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风险提醒,期棉放量深幅跳水


发改委风险提醒,期棉放量深幅跳水

格林期货 董淑志 2005-10-26

中国棉花协会登出了发改委《关于做好棉花收购等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认为花收购价格和市场交易价格持续上涨,棉花市场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并指出全球棉花资源充裕、棉花需求增长存在不确定性,棉价水平偏高,提示各地要提醒企业吸取2003年度收购价格上涨过高,后期价格回落,造成棉花销售困难的教训,不要盲目抬价抢购,切实防范市场风险。这份通知对市场带有明显的利空色彩。期棉在纽棉上涨的带动下高开高走,《通知》登出后市场迅速反应,主力合约CF603从高点15735元/吨一直跌至15270元/吨,跌幅达465元/吨,成交77882张,创新高。发改委为何在新棉收购接近尾声时通知企业防范风险,它有着怎样市场背景,下面笔者就此作简要分析。

1、国内棉花短缺,但全球棉花资源供给充裕

尽管2005/006年度中国棉花减产成为定局,但全球棉花资源供给充裕。ICAC10月全球棉花供需预测将05/06年度全球棉花产量比上调0.56%至2496万吨,消费量则微调0.14%至2406万吨,总供给上调0.59%至3538万吨。当然这里面并没有将中国棉花减产的幅度因素考虑进去,根据有关机构预测的产量为520-530万吨,比ICAC预测的582万吨少50-60万吨,即使如此按照ICAC预测的消费数据对比,产量还是高于消费量。所以2005/006年度全球棉花供需还是基本平衡的,加上国家进口棉花配额的调控,棉花价格上涨的太高不现实,尽管国际国内棉花的价格重心开始上移。

2、新棉收购成本高企,企业经营风险加大

新年度籽棉收购价格自开称以来一路走高,特别是“国庆节”之后,在天气因素的推动下,棉花品质下降,资源紧缺,棉农惜售,籽棉收购大幅上涨;在期货和撮合价格上扬影响下,棉价上涨预期也进一步增强。籽棉收购从开始全国均价2.4-2.5/斤到国庆节前的2.65-2.75/斤,并一直上涨至国庆节后3.0-3.1/斤左右,轧花厂的收购成本不断推高;而纺织企业尽管库存周期缩短,平均只有15-20天左右,但是棉花价格高企,与进口棉价差拉大,并且纺织市场环境并不景气,利润空间压缩,棉花采购十分慎重,随用随购。所以轧花厂的经营就出现了“利润薄、交易少、风险大、进出快”特点,局部地区出现了抬高价格、盲目抢购的现象。一旦棉花市场价格发生大幅波动,企业棉价高位被套的风险凸显。

3、棉花消费增长存在变数,动态看待棉花供求

中欧在纺织贸易问题上两次达成一致,创造了中国企业输欧纺织可预见的前景,但是增涨幅度受到限制,特别是2006年部分配额被2005借用。中美谈判至今没有结果,其影响在近期结束的第98届广交会上显现,纺织品服装成交总额较上届减少8%多。其中美国企业很少对中国纺织企业下单,中国企业在接美国订单时也十分慎重,据统计中国与美国企业在纺织服装成交上较上届减少33%。很多中国企业对美纺织出口的前景感到迷茫,加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不断增加,所以整个中国纺织出口形势并不乐观,棉花消费需求增长存在变数,并且整个中国棉花供求关系由于棉花进口配额发放、国家棉花储备释放、纺织行业洗牌整合等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4、新年度期棉仓单注册量预期增加,多头主力获利离场

新年度期棉仓单能注册多少量,一直是市场比较关心的问题。由于期棉价格不断上扬,加上前期新疆棉收购成本较低,有一定数量的新疆已经运到期棉交割库,但未预报的消息在市场盛传。具体情况笔者并未得到证实。但是这说明棉花企业已经关注并开始运用期货市场作一定数量的套期保值,规避现货价格波动给企业带来得经营风险。目前棉花期货市场的总持仓量不够大,仓单的实盘压力对期棉价格有很大影响,我们可以从20055月份的那次期棉价格巨幅下跌中看出期货仓单对期货价格影响程度。在此次期棉价格下跌中,多头主力已经获利平仓离场起到了助跌作用。从技术形态来看,此次下跌不但回补了本日的跳空高开缺口,还回补前期第二次上涨跳空缺口,初步形成“M”形态顶部,但有待进一步确认。

总而言之,中国棉花消费缺口刚性扩大而导致大量进口以及美棉step2取消预期,都会对全球棉花价格形成支撑,但是全球棉花资源充裕,纺织出口形势不乐观,棉花消费存在不确定性以及2003年的深刻教训,棉花价格上涨过高,纺织企业微利或无利,甚至亏本,就会涉及到1900万纺织工人就业,影响到国家社会稳定,国家在政策方面必然要采取措施包括释放国储、发放配额等调节市场价格。所以棉价今后一段时间应在一个理性的价值区间运行;若棉价过高必然存在价值理性回归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