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先学徒车工,后到企业的机关政治部、教育科、宣传部供职。期间,自学电大汉语言,高中教学毕业班,电大当过班主任,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
  长期在基层工作,致力企业文化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和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并获奖,曾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宣传工作者,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于1992年被破格晋为全国首批高级政工师,还曾被吸收为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医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篇小说《乌河的故事》,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7


  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和分析了重与轻、静与躁的关系,阐明了治理者宜戒轻躁的道理,这与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观点十分相似。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约束。所以就像有道的人终日里不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辎车载满书籍;虽然有荣华富贵,也漠然处之而不沉溺其中。在轻与重、动与静这两对统一对立的矛盾现象…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6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提出了著名的“道法自然”原理,指出域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存在于自然之中又独立发挥作用的。老子在这里再次表达了强烈的天人合一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5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还是讲要依“道”而行的道理,与第二十二章的“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紧密关联对应,只是换了个角度。这些反复论证的矛盾转化关系,正是老子基于“道”的辩证法。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是说踮起脚尖站立不牢,步子跨得太大走不了远路;自己只看见自己其实是自…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4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讲“希言自然”的道理,照应了第五章的“多言数穷”、第十七章的“悠兮其贵言”,也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一个人的内心修养和行为方式与其外在境遇是相应的,他对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领悟到什么程度,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就会给他什么程度的回报。

  &l…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3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枉则直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连续用六对矛盾相互转化的现象,表达了以退为进、不争而争的辩证思想,强调万物归一,即归于“道”,是自古以来的真理。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说委曲的可以求全,弯屈的能够伸直,低洼的可以充盈,破旧的能够更新,少取的反而多得,贪多的则会产生迷惑。老子例举的六…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2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再次阐述“无”和“有”、“道”和“德”的关系。前面讲过,“道”是对“无”的抽象的表达,是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德”是“有”的实在,是具体的践行。老子在这里说,…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1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用自言自语的独白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道”态度是“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物我两忘,坚定不移。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是说轻声慢语和大声说话,相差有多…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20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无为而治的相关内容,强调了治理者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回归“道”的根本属性。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说要杜绝脱离群众自以为是的聪明和智巧,让人民得到百倍的好处;杜绝繁文缛节形式主义的所谓仁义礼制,使人民会回复到孝慈的本性;杜绝权术和私利不去追求奢侈享受,就不会有盗贼产生。

    现实生活中,为了…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9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针对四种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社会现象,辩证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是说大道被毁弃社会不堪的时候,会有大仁大义彰显出来;聪明豁智出现的时候,是因为有虚伪狡诈的存在。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会有孝慈呈现出来;国家昏乱的时候,会有忠臣奋不顾身站出来。这在全世界都带有普遍性。

  混乱与仁义,慧智与大伪,不和与孝慈,国难与忠臣,是社会上存在的四种矛盾现象。在老子看来,仁义的…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8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主要论述治理者的治理水平问题,并把治理者划分为四个层次以及人民对不同层次治理者的评价。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说最高的治理者,是人民只感受到他的存在;其次的治理者,是人民可以亲近他赞誉他;再次的治理者,是人民畏惧他;更次的治理者,是人民敢于轻蔑他。因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因此,按照他的标准,老子在这里把治理者划分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