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思想政治工作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摘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社会制度安排,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无所作为,相反,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仍然要发挥 “生命线”作用。本文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来审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功能,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并分析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承担的具体任务,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关键词】和谐社会 思想政治工作 “生命线”
Building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iYing-tian
( The Party School of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
Abstract: The key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lies in the social system, but it does not mean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tempt and accomplish nothing. On the cont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till plays the role of lifeline in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aper survey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oint out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should exert essential and fundamental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d concretely these functions as well as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brought about by the assignment of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harmonious socie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lifeline
长期以来,我们党一直用“生命线”来概括和表述思想政治工作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承担哪些具体任务?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
目前,学术界多从制度、体制层面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对如何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则鲜有论述。诚然,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应属于制度体制以及政策性的因素,包括收入分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等等。例如,对于以权谋私、司法不公、恣意行政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创新反腐败制度来予以消解;对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社会失信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建构社会信用制度来予以消解;面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应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来予以消解,可以说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硬约束”。但是,作为“软约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绝不能被忽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仍然发挥着“生命线”作用。
首先,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任何实践都是首先从思想萌动开始的。没有公平公正的思想观念和追求,就不可能制定出公平公正的制度体制;没有保护自然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意识,就不会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没有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的社会心理,就难以产生和谐友爱的社会状态;同样,没有建立在正当合理基础上的民主诉求,就不可能有和谐顺畅的民主氛围和社会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只有首先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追求和谐状态,广大群众才有可能自觉投身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否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
其次,制度体制需要人来制定执行,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制度执行的效果。制度完善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但制度完善并不必然带来社会和谐,一些在制度体制方面远远超过我们的发达国家在社会和谐方面依然欠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第三,有了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自然会有稳定、有序、协调的和谐社会,但仅有稳定、有序、协调,还只能算作和谐社会的初级境界。更高境界的和谐社会,除了要呈现稳定、有序、协调状态之外,还应当具有祥和的特征,或者说充满祥和之气,即大家和睦相处、人人吉祥安乐的氛围。社会的祥和之气虽说离不开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但它并不是能用这种对人具有硬性约束力的社会制度营造出来的,而是要用主动施爱的美德和博爱之心来营造。换言之,只有当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蔚然成风之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祥和之气。思想政治工作从人的思想、心理入手,唤起人们的博爱之心,是和谐状态由初级境界向高级境界发展的重要举措。
第四,从思想政治工作产生的直接效果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构建人们心理、精神的和谐状态,而这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和谐社会不仅是指一个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平安,而且、甚至首先是指人们精神心理状态的和谐安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人们宁静的心理精神状态,就不可能有真正持久的、和谐的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或者换言之,比之于构建社会生活的和谐秩序或状态,构造人们心理精神的和谐秩序或状态更为根本。例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不公造成了人们之间的摩擦与冲突,使之成为牵动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这些摩擦和冲突有不少并不仅仅是由财富分配不公而引起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们不公平感所致。显然,财富分配的不公和人们的不公平感并不是一回事,后者内含着诸如文化、心理、传统、习惯等复杂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它主要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意识。这表明,人们的公平、公正的要求和效率意识的矛盾反映出一个问题:在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的理解和处理上存在着明显的偏颇与失衡。为此,协调利益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两种机制。一种是平衡机制,主要指福利和税收。另一种更为重要的机制是动力机制,除了正当的利益驱动外,仍然需要精神激励。惟有如此,一种真正优良而持久的社会生活秩序和谐才有可能,也才值得人们信赖和期待。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依靠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实现,但是如果抛弃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去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党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任务从而实现党的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党的其它一切工作同样是推进这一伟大事业的重要手段。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每一项工作都承担着不同任务,例如,党的组织工作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和组织保证;党的纪检工作通过遏制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促进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融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党的工青妇工作,通过做不同类型的人群工作,教育引导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实践中来。然而,思想政治工作又不是一般性的工作,在地位、功能、影响以及发挥作用的方式上与党的群众、组织、纪检、工青妇等工作具有明显的不同,就地位作用来说,它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就发挥作用的方式来说,思想政治工作本身要渗透到党的其他工作中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就不是仅限于对某一特定人群、特定领域,而是渗透到各个方面。为此,我们把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为: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认识:
(一)发挥根本性作用
所谓根本性作用,并不是指发挥作用的程度大小,因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宣传、纪检、工青妇等各项具体工作共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哪一项工作都非常重要,都是不可或缺的。这里的“根本性”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工作所发挥作用的对象而言的。人是一切的根本,任何工作都是需要人去做,都要靠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也都是从人这个根本出发,最终都要落实到人上。特别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政党执政的基本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上,同样不能离开人这个根本,需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相吻合,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要求相一致。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做人的工作的,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理应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二)发挥综合性作用
