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经济发展模式 自己给自己制造对手?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在全球制造业生产链上,中国企业只处在中低端,与经济发展史上被称作“世界工厂”的英国、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总量看,中国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球市场的5%,美国、日本所占比重分别是20%和15%,“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远未形成主流,由“大国”向“强国”转变仍需要相当长历程。尽管沉浸在比比皆是的“Made in China”,尽管谦逊地说“中国只是一个‘车间’,远未成为‘世界工厂’”,我们在制造“输出”的同时,又给自己制造了什么呢? 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7.7%;重工业增长20.1%,快于轻工业增长14.9%速度。从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水泥分别增长15.7%、14.4%、29.5%和23.8%,汽车增长24%,轿车增长36.9%。在百分比中,车族无疑成了耀眼的明星。前年,媒体说“今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将冲击百万大关”,当年国内汽车企业与合资企业共生产销售轿车120万辆。仅隔年余,今年上汽集团便声称要冲击年产整车100万辆目标。根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数据,2003年我国汽车销售量为445万辆,排名在美国和日本之后,超德国350万辆位居世界第三。业界保守估计,今年汽车产量可望达到510-530万辆,高速增长至少可延续到2010年,届时国内汽车年产量将达10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或第二。 然而,在“赶超”背后,神奇速度是怎样“造”出来的呢?近年,在全球汽车业一片惨淡中,中国市场成了“沙漠中绿洲”。去年上半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在全球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2%,而中国汽车销量竟突破200万辆,增长了31.99%,其中轿车市场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82.44%,企业纷纷为产力不足兴叹。由于与全球市场存在巨大反差,各大汽车巨头都愿在中国“孤注一掷”。业内人士预测:“10年后,通用(中国)或将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大众(中国)是第二大汽车集团,第三个会是丰田(中国)。” 本田则和广汽、东风合资成立本田汽车(中国),成为汽车领域首家由外方控股的公司。中国汽车业在与外资合作18年后,终于在猴年前夕修成正果,成就了“神奇速度”。 俗话说,节外生枝;老话讲,物极必反。就在人们憧憬“汽车大国”美梦时,却传来油田枯竭、油价飞涨、石油风险、能源危机等另类声音。报道说,大庆油田拥有22亿吨可开发储量,当前仅存5亿吨未开发。2010年前,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每年将下降7%,如果找不到可以恢复产量的新技术,油田将迅速枯竭。国际能源署公布的资料表明,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并预测到2010年中国每天的石油进口量达到400万桶,2030年将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随着国际油价疯涨,中国石油安全和危机凸现。在美国,油价是经济的晴雨表。汽油和其它能源价格上涨很快就会造成从钢材、化肥蔓延到各种农产品等一系列物价上涨。对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后果更可想而知。为此,权威人士表示,未来30年中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要2.3万亿美元。目前,我国正启动兴建第一批1600万立方米石油战略储备设施,以逐步达到满足社会60天以上的能源需求。与其同时,我国多元化能源外交和能源战略也在艰难中跋涉。 由于汽车数量增速太快,尽管国内新增道路和里程创下史无前例,可城市交通堵塞依然司空见惯;汽车虽装备了强悍的马达,但却很难跑起来也只好“艰难跋涉”,有人把这形容成“无尾熊现象”。在澳洲著名游览胜地袋鼠岛上,无尾熊对游客来说绝对是个惊喜。袋鼠岛原来并没有无尾熊,澳洲大陆本土的无尾熊因为猎杀濒临绝种,1823年从维多利亚州引进20只,目前数量已超过2万。对袋鼠岛来说,无尾熊现在已变成了麻烦,因为它们数量繁殖太快,几乎把几种尤加利树吃光了,严重影响了岛上生态,有人建议射杀解决问题,但谁又敢动这人见人爱的无尾熊呢?一如瞧着踯躅蹒跚、嗷嗷待哺的汽车,届时谁又能舍得丢弃呢? 由是看,“车间”也好、“工厂”也罢,我们从事的“中国制造”,在输出的时候丢下的是污染还是透支?迎来的是“无尾熊”还是“油老虎”?此时,我们不得不作“生态学”考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不能再步“袋鼠岛”后尘——自己给自己制造对手了!代价,我们付得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