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先学徒车工,后到企业的机关政治部、教育科、宣传部供职。期间,自学电大汉语言,高中教学毕业班,电大当过班主任,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
  长期在基层工作,致力企业文化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和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并获奖,曾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宣传工作者,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于1992年被破格晋为全国首批高级政工师,还曾被吸收为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医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篇小说《乌河的故事》,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37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通过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讲了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告诉人们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过了极限临界点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变化,利用这个规律促进事物的内部变化,以退为进、以柔克胜、以弱胜强。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是说想要收敛它,就一定先去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一定先让它强大;想要废除它,…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36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还是讲“道”,讲“执大象”才能使“天下往”。这是“道”在社会治理中运用。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是说掌握了“大道”的人,天下向往他归顺他;治理者执大象,就会得到天下人的拥护爱戴,天下就会和平安泰。大象,大道的法象、自然法则,表达客观规律的另一种方式。老子在…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35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从“道”的无形无态而又无所不在,养育万物功劳至上却无视自己的特质,得出了“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的结论。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说大道像水流出又复流入那样循环往复,不能改变,万物靠它生长发展不离不弃。这是描述“道”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这和老子在前几章所描述的是一致…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 连载34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辩证的突出了一个个人修养问题。从“道“”的立场上阐释了个人修养的重要,并最早提出了自知之明的概念。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是说认识和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而认识和了解自己的人更高明。战胜他人的人有能力,克服自身弱点战胜自己的人能力更强。老子在这里意思,是能够识别他人了解他人的人,是一般的聪明智慧,而能够通过他人反省自己,能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战胜自己的人,才算…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33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道的特点,强调治理者要依道而行,天地甘露让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是说“道”始终是无名而质朴的状态,虽然细微的不见踪影,天下却没有谁能不臣服它。诸侯君王若能遵守道的原则来治理,万物将会自然归从他。天地之间阴阳相合降…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32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札记」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讲用兵之道,说用兵是不祥之物,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能用兵,君子应以恬淡宁静的态度来对待用兵。胜利了不值得骄傲,要用丧葬礼仪来对待;对战争中死去的人,也要有悲痛哀悼哭泣的礼仪。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说用兵…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31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看似讲用兵之道,其实是借用兵之道阐释“无为”的哲学道理。前半部分讲有道之人不凭借武力来征服天下,因为战争不论胜负,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后半部分讲战争也要适可而止,不适可而止会背离了“道”走向反面。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是说有道的人辅佐君王时,不能依靠强…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30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不合“道”的行为和合“道”的行为做对比,重点讲无为而治的道理。无为而治是按照道的法则即客观规律去治理,不能做到无为而治就会治理失败。有道的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凡事不过分,一切随顺自然。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是说想以武力据天下为己有…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9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札记」 老子在这一章提出和分析了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的关系,继续讲治身之道和治理之道,阐明了人的常德所在,治理者的治理要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是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于雌弱,这是天下的山谷;甘作天下的山谷,永恒的德就不会流失,而回复到婴孩般的纯真柔和境地。老子在…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8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突出讲了一个“善”字,阐述了由“善”带来的一系列辩证关系。善,本意羊叫,温顺吉祥,带有利他性,引申为擅长、善于。老子在这里讲“善”,还是讲要善于依“道”而行。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