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搬家,翻出了大学时的几篇旧作,
贴在这里,留作一个纪念吧。
对酒
1
在这个世界上,有谁配得上与我对饮,有谁值得我真正怀念?
 …
作者文章归档:李云雷
简介
文珍:生于1982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金融系,后为北京大学中文系首位文学创作方向硕士生,以小说《第八日》获学位。作品散见报刊豆瓣。喜欢旅行、植物、瓷器、布匹、戏曲、冷笑话。不喜欢汽车、喷泉、名牌、修剪齐整的花圃、电视、精英体系价值观。爱好广泛,但除写字之外真正非干不可的事情很少。即将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十一味爱》。
访谈
■专业是金融,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成了一标准文艺青年,本科跌跌撞撞毕了业,歪打正着考上了北大文学创作方向的研究生
李云雷:你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的?在大学里,你学的是金融专业,与文学相隔甚远,毕业…
——《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第1、2期重点栏目与文章
《文艺理论与批评》从2011年第1期开始,推出“青年论坛”栏目,意在为青年学者或在读学生提供发表文章的机会,并力图通过这一栏目,团结新的作者,提出新的话题,走在学术界的前沿。本期刊出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河南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刘杨的《如何深化十七年文学研究》,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刘明亮的《对北京798艺术区当下发展困境的分析》,前者从四个方面对当下十七年文学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应该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中意识形态和艺术创造的关系,在开阔的文学史视野下进行十七年文学研究;后者在对北京…
作家浩然2008年去世,至今已经3年了。浩然既有过风光无限的时代,也曾经饱受非议,围绕着浩然的一系列争论,并非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争论,也涉及到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文学传统,如何评价农业“合作化”政策,如何评价新中国前三十年等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围绕浩然的争论将会持续下去。本期我们组织了关于浩然的一个专辑,试图从不同角度呈现浩然,以及相关的文学史、文学理论问题。李云雷的文章试图在历史中梳理浩然的成长道路,浩然对革命与文学的独特理解,这一理解在“左翼文学”中的位置,浩然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中的独特性,及其对中国文学未来发展可能的启发;李洁非的文章则从“精神资源”的…
这个小城是属于你的,而我是如此陌生
我穿行在陌生的街道上,陌生的人群中
可以想象到多年以前你的身影
你骑着自行车转过青春幽暗的角落
你在林荫道上散步,倾听着音像店里的歌声
属于你的还有幼儿园,小学,中学
我看到你如何蝶变,如何走过我所不知道的人生
我走在你走过的道路上
我呼吸着你呼吸过的空气
在这一个早春,细雨如雾的清晨
我看到你在慢慢向我走来
那是一个年少的你
像一场梦,像一阵清风
&…
我走在街上,看到有卖香椿芽的,我买了一小把
那么小,那么嫩,有一股异香
我在电话中告诉了我娘
我娘说,你把香椿和鸡蛋一起炒,很好吃
我吃着香椿炒鸡蛋,想起了我也有过好时光
那时候,我家的老房子还在
我住在东屋,在东屋的窗前,栽着一棵香椿树
每到春天,树上都长满了细嫩的芽
那棵树很细,不能爬
我只能爬到东屋的房顶上
攀着树枝,一一摘下那些嫩芽
吃饭时,我娘就会炒一碗香椿鸡蛋
吃起来是那么香
那时候春天来了,我就会爬到房顶上去摘香椿芽
不只是爬我家的
我们家东边,那个叔叔家也种了一棵香椿树
他家搬到城里去住了
他家的房顶我也会爬上去,摘香椿芽
有时是偷偷去摘
有时是他们回来了,让我爬上房顶去帮着…
由底层而理解中国
——评李云雷的《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
刘涛
大概在2000年前后,中国有一些事情悄悄起了变化。有两本书比较有代表性,最能见出当时的氛围和转变的端倪,一本是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一是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2000年,李昌平曾上书朱镕基总理,言农民问题,对于其信,朱镕基总理有批示,之后李昌平将此事的始末写成一书《我向总理说实话》,2002年由光明日报社出版。李昌平是经济学硕士,作过乡镇委书记,与农民接触密切,故知道农村的情况和农…
张旗的小说我读的不多,但感觉很有特色,他的小说在叙述方式上很特别,摇曳多姿而又别有深意,在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往往隐藏着作者的用心之处,而作品结构上的随意与“空缺”,则蕴含着谜一样的诱惑。或许这与他的创作观念密切相关,在一篇“创作谈”中,他强调了对“离奇问题”的强烈好奇心,以及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如果说“不安”构成了他对世界的基本感觉,在美学上他则将这种感觉升华为一种“不确定”之美,而“好奇”则不仅蕴含着一个作家对世界的审美态度,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文学本身的“好奇”,在小说中,张旗总是在尝试以不同的方式探索,所以他的作品也总是呈现出…
我对这部小说的出版方式很有兴趣。我认为这可能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的生产方式,即作家高仲泰先生跟阖闾城管委会、地方政府合作,写出了这样一部反映吴文化的小说。这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是宣传地方文化的新方式,可以打造出新的文化标识。而对于作家来说,则可以扎根于脚下的大地,重新认识这块土地的历史,风土人情,世态百象,可以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重新认识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很长一个时期,我们文学创作的眼光只盯着西方国家,而忽略了本土的文化传统,这样的创作方式可以有力地扭转这一倾向,让我们重新认识与发掘自己土地上的资源。同时这也是一个工程,通过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摄影家占友兵以广东东莞打工者生活为素材,拍摄了四组主题摄影作品《打工者》、《出租屋》、《废弃的玩具厂》、《女工档案》,这四组作品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了打工者的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让我们看到了打工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拍摄这些作品时,占友兵具有充分的历史意识,他感觉到“打工”只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有意识地捕捉打工者生活的细节,表现出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的方式,为历史留下了见证。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艺术,它将瞬间转化为永恒,让后来者可以凭此辨识时间的印痕,占友兵将摄影艺术的这一特点充分运用,将打工者的生活留在了自己的作品中,让人们可以从中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