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开复

李开复,祖籍四川,出生于台湾,曾居住美国,目前迁居北京。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美国杰出华裔社团“百人会”副会长。曾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微软中国研究院(现为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SGI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苹果电脑公司副总裁等职。李开复博士是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创办中国青年学生成长离不开的互助平台——我学网,是我学网理事长,为青年学生答疑解惑,曾多次面向青年学生校园演讲,并出版《做最好的自己》、《与未来同行》、《一网情深》等作品。

BAT不是拍脑袋可以创出来的


我们是最懂行业的专家型投资人

潘杰:创新工场从2009年成立到现在已经6年的时间,经历了很多变化。有人说从1.0时代已经到了3.0 时代,从最初的投资加孵化这样一个接近于YC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像一家专业的VC机构了。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请您梳理一下创新工场这几年商业模式上的变化?

李开复:我们是国内最早的机构天使,那时候我们更多用非常强的嵌入式孵化、深度参与的方式来帮助年轻的创业者,那是基于当时的创业环境还比较初期。

但是在过去的几年,国内创业者的进步和成长非常快,深度嵌入式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合他们;而更适合用一种幕后的帮忙,天使+朋友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所以我们不再做强孵化,…

Read more

如何做最好的创新


  如今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已经无法忽视创新对我们工作、生活的影响。只有拥抱创新,才能融入这个新的时代,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没有什么比亲自走在创新之路上更让人兴奋的了。但是,究竟该怎样做,才能不断得到最好的创新呢?建议大家思考和实践以下五项创新的准则,它们是:1)洞悉未来,2)打破陈规,3)追求简约,4)以人为本,5)承受风险。

  洞悉未来

  洞悉未来:就是要求创新者了解未来的用户需求,以便研发出适用于未来的产品或技术。

  要做到洞悉未来,虽然应该重视用户,但是,不能完全听取用户的意见,因为用户不可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也不可能…

Read more

互联网创业三领域存在泡沫


“互联网+”的泡沫何在

记者:你对目前国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怎么理解?

李开复:大众创业应分为两种,一种是普及性,比如服务业、淘宝店、摆地摊、Uber、滴滴,这些行为符合世界潮流。以前那些拥有几十万员工的大公司会慢慢碎片化,越来越多小公司甚至个体户涌现,我相信五年以后的全球经济会有更多的小公司。因此,从一个大公司打工者文化走向个体户和创业者文化是必然的道路,而且95%以上的创业都是这种类型。

另一种是能够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创业,通常被称为精英创业。这些创业者具有宏观格局感,产生巨大经济价值,产品的崛起并非按照人数或者小时计算,而是以相对少数人产生指数成长…

Read more

传统企业特别弱反而是创业者的优势


导读:117日晚,李开复出席了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在清华大学举办的活动,活动上他与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对谈,并发表了主题演讲,演讲中他分析了中美创业环境的差异,认为在虽然资本寒冬来临,但人口优势、政策快速执行以及传统企业特别弱这三个特点让中国的创业环境依然乐观。在互联网创业领域,中国甚至存在巨大的赶超美国公司的机会。

非常感谢高兴有这个机会和我最尊敬的投资人之一里德·霍夫曼先生跟大家共度今天晚上的时光。我也想了想今天在座可能最有兴趣听的是什么题目?所以我想今天谈三件事情。

第一,中国今天的创新创业环境为何是一个特别让我们振奋的环境。

Read more

死亡是良师 学分修不完


  为了写这篇文章,前几天把开复的书带在身边细读;捷运上,身旁一位年纪和我相仿的太太看了,告诉我她也读过这本书,我问她觉得如何?她第一句就说:“他觉得这一生过得太骄傲了!他挤进了百大名人,可说老天对他不薄,不过,生病以后,重新和家人关系拉近,他有了更正向的收获!”下车时我们互道“幸会!”我始终未表明身份,但心想:她直指本书核心,真是可爱的台北爱书人。

  犹记得八、九年前一个午后,开复和我在妈妈家的客厅里,他为了秀电脑科技,要我对着电脑说话,我随口说:“李开复是嘟嘟脸!”他回了一句:“我的姐姐是个 go…

Read more

特别聪明的人反而不适合创业?!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从美国的趋势推算中国,当然这个已经开始不太灵,因为中国互联网的结构跟美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就像今天如果你说好,互联网时代即将来临,那什么是投资的机会?其实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推算说手机,安卓型打造了巨大的一个平台。

 

那么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开发者需要什么?手机是不需要更多硬件可以成型?物联网还没有成型,所以有没有可能做一个安卓,使得软件、硬件都在这个上面,这就是一个趋势。

 

这个并没有什么困难,大家都可以预期趋势。我们只要能够深深研究过去的一些趋势,深深地认为历史会重复的话,这可以看出很多东西。

 

创…

Read more

聪明人创业为何仍容易失败?


   阔别公众视野17个月的李开复回来了,带着他的新书,和他已经几乎完全改变的人生观。

  “我更懂得生命的可贵,身体健康的重要。名利的追求无止境,我会更懂得分辨什么才是真正对人类有价值、有意义的成就或贡献,而不会把生命浪费在物质的、虚荣的陷阱里。”

  这是摘录自李开复的新书《向死而生》中的一段话。在癌症降临之前,从微软到谷歌大中华区总裁,再到创新工场董事长,在光环笼罩下的李开复一路熙熙攘攘地追逐“名利”。在劳碌繁忙中,他享受着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半夜起来继续工作的“积极状态”。“人生导师&r…

Read more

不避开这4个雷,产品容易“然并卵”


创业不一定要做独角兽


 

创新工场成立于六年前,如今共投了200个项目,但距离克强总理最近推动的大众创业还是有很大差距。大众创业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说真的要做所谓的独角兽,做一家改变世界的公司,比如说像阿里、百度、腾讯、小米、360,我依然认为这不是人人可做的事,还是非常需要独特的自信,而且对行业专注,而且领导能力、管理能力、执行力都非常强,而且可能是强到百万里挑一的境界。所以我觉得创业不是都要做独角兽。
 


 

创新工场的重点(投资布局)方向之一是硬件创业,我们认为硬件创业的明日之星必然会诞生在中国,为什么呢?这里我想提出五…

Read more

那些变与不变


  如今,网上有年轻人说,“李开复变了,但是这样的李开复,我们不需要”。对此,你作何回应?

  做最好的自己,让世界能够更好,这是我一直鼓励年轻人的。这一点并没有变。只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走得太偏执了,就像我自己有一段时间太偏执了,把它变成一个非常客观的指标,每天来衡量自己投了几个项目,看了几个好项目,见了多少年轻有为的人,微博发了几条,粉丝增加了多少,书写了几本,卖了多少。这样的话,就会让自己变成一个非常疲劳的机器,身体是受不了的。我们在追随自己的心,做伟大的事情同时,也不要让自己的身体崩溃了,让自己能够做到一个至少可及格的状态,每个礼拜花几个小时的…

Read more

向死而生,我修的七个学分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到来。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生病的心路历程。平时我工作的时候,非常热爱我的工作,包括今天,我从来没有想到,要面临死亡,面临癌症,我心中想过的每一个思念都和我的工作丝毫无关。有一个很著名的护士看护了很多临终病人,大部分的临终病人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

我们每个人都要临死才会想到这样的事情吗?我相信今天的纪录片和我出的书,能阐述我个人向死而生的过程。向死而生本身的意思,是说人容易陷入世俗,而面对死亡,反而容易得到顿悟,了解生命的意义,让死亡成为生命旅程中无形的好友,温和提醒我们,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不是只度过每一天的日子,也不是只追求一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