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金融业的江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

谁制造了疯狂的系族企业


    “德隆系”、“格林柯尔系”以及“张海系”的倒下也几乎是在一瞬。当某根链条某个环节出现某个问题的时刻,它所在的庞大帝国便摇摇欲坠。但是我们却仍然能清晰地记得“德隆系”的杏酱、番茄酱、电动工具、园林工具以及“格林柯尔系”的冰箱等统统做到世界前列时,所带给我们的激动和神往。


    或许正如某些脱离实际的“世界第一”只是一种自慰一样,通过快速扩张控制多个公司并组成关联的系族企业的相继破灭,暴露了这个蓬勃向上的东方大国身上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资本神话的相继破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执意不作任何道德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目前的金融体制进行反思,否则,类似的故事还会上演。”


    谁是类似故事的导演者?巴曙松考察后发现,支撑系族企业快速并购扩张的金融链条断裂是他们全面溃败的直接原因,这些“系族企业”都近似地形成了“初期发展—快速扩张—快速的短期资金融通—再扩张—资金链条紧张—危机—溃败”的路线。这反映了目前我国的金融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市场改革滞后,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相对较小。巴曙松认为,正规融资渠道的短缺极大制约了包括系族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的融资能力,从而诱发了替代式的非正规融资途径,进而扭曲了金融链条的性质,降低了链条的供给能力,出现关联交易、违规担保、虚假出资、挪用资金等行为。    


    系族企业在资本市场影响巨大,应当是风险控制和监管的重点对象。但是上述系族企业在资本市场和银行市场等的行为却未能得到有效监控,以致在危机爆发时才全面介入,显然已经失去最好的监管时机和处置时机。所以,巴曙松认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约束和监管的缺乏效率以及预警系统缺乏是造成系族企业非正常扩张导致金融链条绷紧以至断裂的原因之一。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也试图进行类似没有效益的快速扩张和大规模的利益输送,但是这种快速扩张往往在起步阶段就难以为继,主要原因就在于金融体系及时识别了这种成长路径中的风险,监管体系也相应采取了对策与措施,因此避免了对经济金融体系的过大冲击。


    事件频发表明行业内部正在发生急剧变动,在金融业的江湖里,喜欢阅读金庸小说的巴曙松认为,系族企业金融链条绷紧和断裂对金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金融业改革

    如果平行地阅读历史,历史则常常会变得令人玩味。当 1986 年“德隆系”四兄弟依靠冲印胶卷 1 年赚取 100 万元时,巴曙松即将走进高考考场;及至 1992 年 8 月唐万里带领 5000 名新疆老乡南下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巴曙松的研究生生涯即将开始;而 1994 年“德隆系”在北京开办迪厅,巴曙松正对踏上工作岗位兴奋不已,并努力思考这个越来越热闹的中国。


    2005 年,巴曙松在一则书评中说,“因为多年金融业实际工作的体验,我深感书斋里的道理容易讲得振振有辞,但是许多以先贤道理自命者,如果没有让人见到他有亲历江湖起落的钉痕,自然容易引得市场对其皇皇大言付之一笑。” 巴曙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发展规划部副处长、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高级经理以及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等职,立于实践之中的巴曙松对于行业的认识往往更为深刻。


    金融业的江湖正变得深不可测。巴曙松认为,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从一份数据中可以看到, 2001 、 2002 、 2003 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75.9% 、 80.2% 和 81% , 2004 年超过 90% ,这同时意味着整个社会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系统。


    再进一步分析,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需求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例如银行不良资产。


    这些不良资产是怎么形成的?从银行内部的统计来看,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 1992 年 ~1993 年、 1997 年 ~1998 年。“这蕴藏着一个很大的风险:意味着 GDP 增长需要越来越多的货币推动。所以整个金融系统的融资效率在下降。”巴曙松说。


    银行不良资产在增长,融资效率却在下降,社会上一部分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的同时,另一部分不应该得到融资的反而得到过度的支持。


    但巴曙松同时乐观地认为,好在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进展比较顺利,城市信用社已经全面推向全国,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资本重组的监管也在趋于严格, 2004 年 4 月 28 日还发布了《商业银行管理办法》。此是其一。


    其二,随着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应该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包括股票融资、股权融资等。


    其三,要适度推进混业经营。很多银行资产负债表里有 30 年、 50 年的贷款,赋予它一定权限一定范围内投资的功能,逐步尝试推进混业经营。这也是减少整个社会融资系统风险的一个方向。


我们通过网络对巴曙松进行采访,这种形式多少令人有些不适应,它使你难以建立直观的印象,即使遍读网上所能找到的有关巴曙松的 146000 篇网页。好在半个月后,在合肥举行的 2005 ′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上,巴曙松将有精彩的演讲发表,这令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以在瞬间找到你要找到的人,虽然你并不知道他身在处。互联网的奇妙体验早已延伸到了新闻业,但是对巴曙松快捷而迅速的网络采访,仍然令人惊奇不已。它完全颠覆了以往对于著名人物跋山涉水、层层过关的漫长的采访流程。


    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面对充满辐射的电脑屏幕。即使千山万水,千里万里,也不过是两台电脑一根电缆。它的快捷使我们几乎与华尔街在一瞬间完成了同步。


面对外来者

    一位美国投资家调侃说:“当我年轻的时候,人们称我为赌徒;后来我的生意规模越来越大,我成为一名投机者;而现在我被称为银行家。但其实我一直在做同样的工作。”


    投资者正在向中国迈进。在国内正在进行金融业改革的同时,外资银行正加大进入中国的脚步。 2003 年,中国金融、保险业实际利用外资 2.3 亿美元 , 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比重的 0.43% ,增长幅度为 117.5% ,成为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幅度最快的行业。来自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深圳的统计数据也显示,深圳现已有外资营业性银行机构 26 家。


    对于当前的形势,巴曙松分析说,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已经在诸多方面与中资银行“短兵相接”,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竞争。外资金融机构除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外,绝大多数员工来自本土,国内金融机构内的优秀人才成为外资金融机构猎取的首要目标。    


    然而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加大,外资优惠待遇的消失以及业务限制的逐步取消,外资公司将逐渐谋求控制权。这种势头已经开始显现。


    但是,从更为长远的未来看,吸引合格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将成为中国加快金融改革的市场工具之一。中国的银行监管机构也正在积极鼓励合格的外国银行的参与,从而推动中国银行业的产权结构发生变化;同时,外国银行参股也将对国内银行业产生“学习效应”和“示范效应”,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行业将逐渐学习外国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金融产品创新经验、客户服务理念以及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等,从而提高国内银行的素质。


    但金融业的江湖不可避免地由此将充满更多的凶险,也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如巴曙松般的大侠,行走江湖,指点迷津。


(记者 周祥新)

 

来源:《安徽商报》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