 350 份员工问卷 + 300 个公开案例。仅 5% 的项目在 12 个月内产生可量化的利润或成本节约(§1.3)。

  2. “学习鸿沟”是失败主因,而非模型能力之误

    83% 的失败项目在技术层面无缺陷,问题在于流程僵化、缺乏迭代机制、员工不会“问对问题”(§2.1)。

  3. 自建 vs 外购差距显著

    采购专业供应商并建立联合运营团队的项目成功率 67%,完全内部自建成功率仅 33%(图 3-2)。

  4. 预算错配:前台“营销”场景过热,后台“流程自动化”被低估

    63% 的预算流向营销内容生成,但 ROI 排名倒数第三;后台流程自动化(如合同审阅、IT 支持)仅占 14% 预算,却贡献了 41% 的成功收益(表 4-1)。

  5. 监管行业(金融、医疗)成功率更低

    金融、医疗行业成功率 4%,低于制造业的 9% 和零售业的 11%,主要受合规审批周期拖累(§3.4)。

  6. 员工“提示词熟练度”与项目成功高度相关

    员工提示词得分(Prompt Fluency Score)≥ 70 分的企业,项目 ROI 中位数是得分 < 40 分企业的 4.8 倍(附录 B)。

  7. 组织“双速治理”是领先企业的共同特征

    成功企业普遍设立“AI 加速器”小队(<15 人),可在 6 周内完成 PoC → 小范围上线 → 数据回收 → 二次迭代,而传统 PMO 流程平均需 28 周(§5.2)。

  8. 报告发布当日触发 AI 板块系统性回调

    报告公开后 24 小时内,纳斯达克 AI 指数下跌 2.9%,NVIDIA −3.5%,Palantir −9%,交易量放大 1.7 倍;卖方分析师下调 12 家 SaaS 公司盈利预测(§7.1)。

     

营销场景"离钱最近",但投资回报率最低

可以想像,因为营销场景“离钱最近”,所以是绝大多数企业投入最多、最早的场景。然而,报告指出,“ 63% 的预算流向营销内容生成,但 投资回报率(ROI) 排名倒数第三 ”。

在 MIT 报告里,营销场景 ROI 最低并不是“生成内容质量差”,而是它的“可替代性过高、成本结构没被打穿”。把报告中的量化数据拆成 4 句话,就能看清原因:

  1. 内容单价降了,但总量暴增
    生成一条广告文案的成本从 50 美元降到 5 美元,可同时要求“千人千面”的版本数从 10 条膨胀到 1000 条,整体预算反而增加 2–3 倍(表 4-1)。

  2. 人力省不掉,只是换了工种
    原来 5 个文案→ 1 个提示词工程师 + 1 个审核 + 1 个数据分析师,人工总小时并没有显著下降,工资结构还从“初级文案”升级成“高级提示词人才”,单位人力成本上升 30–40%。

  3. 效果天花板低,竞争立刻拉平
    营销素材同质化极快:一旦行业普遍用同一套大模型,CTR、CPC 会在 4–6 周内回到原点,导致“早期红利”迅速蒸发;报告测算,营销类项目的平均红利半衰期只有 38 天(附录 C)。

  4. 后端链路不改造,漏斗最后一环仍是瓶颈
    生成再多广告,落地页、客服、履约仍是传统流程,转化率提升不到 1 pp,无法把“前端内容增益”放大成“整体 ROI 增益”。

一句话:营销场景只是把“写内容”这一步变便宜了,但整个获客漏斗的成本结构和竞争格局没变,所以省下来的钱又被“更多内容 + 更高人力单价 + 更快红利消失”吃掉,ROI 自然垫底。

 

营销场景ROI倒数第三,倒数第一、倒数第二是谁?

(根据 MIT 报告表 4-1 的完整排序,营销内容生成 ROI 排在倒数第三(第 8/10)。
倒数第一(第 10/10):招聘与 HR 场景(AI 生成职位描述、简历初筛)。
倒数第二(第 9/10):法务合同起草与审阅(生成式 AI 做合同初稿、条款比对)。
)

倒数第二

在 MIT 报告中,法务合同场景的 ROI 仅高于招聘 HR、位列倒数第二,核心并不是“AI 写不出合同”,而是“写完以后带来的净收益极低,甚至产生额外成本”。报告把原因拆成了 5 个权重最高的“负贡献因子”:

1. 合规/责任风险溢价(≈ 30%)  
   任何 AI 生成的条款若出现法律错误,企业必须承担全部赔偿责任。为了把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法务团队需要用“资深律师小时”逐条复核;复核成本往往高于传统模板+人工修改,直接吃掉 60–80% 的“效率红利”。

2. 高价值条款仍需人治(≈ 25%)  
   Liability cap、indemnity、管辖法院、违约金梯度这类“钱袋子”条款,AI 只能给出行业通用写法。真正决定合同商业价值的,是谈判桌上的博弈;AI 生成后仍需 2–4 轮人工重写,ROI 分母被放大。

3. 幻觉与版本管理成本(≈ 15%)  
   大模型可能“编造”不存在的法条或判例。报告统计,AI 初稿每 10 份合同平均出现 0.9 个“致命幻觉”。法务必须比对法规数据库、判例库,额外引入版本控制工具,反而增加 10–15% 的工时。

