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宏观经济学概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及核算方法,掌握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了解宏观经济学中两派之争。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GDP)是指一国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包括产品与劳务) 的市场价值的总和。在理解这一定义时,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第一,国内生产总值指一国在本国领土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劳务。第二,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年内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以前所生产的产品的价值。第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最终产品的总值,因此,在计算时不应包括中间产品产值,以避免重复计算。(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中作为投入的产品。)第四,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产品──劳务,即要把旅游、服务、卫生、教育等行业提供的劳务,按其所获得的报酬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五,国内生产总值指的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要按这些产品的现期价格来计算。(2)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NP)是指一年内本国常住居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为GDP)是指一年内在本国领土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它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十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一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3)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各个总量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基本总量有五个,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PDI)。这五种总量的关系是: GDP-折旧=NDP;NDP-间接税=NI;NI-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所得税+政府给居民户的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利息=PI;PI-个人所得税=PDI=消费+储蓄。(4)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因此,同样的最终产品量按不同的价格会计算出不同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称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不变价格是指统计时确定的某一年(称为基年)的价格。
2.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1)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有不同的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其中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以及部门法。第一,支出法。又称产品流动法、产品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这种方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计算出该年内生产出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即把购买各种最终产品所支出的货币加在一起,得出社会最终产品的流动量的货币价值的总和。第二,收入法。又称要素支付法,或要素收入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所得到的利润相加,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第三,部门法。部门法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计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所以又称生产法。(2)按以上三种方法计算所得出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应该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计算同一国内生产总值。但在实际上,这三种方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一致。(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即以支出法所计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标准。如果按收入法与部门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3. 物价指数(通货膨胀的计算):(1)物价指数是衡量物价总水平变动情况的指数,它是用一篮子固定物品(与劳务)不同年份的价格来表示物价总水平的变动。(2)各国经常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包括消费物价指数、生产物价指数和GDP平减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消费物品和劳务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消费品和劳务,价格是零售价格。生产物价指数是用一篮子生产资料计算的物价指数。这种指数所选的一篮子物品是生产资料,价格是批发价格。所以,生产物价指数也称批发指数。GDP平减指数的一篮子固定物品包括经济中所有的物品与劳务,是某一年的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
4.失业及失业率:(1)失业的定义。失业者是指一定年龄范围内能够工作,愿意工作而又正在寻找工作,但仍然没有工作的人。(2)美国对失业定义的具体规定:年龄在16~65岁,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第一次找工作或再次进入劳动市场,连续4周未找到工作; b.停止工作等待召回,连续一周未获得工作; c.被企业解雇或自愿离职者。(3)失业率的计算。失业率是失业人口与劳动力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其中,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5.遗憾指数、不受欢迎指数、稳定政策指数:(1)遗憾指数。又称痛苦指数,是指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和。这个指数说明人们对宏观经济状况的感觉,这个指数越大,人们会对宏观经济状况越不满。(2)不受欢迎指数。指人们对现政府不满意(或满意)的程度。人们是根据对宏观经济的感觉来确定对政府的态度的,这个指数是通货膨胀率加 6倍的失业率。不受欢迎指数越高,政府受公众的信任程度越低,本届政府总统或他所在的党连选连任的机会越少。(3)稳定政策指数。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指数。这就是把包括实际GDP和物价指数变动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稳定经济的政策的指标。这个指数是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根据估算,实际GDP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影响失业率2个百分点。所以,把失业率的加权数定为2,这个指数是2乘失业率加通货膨胀率。
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1)失业是一部分人没有工作的状态,失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安定。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失业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宏观经济学要研究失业的原因、影响,并提出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2)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宏观经济学要研究通货膨胀的原因、影响,以及物价水平变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稳定物价的政策建议。(3)经济周期是经济中繁荣与衰退的交替。经济稳定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条件,因此,宏观经济学要探讨引起经济周期的原因,并减少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4)经济增长是指GDP长期持久的增加。宏观经济学要探讨经济增长的原因,并努力实现稳定增长。