所谓综合性作用,主要是从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绩效来看的。从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应该说,这六个基本特征既是对和谐社会的形象性描述,又是对我们党的各项工作的衡量检验标准。思想政治工作并非对某一具体方面产生影响,而是对所有方面发挥作用,贯穿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着“生命线”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根本性、综合性作用主要通过三个层面来实现。一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层面: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端正思想认识,包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树立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树立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民主观;树立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忧患意识;树立依法治国的法制意识,等等。在这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教育、引导、激励等功能。二是领导制度、体制层面:思想政治工作为制度的制定执行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众所周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符合和谐社会要求的工作制度体制,要有一整套合理有效的政策规则、工作机制。但是,所有这些制度、体制都最终要落实到人的身上,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大批能够审时度势、制定这些制度、体制、政策、规则的人,需要有严格遵从这套工作体制和制度要求的人,需要有一大批能够心领神会并忠实践行这些制度的人。培养造就这样一大批人,除了其它必要的条件以外,思想政治工作责无旁贷。三是群众自觉性层面:通过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减少成本,提高成效,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这主要是从党对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说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我们党要“动员”和“组织”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的“双向互动”过程,公众绝不是完全被动的“旁观者”。推进事业的发展可以有两种力量,一个是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力量,另一个是依靠社会认同而产生的自觉服从的力量。强制性力量顾然能推进党的事业,但民众在被迫状态下实践执政党目标的摩擦力会不断增加,导致所付出的社会成本太高。而群众是否积极主动热情地被领导,以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朝着党所指定的目标前进,关键在于群众内心价值上的认同,这就要靠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身的利益,使群众的奋斗方向与党制定的既定目标相一致,并实现合力的最大化。
三、思想政治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承担的功能解析
(一)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更是社会和谐的主体,人的个性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人自身的和谐,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主体自身的和谐,即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健壮的体格。能够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集体、融入社会。从根本上说,人自身的和谐就是逐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时,提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的思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i]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思想政治工作首先承担着培育主体的功能,通过发挥教育功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二)激励功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和谐必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活力的和谐,是一种死寂的、毫无价值的和谐。而社会活力来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政治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人的发展的活力等等。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首要问题。整个社会的活力来自于每个个体的活力,而个体的活力依靠人的积极性的发挥,而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工作。恩格斯指出:“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ii]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掌握人的思想脉博,因势利导地提高他们的认识来做好激励工作的。我国古代就有以孔子为代表的研究人的行为的学说,其行为思想以节欲为核心,强调人的理性克制和修身养性。西方行为科学以人性理论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两种指导思想,形成两种激励趋势:西方重在人性欲望的刺激和外放,而我国重在人性欲望的节制和内化。我国的这种激励思想一直沿续了近两千年。在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在几十年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形成了另一种人的积极性激励的理论,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我党正是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激励人民群众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个伟大的胜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全社会的活力,思想政治工作仍然肩负着激励功能。
(三)调节功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现代民主社会,政治稳定及社会和谐有赖于政权对各个阶级、阶层、集团和个人利益的维护和协调,缓解他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提高政治体系对政治资源的拥有量和对社会运行的调控与影响力。在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许多经济关系、利益关系需要重新调整,许多新的矛盾亟需化解。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的社会调节功能,即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对人的情绪进行调控、对人际关系进行有效调整,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建立起新型的人际关系,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许不是就事论事、直接见效,因为矛盾的产生通常由利益因素所导致,一旦现实的具体矛盾产生,仅靠思想政治工作充当“灭火队”去调解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还必须着眼于利益关系的协调从根本上加以解决,因此,对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而言,思想政治工作更侧重于预防性、前瞻性和主动性的功能上。一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的任务,努力克服由于价值取向偏差所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二是引导党员干部确立正确的权力观,切实做到执政为民,努力消除由于作风不实所导致的人民内部矛盾;三是帮扶弱势群体,消除由于忽视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
(四)引导功能: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政通才能人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这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此过程中,承担的任务有:一是推动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引导人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社会管理理念创新,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大胆地探索研究新时期新环境下社会管理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形成解决社会管理问题的新思维新路径,防止毫无根据、随心所欲地进行标新立异。二是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社会管理经验的关系,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按照我国当前的管理实际,实施管理创新,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三是推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发挥德治在教育群众、凝聚民心、整合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管理方式创新。
(五)控制功能: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整体处于稳固、安定、和谐的状态。一个稳定的社会不一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但一个和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稳定就没有和谐,没有稳定也就没有发展。邓小平强调指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iii]因此,保持稳定是治理和建设国家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只有保持社会稳定,才能有组织有秩序地推进和深化改革。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全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它可以在主体思想意识和外部行为的状态发生以前,对主体进行有效控制,未雨绸缪,把各种错误思想倾向消除在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难免引起心理上、情绪上的变化,不满、焦虑、怨恨等情绪就可能随之产生。这些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缓解、消除,就有可能使人产生过激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引发社会不稳定。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与沟通来调适人们的心理状态,使人们心理由不适应、不平衡向适应、平衡转化,从而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维护社会稳定。
