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路建华

路建华,1950年出生,山东淄博人。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1971年被招工就业大型国企,先学徒车工,后到企业的机关政治部、教育科、宣传部供职。期间,自学电大汉语言,高中教学毕业班,电大当过班主任,1981年加入共产党。1985年始连任企业党委委员、宣传部长,直至2008年初因年龄原因退到二线,2010年退休。
  长期在基层工作,致力企业文化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和作品在国家级媒体发表并获奖,曾被淄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优秀宣传工作者,被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评为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优秀理论教育工作者。于1992年被破格晋为全国首批高级政工师,还曾被吸收为山东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员、中国医药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院特邀研究员。著有经济评论《国企春秋新论语》、长篇小说《乌河的故事》,北京图书出版社出版。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7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没身不殆。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进一步阐述“道”的本质,层层递进,揭示了依“道”而行的主要过程,强调要致虚守静,没有一丝杂念。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说依道而行要首先达到空明虚寂的极致,守住恬淡静谧的极致。万物在竞相运动变化,我从中仔细观察到了它们在自然发展中循环往复的道理,发现世…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6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对有“道”的人做了具体描述,从对他们含而不露、高深莫测的多角度剖析,阐述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的道理。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说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5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继续阐述“道”,指出“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可见不可听也不可被触摸,虚空缥缈、无头无尾却又真实存在,只有掌握了“道”的规律性,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变化。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4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札记」在这一章,老子从“宠辱若惊”和“贵大患若身”这两个表象事物入手,讨论了如何对待荣辱的问题,见解独到,是老子的荣辱观。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是说得到宠荣或遭受耻辱都很惊恐,这样做就好像引祸患上身,而且祸患是大的祸患。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3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在通过色彩、声音、味道、狩猎、贵重财富的论述,以及对“为腹”与“为目”的分析,告诉人们要像有“道”之人那样,在名利物欲面前保持定力,选择真实,去彼取“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说多种颜色混杂在一起会使人眼花缭乱,多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会使…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2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讲的核心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也是再次论述“无”和“有”的辩证关系。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说三十根辐条插在轮毂上,虽然中间存有空间却发挥着支撑车轮转动的作用。和泥做成陶具,陶具中间留出空间发挥盛放物品的器皿作用。建造房屋,墙壁上…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1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明确提出了“德”的概念,而且以即问即答的方式,通过阐述“道”和 “德”的关系,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主张“道”是自然法则,“德”是“道”的践行,人道要符合天道,人的实践行为符合“道…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10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主要讲功遂身退的道理。老子连用四个排比句,用四种矛盾相互转化的现象,论述了功遂身退才是顺应了“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是说继续向已经满了的容器里加注会溢出来,不如适可而止;继续捶打已经锐利的利器,本来的锐利就可能不保;金玉满堂,没有谁能够永远守得住;富贵而又骄纵,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

  “功遂身退,天…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9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以自然界的有形的水来比喻无形的“道”,阐述了人生法则。水的作用是滋润万物,水的特性是“水往低处流”,老子用来比喻有道之人的品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一样,利大众而不争,甘居卑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是说最高尚的善像水一样,水的善表现在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短长,表现在总是停留在众人不愿去的低洼之地,所以…

Read more

读道德经札记·连载8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札记」 在这一章,老子表达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把宇宙、人生和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自然法则揭示了人生法则,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够首先为他人着想。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说天地是永久存在的,而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只为了自己长生,所以才永远长生。老子在第二章讲过,“道”的品质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