7.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不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需要政府运用经济政策调节的宏观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能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因此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派。(2)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分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都是经济学中的主流,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短期宏观经济分析上。从理论上说,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经济中短期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存在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这种不完善性所引起的。所以,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问题,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善的。他们也承认经济中周期性波动的存在,但不是用市场机制的缺陷,而是用其他因素来解释这一问题,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要证明市场机制的完善性。
由这种理论上的分歧出发,他们就得出了不同的政策结论。凯恩斯主义主张用国家干预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反对国家干预,主张依靠市场机制本身实现经济稳定。
备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失业与GDP的关系
第十一章 长期中的宏观经济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与自然失业,掌握货币数量论,了解各种经济增长模型。
1.经济增长的含义与特征:(1)经济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的。”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含义:第一,经济增长集中表现在经济实力的增长上,而这种经济实力的增长就是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所以,经济增长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第二,技术进步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第三,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与意识的相应调整。(2)经济增长的特征。第一,按人口计算的产量的高增长率和人口的高增长率。第二,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第三,经济结构的变革速度是高的。第四,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改变。第五,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第六,世界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不同的。(1) 制度是一种涉及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行为规则。制度决定人们的经济与其他行为,也决定一国的经济增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2)资源。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劳动指劳动力的增加,劳动力的增加又可以分为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资本的概念分为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又称有形资本,是指设备、厂房、存货等的存量。人力资本又称无形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投资,如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健康状况等。经济增长中必然有资本的增加。(3)技术。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体现在生产率的提高上,即同样的生产要素投入量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主要包括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和知识的进展。注意:能够联系实际理解该问题。
3.哈罗德-多马模型:(1)哈罗德模型是在假设技术不变的前提下研究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的,其基本公式是:G=S/C。(2)哈罗德模型认为,长期中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是实际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相一致,即G=GW=Gn。如果这三种增长率不一致,则会引起经济中的波动。具体来说,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率的背离,会引起经济中的短期波动。在长期中,有保证的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的背离也会引起经济波动。所以,应该使这三种增长率达到一致。(3)能够运用该模型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
4.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含义:
(1)新古典模型的基本公式:
(2)这一模型的含义是:第一,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进步。第二,资本─劳动比率是可变的,从而资本----产量比率也就是可变的。第三,资本─劳动比率的改变是通过价格的调节来进行的。
5.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1)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着重分析收入分配的变动如何影响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储蓄率,以及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公式为:
(2)从上式中可以看出,在Sp与Sw既定时,储蓄率的大小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状况,即利润与工资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在Sp>Sw的假定之下,利润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高;相反,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储蓄率越低。在资本一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增长率取决于储蓄率,储蓄率越高则增长率越高,而要提高储蓄率,就要改变国民收入的分配,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占更大的比例。因此,经济增长是以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为前提的,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这是新剑桥增长模型的重要结论。(3)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从社会储蓄率的角度探讨了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要使经济按一定的增长率增长下去就必须保持一个一定的储蓄率,社会储蓄率取决于利润收入者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倾向,以及他们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前者是不变的,因此,要保持一定的储蓄率就必须使国民收入中工资与利润保持一定水平。这个过程是通过价格调节来实现的。经济要稳定增长,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要保持一定比率,但这一比率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增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利润的比率在提高,工资的比率在下降。
