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百姓疾苦,更多地倾听人民声音,更多地反映人民的声音——因为人民才是政党和政府存在的基础。我们应该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使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这样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得以稳定和谐。
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的工作重点之中,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且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因为目前社会的确存在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也可以说是对以往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全面发展的一次纠正。
我们的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但贫富悬殊也在一直扩大,阶层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但反过来社会底层人员发出他们有话语权的声音也越来越小,弱势群体的声音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合理的保障。因此对于一段时期来对“三农”问题的忽视、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执法不公等环节中,民间为有大量的人员上访现象,甚至有众多针对政府的暴力行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数量增多,纠纷与冲突涉及范围扩大,尖锐和对立的程度加剧,这是因为——“不平则鸣”。但他们的“鸣”如何“鸣”?向谁“鸣”?是否“鸣”而有效?这些不能有效解决,他们就会采取激烈的方法,就会使我们的社会出现不和谐、不稳定的现象。这说明了人民合理的声音没有得到反映,没有得到重视,甚至遭受压制,民众利益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而造成的。
但打开各种主流媒体,出现在主流媒体上的声音大部分是记者采访报道,或“专家视点”,“学者论述”、“政要观点”等等形式。或许这样才够专业、才够说服力、才代表社会的发展方向吧。这并非说这些就没有代表民间的声音,相信是有相当部分是在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说话,只是真正反映民间的直接声音还是太少了。
对于政府及社会精英人士,不能认为只需听来源于上面的声音;不能认为只需要下面听自己“高明”的声音;不能认为民众的声音只是批评声、问题声、麻烦声,甚至是损害自己形象的声音。如果这样,正说明了存在有封建思想的惯性和体制性弊端,认为上面和自己就已经代表了人民,而对民间的声音就听喜不听忧、听之不理,甚至压制反映问题的声音和批评的声音,使到关系民众利益的事不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也是我们社会出现不稳定、不和谐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录方流芳编译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文中的大法官语句,“至今仍掷地有声,在一切珍视言论自由的人心中激起强烈的、经久不息的共鸣”(方流芳语)。 “拥有绝对主权的不是政府,而是人民。……如果有检查言论的权力,那应当是人民检查政府的言论,而不是政府检查人民的言论”(麦迪逊)。“正确结论来自多元化的声音,而不是权威的选择”(汉德法官)。“公共讨论是一种政治义务……惩罚违规固然能产生畏惧,但是,单有畏惧不足以确保秩序;遏阻思想、希望和想象将造成灾难性的后果——畏惧加剧压迫,压迫滋生仇恨,仇恨威胁一个稳定的政府。只有自由讨论人们的苦难陈述、救助吁请,才能引导我们走向真正的安全”(Brandeis大法官)。这对于当今中国的社会现状来说,可能会有点超前,但应该对我们有所警示。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已经产生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就会有不同的声音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而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各阶层利益不断磨合调整的过程。一些政府法规和政策的制定,虽然有代表人民的人大代表参与,但我们最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状况下,最大群体的声音并不是最强的,受到的不公平待遇也最多,多年来积累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要解决或补救。因此有必要提供渠道和采取措施去倾听民间的声音,让普通民众了解和参与。
对于当今的世界格局,我们在反对单极化而支持多元化,而一个现代的社会,多元化的声音毕竟是一种“社会客观存在”。无论是对于学术或者是对于政治或政策,多一些声音、多一些观点并非坏事,这正是代表我们社会在进步。如果中国社会长期只能允许一种声音存在,并偏向少数人利益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在走向退步,也将重蹈以往的覆辙。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执政党是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政党,媒体更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因此应该更多地了解百姓疾苦,更多地倾听人民声音,更多地反映人民的声音——因为人民才是政党和政府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听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意见,使各阶层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护,这样才是坚持以人为本,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得以稳定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