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富翁为啥就不能享受公款进修?
近日,关于浙江省人事厅出资将30位亿万富翁(实为民营企业家)送到清华大学进修一事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上沸沸扬扬,毫不热闹。从新闻角度看,确是一条有价值的新闻,此前有各类政府出资的培训,如出资培训下岗职工、出资到海外培训政府官员等,而政府出资培训“亿万富翁”确实在中华大地上头一次,当然有必要报道一番。但是,这则新闻甫一出,质疑之声就四起,有质疑这一行为是对是错的,也有质疑富翁凭啥享受公款进修的,有质疑政府出资的性质、理论依据和法律依据的,等等等等。
在此,我首先要质疑的是富翁凭啥不能享受公款进修?
毫无疑问,认为政府不应出资送富翁进修的质疑者多数有点“仇富”心理,认为富翁那么有钱还要沾这点便宜,认为政府不应用纳纳税人的钱为富人埋单而“嫌贫爱富”。
就我个人来说,我也有仇富心理,但我不是对富人一律都“仇”。对那些通过勤奋劳动、智慧等合法手段致富的,我一律不仇;对那些官商勾结、贪污受贿、设租寻租等发财的富翁,我一律“仇”且“恨”。
但是对于浙江省政府通过一定公开条件选拨部分亿万富翁赴清华大学进修一事,我认为,这些富翁完全有资格享受政府的公费进修:
一、这些亿万富翁同样是纳税人,并且对于税收的贡献只可能比一般人多,而不是少;
二、由政府出资对富人培训,与政府出资对中低收入者和下岗失业工人培训一样,都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素质,民营企业家同样需要提高工作素质和能力;
三、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民营企业家经营企业的能力存在缺陷。这一点我要多说几句。就拿该则新闻涉及的浙江省来说,多数民营企业家文化素质都不太高,面对中国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他们有落伍的危险,特别是在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深入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家无疑存在难以适应新形势的一面。此外,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以及其他原因,我国民营企业家与一般发达国家的企业家相比,我们的民营企业家每天要处理的事务太多,学习和补充新知识的时间明显不足。而政府通过一定公开办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家参加高等级的进修和培训,带有一定的强制效应和示范效应,这绝对是好事。
其实,对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甚至包括中央政府)都给予了很多奖励,我认为与奖励政治地位(如当政协委员、人大代表等)、各种名誉称号(如劳动模范、青年突击手等)、直接物质奖励(如别墅、小汽车等)相比,由政府出资送民营企业家参加适合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培训更好,更具有实际意义,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更有好处。
尽管我们可能不应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做法,但对于浙江省的这一创新做法我们起码应该肯定,而不是一棍子打死、消灭在襁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