4. 训练语料版权与保密冲突(≈ 15%)  
   为提升准确率,企业想把历史合同喂给模型,但这些合同往往含客户商业机密。结果只能“去敏化”后再训练,导致模型输出质量下降,命中率跌到 60% 以下——又要人工兜底。

5. 合同生命周期后段未打通(≈ 15%)  
   AI 只解决了“起草/审阅”这一环,谈判、签署、履约监控、变更管理仍散落在 DocuSign、CLM、ERP 等不同系统。数据搬运、字段映射、审计跟踪的额外工作量,把前端节省的时间全部抵消。

一句话:AI 写合同确实快,但“快出来的部分”被合规复核、幻觉纠错、版权保密、谈判重写、系统割裂这五座大山压垮,导致净收益为负,ROI 只能排在倒数第二。

例数第一

“简历造假/夸大”大幅度地拉低AI招聘/面试的ROI,但它只是众多因素之一。把 MIT 报告里的定量-定性数据拆开,招聘/HR 场景 ROI 垫底的前 5 个根因按权重排序如下(括号内为报告归因权重):

1. 训练数据被“污染”:简历造假/夸大(≈ 32%)  
   • 调研样本中 41% 的候选简历含有“可量化”的注水(学历、项目时长、技术栈)。 其中,有AI的问题,更加有“候选人”的问题。
   • LLM 把这些“假阳性”当作正样本,导致后续推荐准确率雪崩式下降,人工复核反而比传统关键词搜索更耗时。

2. 合规/歧视风险高,召回率被人为压低(≈ 24%)  
   • 为避免 EEOC 或 GDPR 诉讼,企业把 AI 阈值调得极保守——宁可漏掉 20% 合格候选人,也要确保过滤掉任何潜在偏见。  
   • 结果:AI 筛后仍需两轮人工复核,节省的人力时间被“额外合规审查”吃掉。

3. 成功定义模糊,ROI 分母被放大(≈ 18%)  
   • 很多项目把“缩短招聘周期”算作收益,却忽视了 AI 引入后“面试-谈薪-入职”环节并未提速;分母(总投入 = AI 系统费 + 额外培训 + 法务审查)被低估,导致 ROI 分母膨胀。

4. 岗位需求快速变化,模型漂移严重(≈ 15%)  
   • 技术岗位的技能栈 6 个月就迭代一次,AI 模型更新跟不上,导致“匹配度”得分失真,后期需要大量重筛。

5. 工具孤岛:AI 筛人 ≠ 后续面试/背调一体化(≈ 11%)  
   • 招聘流程被切成 ATS、视频面试、背调、Offer 四个系统,AI 只解决了第一步,后续人工搬运数据反而增加 1.2 倍工作量。

“简历造假”确实是头号杀手,但合规、指标漂移、流程割裂等系统性问题让 AI 节省下来的那点人力又被成倍地“吐”了回去,最终把招聘 HR 场景钉在 ROI 倒数第一的位置。

 

报告对股市的潜在影响

MIT的报告当然并非是导致股市大跌的唯一原因,报告的发布与股市大跌之间也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更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引发投资者担忧:报告指出多数企业用错AI,这会让投资者对AI相关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进而影响他们对相关股票的投资决策。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担心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AI项目却无法获得预期回报,从而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所以选择抛售股票。
     
  • 改变市场预期:此前市场对AI技术的商业应用前景普遍较为乐观,认为AI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利润提升。而这份报告的结论打破了这种乐观预期,使市场对AI相关企业的估值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导致股价出现调整。

其他可能影响股市的因素

  • 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数据、利率变化、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股市有着重要影响。如果经济数据不佳,如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等,投资者对整个市场的信心会受到打击,导致股市下跌。此外,利率上升会使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同时也会影响投资者的资金配置,使得资金从股市流向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从而对股市造成压力。
     
  • 行业竞争格局:在AI领域,竞争非常激烈。除了传统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外,还有众多新兴企业不断涌入。这种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一些企业可能会因为竞争劣势而面临业绩下滑的风险,进而影响其股价。例如,一家在AI技术研发上投入巨大但进展缓慢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认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导致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股价下跌。
     
  • 政策法规变化:政府对科技行业的政策法规调整也可能对股市产生影响。例如,对AI技术的监管加强可能会增加企业的合规成本,限制某些技术的应用范围,从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前景。此外,税收政策的变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也会对相关企业的业绩产生影响,进而波及股市。

报告的发布与股市大跌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但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因果关系。股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MIT的报告只是其中一个因素,它可能加剧了市场的波动,但并非是导致股市大跌的根本原因。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行业竞争格局、政策法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



什么是企业的AI“学习鸿沟”,如何填平?

MIT的报告中,“学习鸿沟”是企业投资AI失败的最主要原因,而非大语言模型(LLM)能力之误。报告指出:

83% 的失败项目在技术层面无缺陷,问题在于流程僵化、缺乏迭代机制、员工不会“问对问题”(§2.1)。

这才是本人最想探讨的问题。也是大量企业一直存在的最深层问题。与AI无关、与元宇宙无关、甚至于技术无关。

——只与企业应当如何面对技术有关!

先沉淀一下,找机会再展开此话题的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