(六)凝聚功能: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措施。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党一天也不能生存。”[iv]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它的凝聚功能,把人民群众的力量集合起来,使大家同心同德,共同为建设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一是以主流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同凝聚群众。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都承担着同样的任务,其一是对国家统治权力存在的合法性给予理论的解释;其二是把合法性的解释转变成凝聚力,构成大众意识所接受的社会理想、价值和道德体系。如果在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开始减弱或者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将减弱。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在一个社会形态发展的各个阶段,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保持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引导大众意识和行为、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二是以执政方略来凝聚群众。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v]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党的执政方略是来自于人民的需要,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执政方略,从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集中到贯彻实施党的执政方略上来,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三是以服务群众来凝聚群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如果人们的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得不到解决,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社会和谐只能是一句空话。思想政治工作承担着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任务,需要花大力气为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构建和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的重大问题。
四、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要任务,并把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机统一起来,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提供了新的视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围绕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我们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这就要求实践主体在建设和谐社会时首先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观,把握科学的和谐发展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和谐发展理论的研究、宣传作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每个社会形态正常运行和发展都离不开行政伦理的支撑。众所周知,“仁爱”是儒家政治伦理的核心,其“爱人”的理念内涵不是“博爱”,而是源于血缘关系、由里向外的“有等差的爱”,因此它是封建主义社会的伦理支撑。资产阶级批判了封建贵族的血统论,将“自然权利”、“天赋人权”、“人人生来自由平等”的伦理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指导。“自由人的联合体”和“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制度”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正确的伦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所鸣奏的伦理应该是正确反映事物运动和发展规律的和谐发展伦理,从而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最终使之相得益彰、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离不开和谐伦理,特别是和谐行政伦理的支撑。行政伦理通常包含两大部分:一是行政机关整体的伦理约束、导向机制,二是行政机关人员的伦理观念及其操作。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二者和谐发展;要求通过营造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环境,进一步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统筹区域发展,防止区域间差距过大而影响整体的和谐发展;要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要求我们既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又要致力于相对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时刻关注自身的经济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求城乡和谐发展、区域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和谐发展。和谐伦理的树立一方面要靠制度体制,另一方面要靠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媒体的宣传,如,对于发展成效的宣传,就不能单纯从增长数量上看,而要以是否有利于协调发展为标准,以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为尺度,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来更新行政伦理,促进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的行政伦理得到发展。
和谐社会是以道德为支撑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和宽容的社会。良好公民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国公民道德的要求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基本道德规范,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基础,除此之外,和谐社会还需要倡导一种宽容的氛围和精神。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积极的宽容意味着欢迎多元化。要容忍各种不同利益关系的存在,尊重别人所做出的不同选择,特别要保护少数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树立一种理性维权意识,面对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利益受到损害,可能有多种选择,但最明智的选择是理性的、法律许可的方式,而不可采取激进的手段去铤而走险。无论是理论研究、新闻宣传还是思想道德建设,都必须弘扬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范式,不能认同社会上的极端情绪和偏狭观念。此外,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开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引导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人们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的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坚持和谐社会建设实践,是和谐社会建设对实践主体的又一个新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人们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饱满的热情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二是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党员领导干部自觉以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也在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大力宣传表彰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引导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把构建和谐社会当作是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努力推进公共权力与公民社会对社会事务的共同管理,带头成为民主的表率、法治的表率、善治的表率、宽容的表率、诚信的表率、合作的表率。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把社会和谐状态延伸到虚拟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全方位的和谐,不仅包括真实空间,而且应当包括网络的虚拟空间。以广播、电视、通信、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技术,不仅已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交流的一个新领域。特别是网络的物理空间为人们创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2005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比去年同期增长8.0%,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428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4160万台,增长了14.6%。”[vi]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角落。
和谐社会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遵守社会公共道德,互相尊重各自的人格、以诚相待、传播健康向上的信息。然而,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平等性、虚拟性,使现实中人成为“无标识”的网络主体,现实社会中的姓名、年龄、身份、形象及社会归属等都被淹没,人际关系和言谈举止都被转化成二进制的数字,人自身也成了数码存在。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片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飞地”,使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制约因素丧失殆尽,极易把人性深处的各种丑陋和罪恶因素诱发出来并恣意张扬,如网上谩骂、欺骗、低级庸俗语言大量存在,网上犯罪呈上升趋势。此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互联网传播的制高点,向我国倾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反对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造思想上混乱,甚至引发人民内部矛盾,这些都是社会不和谐的一面,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看到这一点,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和谐状态延伸到虚拟空间。为此,要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抢占网络阵地,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制定必要的网络法规,加强对进入我国境内的互联网进行监管和控制,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要把网络道德建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网络语言也是自身语言的一部分”、“网络语言不文明就是自身不文明”等观念,使他们清楚哪些网上行为不道德、不文明甚至是非法的,促进其自律意识和能力的增强。
[i]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3页。
[ii]《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3页。
[iii]《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iv]《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35页。
[iv]《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1094页。
[v]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 http://www.cnnic.net.cn/index/0E/00/11/index.htm
通联:100091 北京1967信箱2005级博士第二支部 李英田
电话:010—62881624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