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流经济学”与“支流经济学”之逆变


 

 

 

论“主流经济学”与“支流经济学”逆变

 

——具有革命性的经济学历来是不准“入流”的经济学

 

崔长林

 

最近,经济界、理论界、学术界有个词组用得频率很高——“主流经济学”。知道什么是“主流经济学”吗?宽泛地说,就是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里的一些所谓“正统”的经济学。反正不能把“主流经济学”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学”,当然也不能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西方历来是不“入流”的。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似乎一直在与它们相左。至于说由笔者创立的相对论经济学、相对论管理学就更不准“入流”了。但是,谁又能否定其存在的价值呢?

 

一、什么是“主流经济学”?有什么逆变趋势?

 

严格地说,笔者对“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提法就不赞同,因为它大有蔑视“非主流经济学”的味道。笔者以为,所谓“主流经济学”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是反科学的,因为它把某种“经济学派”当作经济学研究对象了。大家知道,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事物本身,揭示的是经济事物的运动规律。

 

1、什么是“主流经济学”?是怎样产生的?

 

我不知道,“主流经济学”的概念是从什么时候被人提出来的。如果没有搞错,它势必与学术崇拜、个人崇拜不无联系,一定是学术膨胀和个人主义思潮泛滥的产物。什么叫经济学?当然是揭示经济事物存在与运动规律的科学。由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规律有所不同,所以产生不同时期的经济学也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可经济学若以研究者命名,那肯定不是种好现象。

 

笔者以为,任何一种科学都应该首先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确定下来,这是对能够称得上是科学的起码的要求。如果连研究对象都找不准,就妄言什么“主流”与“支流”,可以说它们势必是反科学的或者说是反动的东西。试想,连研究对象都找不准,还能称得上是科学吗?不是反科学、反动的东西是什么?——不否认,在科学道路上确实有大家之方的存在,但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其名替换研究对象。

 

比如,“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提法就很科学,因为它把研究对象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可是,如果以人的名字命名某种科学,其结果必然导致学术崇拜和个人崇拜。什么叫“主流经济学”?自然是研究对象错乱的经济学,当然也就是唯心主义思潮盛行的经济学,不如直接叫“唯心主义经济学”!为何不叫市场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

 

试问,“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还美其名曰“主流”!真不知这些上嘴唇挨着天,下嘴唇挨着地的人的脸在哪儿!经济学就是专门研究和探讨经济事物存在与运动规律的科学,绝不是专门研究经济学现象、流派的。当然,这也不是说,就不能研究经济学现象,但是,那绝不应该再属于经济学,而应当属于“经济学现象学”或“经济学历史学”。如此,还不能证明,“主流经济学”的称谓是反科学的?如此更说明,笔者为何不赞的原因。那么,笔者赞同什么?当然是与时俱进的经济学了。

 

2、主流经济学的逆变趋势?为何是“后支流经济学”?

 

笔者以为,不管是什么经济学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研究对象,因此,也就应该以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为不同经济学命名的依据。比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和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等等。如果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相互渗透,还可以叫做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天体物理学和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共产主义经济学等。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叫“主流经济学”。

 

笔者以为,一旦成为所谓“主流”,它就与成为“支流”的时间不很遥远了。比如几乎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在它们尚未成为“主流经济学”之前,都属于“支流经济学”范畴。比如在封建社会,便无“资本主义经济学”。即便有,与封建主义经济学(或者叫经济论)相比,那它也属于“支流经济学”。比如,在“古典经济学”占统治地位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均属于“支流经济学”。

 

可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主义经济学便逐步成为了“主流经济学”,而“古典经济学”自然也就变成了“支流经济学”。如此,谁又能说,在“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后资本主义经济学”时代,它们还能够永远成为“主流经济学”而不退居到“支流经济学”的地位?试想,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都有毁灭的那一天,难道某种经济学就可以例外不成?

 

笔者承认,在资本主义社会发迹的这200多年的时间里,确实产生、创造了不少的好东西,其中就包括一些经济学思想、理念在内,而且我们一定有向他们学习的必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就不应该产生、创立“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学。毕竟,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阶段”,而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适当的时候产生出“后资本主义经济学”便是必然,到那时,主、支流更替也是必然。

 

二、什么是支流经济学?其发展趋势如何?

