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老师:
你好。刚刚在上课的时候,您提到农民工和农村城市化的问题,我很有感触。但是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况且也有其他的同学积极发问,有很多话我没有来得及说,所以,以邮件的形式和您谈谈关于这个问题的一点看法。
我是农村人,我的父母也是农村人。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因此我很同意您的关于“进取心”和“自信心”的说法。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强调的就是“学而优则仕”,农村的孩子要想跳出农门,不谈什么仕不仕,首要的也是要把书读好。而近年来,农村的生活也因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放(民工的出现)而大大改善。基本上,所有的人都因为“民工”而感到欢欣鼓舞,但是我却另有看法。因为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民农村的现状比较了解,因此,对城市化,我并不乐观。
我的不乐观,并不是否定这一政策或潮流的积极意义,而是感觉农民在这一进程中,忍受、忍耐、背负太多!农村人由于受文化程度和其他客观因素的限制,也因为天性里更多的是将辛苦和忍受看做是必然,所以对自身的重压和损失从来都是当作理所当然,鲜有反抗;就算是有反抗,也必然是到了不能承受之时;而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这种反抗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说到这里,感觉自己好象有反党之嫌。但是,在我的感觉里,农民实际上并不大关心国家主席是谁,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一日三餐。只有吃饱了,才有精力再去关心其他)。但是,并不能因为“我看不到它,它就不存在”(“我知故我在”的翻版)。
农民工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一是为城市直接创造财富;二是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三是带动了消费;四是带来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保持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这是我能看到或想到的最基本的“好处”。我能知道,其他人也能知道。但是,在这背后的是什么呢?或者,农民到底为这些付出了什么呢?
在我们谈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的时候,我们总是说中国有廉价的、大量的劳动力。其所指,就是中国还有大量的人口呆在农村没有事干呢!但是,真的吗?2004年,中国自从1989年就开始的“民工潮”却第一次出现了“民工荒”。原因何在?
农村是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但是,当劳动力过于廉价时,在外打工的收入还不如呆在农村时,民工就会自然回流到农村。而且,民工真正在城市呆下来的比例很小。比如在城市买了房子,能长期居住的,大约在10%左右。80%以上的农民,在城市用尽了他们的黄金岁月之后,大多数民工又回到农村。民工的年龄,往往集中在18岁到35岁。因此,农村里的就是“老”和“小”。
在课堂上时候,我曾经问您,30年后的农村是什么样子?您提到,虽然城市化的进程是以农民自身为代价,但是毕竟还是改善了农村和农民的状况。但是,没有提到农业。或许是因为我成长岁月里的大部分都在农村度过,有极强的“农村情结”,所以对土地的利用和农业的发展极为关注。我只是在想,这样的“农民工进城”长期持续下去,农村和农业将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我并不知道“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富余”的数量是如何核算出来的,是不是有一定的年龄区间,但是,我知道农村的劳动力在“农民工进城”的推动下,是越来越少的。我住的那个镇,留下种地的,基本上是40岁以上的,再就是没有劳动能力的小孩子。虽然工厂占了一部分地,但是还是有很多地“荒”了。
在现在的农村,就有耕地被“荒”的情形,若这样的“潮流”持续下去,这“老”的总会死去,而“小”的长大以后又会“飞走”,以各种方式进入城市,那么,中国的农村和农业将是什么样子?是不是田园荒芜?还是都被城市取代?若都被城市占据,如何保证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中国有这么多人要吃饭,肯定不能单纯依靠进口粮食,所以是不会让农村的耕地“荒”着的。但是种地的人从哪里来呢?这时,国家恐怕不仅要出台各种农业优惠政策,还要花大力气实现农业机械化(中国农业的生产方式是非常落后的,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在短期内不可能被改变)。和城市相比,农村的收入要少得多,还要应付税收和教育、医疗等各种支出,积累是很小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国家来进行机械“武装”。因此,政府财政支出将是很大的,国家财政要承受很大的压力。
再者,城市化有两个方向,一是小城镇,一是大城市。若小城镇发展过多,将会把城市的污染转移到农村,如果在农村蔓延,治理成本将大大提高,后果将更为严重。而目前,农民工的待遇与城市工人比较起来,是非常差的,农民工要在城市“扎根”下来,是非常难的(上面有有个10%左右的比例)。若农民进城后,不能以城市主人翁的身份存在,却被人歧视,那还叫什么城市化?农民工为城市化付出了自己的代价,但是到头来,城市化却还是图有其表!中国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到底还要在这种艰难的处境里忍受多久才是尽头?!
--------------------------------------------
肖老师:
以上只是我上课时候的一点想法。很混乱,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完全是“凭一腔热血”所书;也缺乏必要的数据和理论支持。我姑且说之,您也就姑且看之。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