6.长期中价格的决定:(1)货币的基本知识。货币是人们普遍接受的、充当交换媒介的东西。其职能主要有三种:第一,交换媒介,即作为一种便利于交换的工具,这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第二,计价单位,即用它的单位来表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必要条件。第三,贮藏手段,即作为保存财富的一种方式,这是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延伸。在人类社会中,货币有两种。一种是商品货币,即其本身有内在价值的商品被作为货币。另一种是法定货币,即由政府法令所确定的货币。在经济学中,一般把货币分为M1与M2: M1=通货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十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M1被称为狭义的货币,M2被称为广义的货币。(2)货币数量论。货币数量论是关于流通中货币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格水平和货币的价值是由流通中货币的数量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水平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货币价值与货币数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水平越高,货币价值越小;反之,亦反之。货币数量论强调了货币量在决定长期物价水平时的唯一重要性。根据这种理论,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发生的唯一原因是货币量增加,而且,通货膨胀率与货币供给虽增长率是同比例的,因此,在长期中抑制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控制货币供给的增加。(3)货币中性论。货币中性论是指货币的变动只影响名义变量而不影响实际变量。名义变量是用货币衡量的变量,实际变量是用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7.自然失业及其原因:(1)自然失业的定义。当经济中的失业率等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时,就可以认为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因此充分就业并不是指人人都有工作。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中一些难以克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自然失业率是衡量自然失业状况的指数,可以用自然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数之比来表示:
劳动力总数是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2)自然失业的原因。a.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经济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也称为工作转换中的失业,或寻找工作性失业。b.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由于经济中一些制度上的原因引起的。这些制度上的原因主要包括:最低工资法、效率工资和工会的存在。最低工资法。当存在这种立法时,劳动市场会出现供大于求,从而有失业。效率工资。效率工资是企业支付给工人的高于市场均衡工资的工资。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采用效率工资制度可以提高效率,节省的成本高于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效率工资引起效率提高是由于企业能招到最好的工人,工人会勤劳工作,并减少流动性,采用效率工资对企业是有利的,但企业会减少所雇用的工人,从而引起失业。工会。工会代表工人与企业进行工资谈判决定工资。这时工会就成为劳动供给的垄断者。企业迫于工会的压力不得不提高工资,从而就减少雇用的工人,这也会引起失业。对于工会会员,工会又可保护他们的高工资。但这却引起非会员就业困难。
第十二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掌握总需求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与原因,了解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
1.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的含义及内容。总需求指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总量,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与国外的需求(用出口减进口的净出口表示)。(2)总需求曲线的含义及其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总需求曲线是反映总需求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表示总需求与物价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可以用财产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说明物价水平对总需求的影响。a.财产效应。财产效应就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就通过对实际财产的影响而影响实际消费。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实际财产减少,消费减少;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实际财产增力,消费增加。消费是总需求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物价水平就与总需求反方向变动,即物价水平下降,实际财产增加,消费增加,总需求增加。反之,亦反之。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物价水平(↑)→实际财产(↓)→消费(↓)→总需求(↓)。b. 利率效应。利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利率的影响而影响投资。决定利率的因素主要是货币供求。当货币需求稳定时,决定利率的主要是货币供给。货币供给即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量有名义货币量与实际货币量之分,决定利率的是实际货币供给。当名义货币量不变时,物价上升,实际货币量减少;实际货币量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引起投资减少。投资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这样,从投资的角度看,总需求与物价水平反方向变动。把这种关系可以总结为:物价水平(↑)→实际货币量(↓)→利率(↑)→投资减少(↓)→总需求(↓)。c. 汇率效应。汇率效应就是物价水平通过对汇率的影响而影响净出口。影响一国汇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利率。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资本从低利率地区流向高利率地区。当一国利率上升,高于世界利率水平时,资本流出,这就需要把本国货币换为国外货币,这样,在外汇市场上,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增加,从而汇率上升。汇率上升使净出口减少。净出口是总需求的一部分,从而净出口减少,总需求减少,把这种关系归纳起来就是:物价(↑)→利率(↑)→汇率(↑)→净出口(↓)→总需求(↓)。(3)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物价水平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用沿同一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物价上升,沿同一条曲线向左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沿同一条曲线向右下方移动。物价水平不变时其他因素变动,引起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总需求增加,曲线右移;总需求减少,曲线左移。如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净出口增加都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平行移动。(与物价水平无关)