 

搞了几十年的经济研究,如今我是越来越搞不清楚,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们,为什么会把注意力放在对经济学人、经济学派的研究上,而要放弃对经济事物的研究?他们不都是经济学家吗?既然是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去研究经济事物而非要去研究经济学人、经济学派?试问,他们还算经济学家么?

 

1、什么是支流经济学?是怎样形成的?

 

什么是支流经济学?笔者以为,所谓支流经济学,其实就是“后主流经济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今天它们被一些人称为“支流经济学”,而到了明天、后天,它们势必会被人们称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主流经济学”。笔者为什么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这是因为: 一种社会、一种制度、一种生产关系应该有至少一种“主流经济学”的产生、存在,而任何一种经济学都不可能跨越多种社会形态。

 

否则,这种经济学就会因为失去具体的、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成为“支流经济学”。再比如,产生于中国当代的经济学,与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的那些五花八门的经济学相比,肯定“不入流”,甚至会被他们称为“逆流”。但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一定会证明,其成为“主流经济学”的必然性质。谁都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诞生初期,曾经被人称为“怪物”,可现在已成为“主流物理学”。

 

如“相对论经济学”、“相对论管理学”,现在看来一定不被看好,也不入“主流经济学”。可陈平教授说:“既然我相信目前理论经济学处于类似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诞生前夜的阶段,对此‘不入流’的评价,我欣然接受。否则,就只有追随主流,没有独立贡献的可能了。至于我的信念是否正确,只有历史来判断了。相信网友们多数比我年轻,你们比我更有机会看到历史的进程。这是我可以轻视现有的大人物,却从不敢轻视年轻的小人物的原因。谁能知道,批评我的后生是否会是未来的爱因斯坦呢。”

 

可见,陈平教授与我之观点相同。于是,笔者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总把自己研究的经济学当成“主流经济学”,而又把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所研究的经济学,当作“支流经济学”?如果没有搞错的话,这是因为他们总担心,其“主流经济学”地位会有一天被“支流经济学”们取代。难道他们不知道,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经济的今天,是靠其标榜的“主流经济学”吗?

 

2、支流经济学的逆变趋势?为何是“后主流经济学”?

 

请问,有哪一种具有生命力的科学,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够被人们看好?可是,历史却总不按照某些人的想法行事。其实,这种“譬如积薪,后来者居上”的现象,不仅仅反映在经济学“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上。比如,在原始社会,主要以狩猎业为主而以畜牧业为辅,后来畜牧业代替了狩猎业;又到后来,出现了农业,当时是为辅的,但畜牧业的“主流”最终被“支流”的农业所取代。

 

至于说工业取代农业,第三产业取代工业,信息产业即第四产业取代第三产业的地位,当然势不可挡。以上说明什么?说明所谓的“主流”都是落后、腐朽势力的标志,最终都会被具有革命性的“支流”所取代。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如此,人类社会的若干次“大分工”如此,经济学的发展难道就不如此了吗?当然,这也不是说,我们现在搞的经济学就是一种永恒的经学,就可以超越社会形态了。

 

就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说,同样会面临着、存在着被更新、被更科学经济学替代的可能性,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是哪一个人的想象力可以囊括得了的。谁能说人类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就到了头了呢?既然资本主义社会不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阶段”,难道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阶段”了吗?而据笔者所知,我们的太阳系正处于“主序星阶段”,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它还能保持几十亿年。

 

试想,在这么长的时期里,还剩两种、三种社会形态怎么成吗?如果没有搞错,人类社会至少经历七种以上的社会形态,假如社会主义也算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大家知道,人类已见证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正在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那么,共产主义社会后呢?是否应该有“后共产主义”社会?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笔者称之为“自然主义社会”

 

如果有朝一日,人类能冲出地球,到其他星球上去生活,那是否还应当存在一个“航天主义”的社会形态?如果真有那一天的话,那么存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又是一个什么东西!是否能具有“支流经济学”的地位,都感到怀疑!好在,相对论经济学是个“开放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