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国际企业经济学家高谈阔论的秘密信息
巫继学[人本经济学-自主劳动网.中国经济学(www.economics.com.cn,www.wayee.com )互联网首发]
在中国,有一支受过良好经济学教育的学者,现就职于一些国际大公司的经济学家或者首席、高级经济学家。他们的言论由于种种不必一定要讲出来的原因,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用时髦的话说,他们拥有话语霸权。如果他们仅仅总是宣传自己所在公司的理念、产品之类的话,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们似乎重点更在于对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常常发表意见,对中国重大经济政策屡屡进行评论,对产业发展不断做出预测。这就让人们十分担心。当然,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有这个权利。我倒是要提醒中国善良的受众,你有没有读出他们言论背后的秘密信息,有没有想到他们所作的一切都首先是为给自己发高薪的养育公司服务!
举个前不久发生的例子。地球人都知道,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汤敏,作为在华国际公司的企业经济学家,曾经为教育产业化大声呐喊,然而后来在举国上下批评教育产业化的时候,他的观点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甚至连他的同行都一惊一乍。他在出席博客网举办的“从教育收费看教育改革研讨会”时提出,我国目前应该对义务教育实现完全免费;对高校贫困生应免费,并提供部分生活费。(《新京报》
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我们自然会想起另外几位国际企业经济学家。他们的言论虽然还不至于像汤敏那样太过明显地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但也足够前后不一,左右不一了。我想在这篇文章中说说这是究竟是为什么,我想给各位提个醒:对于国外企业经济学家(也包括国内企业经济学家)发表的文章,我以为读者应该将其观点与他所在企业的在华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理解,这样才不至于被他们的言论所误导,不至于误读他们的高见。
我们来看目前在大陆极红的两位著名国外企业经济学家。
胡祖六,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高盛者,国际著名投资银行公司也,它一直觊觎并已成功占据着中国大陆乃至亚洲业务。近年来,他发表了不少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见解。但他的所有见解特别是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解读,都与高盛经济利益相关,从来也没有偏离高盛的航线。这是他作为企业经济学家的职业道德所要求的,也是他在美国求学所学到的。2003年,他提出脆弱的银行体系是中国经济快速稳定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中国银行业改革应推行大推进战略,中国有资源、有能力一次性解决银行问题。(《一次性解决银行问题》),显然,这与他所服务的公司业务相关。2004年11月他《全球房地产大泡沫?深慰中国央行终加息》一文中,表面上是批评中国房地产泡沫,但实际上是鼓励央行加息。在《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专访——不良贷款是中国未来经济的隐患》一文中,人们更多地是看到他既担心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又看到他所在的公司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胡祖六: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第四大储备货币》实际上是摘自他
如果说这位“轻声说重话”的胡某并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张扬印象的话,另一位国外企业经济学家却是惊人惊语风格迥异──
谢国忠,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我这样评论,无意抨击这些企业经济学家,因为问题并不在于他们。对于他们所在公司而言,他们可能是最好的经济学家。然而对于他们公司服务地区却也未必。为了他所在公司的利益,受雇于该企业的经济学家可以前其矛后其盾,可以忽其左忽其右,也可以说一套做一套。忠于企业利益,是他职业操守的要求。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自己服务公司写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分析报告,但是谁都知道那是他们的商业秘密。他们拿出来发表的,一定与他们给公司内部写出的不一样,是不是一定就是指东道西我不敢肯定,但内容大相迳庭是经常的事。我想强调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他们的言论却往往误导着人们的视野。
首先,由于这些人是中国血统,甚至拥有中国国籍,虽然他置身外企,常常会以关心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面目与姿态出现,对中国经济政策论道经邦,人们惯常地会认为是自家人议自家事。其实不然,他们一定是站在自己服务企业的立场上来说长道短的。如果他们的观点与中国政府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能是因为与自己所在企业利润恰好相近,也可能他们根本就是言不由衷。
其次,作为国际大公司的经济学家,比之大陆企业的经济学家,气派大,来头大,而且经过国际化的包装。他们往往以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自居,往往以现代市场经济的代言人出镜,往往直接以“国际标准”品评中国经济。由于财大气粗,强劲的话语权是他们的优势。他们有办法使自己想说的观点,划夜之间人人皆知,而且让人摸不着边际。
再次,国内许多“海归”与关联者,成为他们的追捧者,国内某些媒体,成为他们观点的传播者与弘扬者。特别是当着他们的观点在国内主流媒体曝光后,人们可能附加地认为,他们的观点可能带有主流色彩,他们的看法甚至可能隐含某些官方色彩。
不畏浮云遮望眼。在这个迷雾缭绕、复杂纷纭的经济世界,奉劝公共大众,特别是政府高管层,务必大睁法眼,透过表面经济现象,洞悉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当今世界,似乎人们更不愿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据说“那太累了”,快餐文化以至于快餐理论成为风行时尚。然而,你必定会为现象误导付出代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