2.短期总供给曲线:(1)总供给的定义。总供给是一个经济中对物品与劳务的供给总量。(2)短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及其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短期总供给曲线是反映短期中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在短期内,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成同方向变动,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可以用粘性工资理论、粘性价格理论和错觉理论来解释这一点。粘性工资理论是指短期中名义工资的调整慢于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企业根据预期的物价水平决定工人的工资。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紧缩,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上升了。工资的增加使企业实际成本增加,从而减少就业,减少生产,总供给减少。总供给与物价水平同方向变动。相反,如果以后实际的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水平,即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工人的名义工资仍然不变,但实际工资水平却下降了。工资的减少使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增加生产,总供给增加。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仍是同方向变动。粘性价格理论是指短期中价格的调整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因为在物价总水平上升时,一些企业不迅速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相对于物价水平的价格)下降,销售增加,生产增加,总供给增加。这就是物价上升引起总供给增加。同样,在物价总水平下降时,一些企业不迅速降低自己产品的价格,从而它的相对价格上升,销售减少,生产减少,总供给减少,这就是物价下降引起总供给减少。价格的粘性引起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错觉理论是指物价水平的变动会使企业在短期内对其产品的市场变动发生错误,从而作出错误决策。物价水平下降实际是各种物品与劳务价格都下降,但企业会更关注自己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下降,而只觉得自己的产品价格下降了。由产品价格下降得出市场供大于求的悲观判断,从而就减少生产,引起总供给减少。同样,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企业也会没看到其他产品的价格上升,而误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了,从而作出市场供小于求的乐观判断,从而就增加生产,引起总供给增加。当物价水平变动时,企业产生的这些错觉会使物价水平与总供给同方向变动。这些错觉是因为企业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并不能总拥有充分的信息,判断发生失误,在长期中,他们当然会纠正这些失误,但在短期中这些失误是难免的。(3)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同一条短期总供给曲线说明物价水平与总供给之间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物价上升,总供给增加,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方移动;物价下降,总供给减少,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下方移动。不考虑物价水平时,短期总供给曲线移动的移动有两种情况: a.长期总供给曲线移动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或右移动。b.预期的物价水平变动。
3.长期总供给曲线:(1)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定义。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2)长期总供给与物价水平无关(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特征)。在长期中引起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都不存在。这就是说,工资不再有粘性,会随劳动供求而变动;价格不再有粘性,会随物品供求而变动。这就是说,长期中价格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其调节作用,实现市场均衡。同时,长期中企业也会消除短期中的错觉,作出理性决策。因此,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表示总供给与物价水平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垂线。(3)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长期总供给也就是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即充分就业GDP或潜在GDP。潜在GDP取决于制度、资源与技术进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因素确定长期总供给曲线的位置。随着潜在GDP的变动,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移动。正常情况下,长期总供给曲线随经济增长而向右方平行移动,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或战争,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被破坏,长期总供给曲线也会向左移动。
4.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需求与总供给如何决定实际GDP与物价水平):(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定义。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是要说明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物价水平的决定的。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均衡的物价水平,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衡。如果用公式来表示,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就是: AD=f(P)……………………(a)SAS=f(P)……………………(b)AD=SAS…………………………(c)(a)式是总需求函数,即总需求取于物价水平P;(b)式是短期总供给函数,即短期总供给取决于物价水平P;(c)式是宏观经济均衡的条件为总需求(AD)与短期总供给(SAS)相等。这时,总需求与总供给都为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a)式与(b)式中的价格(P)也都相等,是使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相等的均衡价格。(2)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不同。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决定的是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与短期总供给决定的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能大于、小于或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到底会出现那一种情况取决于不受物价水平影响的潜在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以及长期总供给曲线正好相交于一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正好等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中实现了充分就业均衡。这是最理想的宏观经济状况。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左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大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得到过度利用,资源短缺使资源价格上升,最终会起物价上升,因此,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过热。总需求曲线与短期总供给曲线相交时,长期总供给曲线在交点的右边。这时,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小于充分就业的国内生产总值。这种均衡称为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这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中存在失业。(3)运用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参阅教材中的三个例子:人民币不贬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滞胀、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注意能够运用图形进行分析。
5.例题解答与分析:
用图形说明一国居民购买住房的增加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SAS AD2 AD1 0 Y1 Y2 GDP P P2 P1
(2)投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方移动,由AD1移动到AD2。(4分)
(3)变动的结果是GDP增加(由Y1增加为Y2),物价水平上升(由P1上升为P2)。 (4)作图。
提示:注意掌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模型并能用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第十三章短期中的宏观经济与总需求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重点掌握总需求决定理论和乘数理论,掌握消费函数理论,了解投资函数理论。
