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人民法院应该改名的意见,其中透漏出的真实的思想倾向、情感,显示出精英们隐藏已久的痼疾复发,在享受了多年改革开放、宽松和谐的好日子后,知识阶级又有些忘乎所以了。
事情起源于“人民法院”的人民二字所体现的平民性、大众性是否会贬低法院的专业性,给外国人以坏印象。
照我看来,这些精英犯了以己度人、错看时代潮流的错误。记得在上海APEC大会期间,在虚张声势的迎宾礼仪中,新西兰女总理从专车下来,没有随从,自提一个巨大的公文包健步而行,走向帝王般尊贵的中国领导人,那强烈的反差让我为中国羞愧万分。我觉得女总理展现的朴素的平民性凸显了她的自尊、自信、独立人格与专业精神,自然平实的举止胜过万语千言,让中方官员相形见拙,让所有精心准备的繁文缛节显得滑稽可笑。由此可见,其实外国政治是很崇尚平民精神的,美国大选的候选人经常会吹嘘自己出身贫寒天生亲民,作为政治资本而不是缺憾。在现今时代,凡缺少平民精神的政客很难获得选民的认可。中国的精英们担心平民化的政府会得罪外国人,实在是落伍的眼神,其实中国政治的许多麻烦正是因缺乏平民性所致。当然,这种精神不应仅仅体现在名字上,更重要的是名至实归。但如果拿掉名字中的平民性体现,却有指标性的意义,表明中国政治要走向与世界潮流相反的方向,这无疑是错误的。
中国的智识阶级自认是世界上的同行中最最苦大仇深的,朝朝代代的思想整肃、政治清洗让它饱受煎熬,每一提及都让他们痛心疾首。忆苦思甜的文章、研究著作铺天盖地,在他们所作的学问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量。究其原因,众口一词地归结于中国的“专制体制”,不见有人承认,这种命运也是他们本身的缺陷造成的。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不知中国的知识分子从何时何处得来的文化传统并代代相传,就是不把普通民众放在眼里。他们眼里的芸芸众生只是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的载体,用来托显自己的伟业或朝廷的无能。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知识分子象中国的这样热衷于政治,在漫长的历史中,把进入政界当成成功的唯一标志,致使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几乎没有科技的位置,近代中国的衰落于知识分子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缺位有直接的关系。
热爱政治的中国知识分子却同时蔑视一切政权的载体——民众,实在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便是在皇权时代,这种政治姿态对从政者来说也无意于自杀。中国知识分子的这种性格造就了他们在社会中的极端孤立,他们的命运从不被其他阶层关心,他们发达乃至生存的唯一希望就是讨得权势集团的欢心(这也就是中国知识分子软骨病的根源吧!)。所以,当权者操控他们易如反掌,可用其励精图治,也可令其歌功颂德,稍有不顺打入十八层地狱也毫无问题,因为他们实在是没什么人缘。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反右派运动,他们的命运得不到社会的同情,其显赫一时的地位弹指之间灰飞烟灭,整个社会波澜不惊,当权者一点政治风险都没有。
痛定应该思痛。中国的精英们若想走出历史的轮回,结束受迫害的命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的话,不但要改造中国政治生活,使其走向更多的民主、自由与宽容,还需要改造自己,走向人民,与人民休戚与共,求人民的保护才是最根本的出路。投靠权势金钱和外国势力以求自保,实在是南辕北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