1.消费函数:(1)消费函数的含义。消费函数是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来说明。平均消费倾向指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人们的全部消费实际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发消费,另一部分是引致消费。自发消费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最必需的消费,这部分消费不取决于收入,是一个固定的量。引致消费指收入所引起的消费,这部分消费的大小取决于收入与边际消费倾向。以C0代表自发消费,c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可以把消费函数写为:C=C0+c·Y。根据这个公式,可以作出消费函数曲线,该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其位置由自发消费C0决定,斜率由边际消费倾向c决定。在消费函数曲线与45°线相交时,收入与消费相等。(参阅教材中图13-1)注意掌握边际消费(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及计算公式。(2)消费函数的稳定性。根据长期消费资料的分析,在长期中消费函数是相当稳定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理论来证明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一生的收入决定其消费,长期中收入与消费的比例是稳定的。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持久收入是稳定的,消费也是稳定的。(3)消费函数稳定性的原因与意义。消费函数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在短期中,决定宏观经济状况的是总需求,在总需求中占三分之二的消费的稳定性保证了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尽管经济中有周期性波动,但这种波动并不是无限的。经济繁荣不会无限度,是以资源和技术进步为限,当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资源和技术进步所允许的极限时,就无法再增加了,这就是经济周期的上限。经济衰退时,也不会无限地下跌,因为人们总要消费,消费的稳定性使衰退也有一定限度。在总需求中,消费是一个重要的稳定性因素。但是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十分有限。因为消费取决于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是稳定的,因此,增加消费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如果一种政策不能增加收入,就无法刺激消费。收入的增加关键在于经济的增长潜力。因此,就刺激总需求的政策而言,刺激消费是困难的,以繁荣为目的的总需求政策不应以刺激消费为中心,而应以刺激投资为中心。这是因为在总需求中,除了消费之外还有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在任何一个经济中,政府支出是由政府的政策决定的,一般情况下,也是稳定的,而且,随着政府在经济中作用的加强,其支出在稳定增加,因此,政府支出不是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净出口在经济中占的比例很少,它的变动也不足以引起周期性波动。由此可以推导出,引起经济波动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注意:能够联系实际说明这个问题。生命周期假说与持久收入假说
2.投资函数:(1)投资的含义及组成。投资是指一切带来收益的活动,它包括三种投资:企业固定投资,即企业用于厂房和设备等的支出;居民住房投资,即居民用于购买住房的支出;存货投资,即企业用于购买原料、半成品的支出或未销售出去的制成品支出。这种投资指净存货,即年初存货与年底存货之间的差额。(2)投资函数。投资函数是指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关系,由于投资与利率之间是反方向变动,因此投资函数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利率变动时,投资量的变动表现为同一条投资函数曲线上的上下移动。当利率既定时,由其他因素引起的投资变动表现为投资需求函数曲线本身的移动。(参阅教材中的图13-2和图13-3)(3)加速原理。加速原理是要说明产量变动引起投资更大变动的理论。它说明了,投资取决于产量变动率,但投资变动率大于产量变动率。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示加速原理:It=I0+D=a•(Yt一Yt-1)+D。加速原理的基本含义是:第一,投资是产量变动率的函数,它的变动取决于产量变动率,而不是产量变动量。第二,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当产量增加时,投资的增加率大于产量的增长率。当产量减少时,投资的减少也大于产量减少,这就是加速的含义。投资的变动大于产量的变动是因为现代生产是一种“迂迴生产”,即采用了大量的机器设备,这样,在开始时必然引起大量的投资。同样,在产量减少时,投资也会减少得更多。加速原理所反映的正是这种现代化大生产的特点。第三,要使投资增长率保持不变,产量就必须维持一定的增长率。如果产量维持原水平,投资一定要下降。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要再实现高增长率就是一件困难的事。(3)加速原理说明了产量(即国内生产总值)水平的变动是影响投资水平变动的重要因素。但是,影响投资的因素不仅有产量,还有其他,加速原理没有考虑这许多因素,它实际是在假定这些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分析产量对投资的影响。另外,加速原理只适用于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如果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则加速原理无法发挥作用。
3.总需求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1)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假定短期中总供给是不变的,只分析总需求(用总支出代表)如何决定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2)总支出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它是由消费函数决定,其斜率为边际消费倾向。在不考虑总供给时,总支出曲线与45°线(该线上表示任何一点都是总支出与总供给相等,即实现了宏观经济均衡)相交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参阅教材中的图13-4)(3)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是由总支出决定的,总支出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所以,总支出的变动会引起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方向变动,即总支出增加,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总支出减少,均衡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少。(参阅教材中的图13-5)
4.乘数原理:(1)乘数是指自发总支出的增加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倍数,或者说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支出增加量之间的比率。(2)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引起这种增加的自发总支出之比就是乘数。如果以a代表乘数,则有: 。该公式表明了,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乘数就越大;边际消费倾向越低,乘数就越小。这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增加的收入就有更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从而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得更多。(3)乘数发生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在社会上各种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时,总支出的增加才会使各种资源得到利用,产生乘数作用。如果社会上各种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或者某些关键部门(如能源,原料或交通)存在着制约其他资源利用的“瓶颈状态”,乘数也无法发挥作用。此外,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即当自发总支出增加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增加;当自发总支出减少时,所引起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也要大于最初自发总支出的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