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让”盛世出英雄”(第二版)
作者:黄金童2
如果你在1949年10月1日向天安门城楼上看,那是毛,刘,周.那是十大元帅.当年的共产党真是英雄辈出,猛将如云.(那时的共军,随便派四大野战军中战功最小的司令员去朝鲜,就可以打得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倒退几百里,乖乖的坐下来谈判;随便派一个54军军长,就可以打得自称阿三的国家军队稀里哗拉,一败涂地)令人不得不感慨一句: 乱世出英雄.50年以后,再看看共产党的干部层,庸庸碌碌, 官僚主义和腐败已经抬头.同49年的共产党干部的才华横溢,清廉敬业比一比,.又是令人不得不长叹一句:一代不如一代了.
问题是,这并不是特殊的现象,你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比如说,.唐,宋,元,明,清.开国初期的领导层都是人才济济.而国家一统,天下太平后,有的朝代要上百年,有的只要几十年,领导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有的竟退化得面目全非.秦朝只经过20多年和平生活.,当年战无不胜的秦军竟败在临时组织起来的农民起义军手下.清朝经过几百年和平生活后,当年所向无敌的八旗见到几万太平义军竟望风而逃.种种现象使人们又得出一个结论:对于一个组织而言,没有外患,必有内忧.
战乱时期的英雄是怎样出头的?和平生活中干部军队的这个腐化过程又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 动乱时期.军队和行政组织处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外部的压力非常大.组织的领导层必须要时时考虑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要时时注意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要发现,培养和使用真正有效率的人才.那时用人有清晰明显的标准,对军队来说就是战场标准.打得赢就是硬道理凡是能打胜仗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就能得到提升,就能得到重用.对行政部门来说,就有个效率标准:凡是能解决好后勤工作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就能得到提升和重用.在领导层时时要注意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各级干部战士都要向打胜仗提高效率方向努力这样一种气氛中,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真正的英雄就脱颖而出了.
三国动乱时期的曹操,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发布了著名的”荐贤令”,宣布他的用人原则:既不看文凭,也不看职称,更不看东汉后期的”孝廉标准”,而是””唯才是举”.要看真才实学.要真的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能实实在在的解决”打得赢”的问题.在战场标准和效率标准的检验和筛选下,曹操的手下聚集了一大批能干的人才.取得了竞争的优势.
二. 和平时期的组织所处的环境不同了,激烈的生存竞争消失了,领导层脑子里想的问题不同了.用人标准也完全变了.
和平时期,外部压力消失了, 领导层不是要考虑组织的生存问题,而是要考虑个人的安全问题.外部没什么事了,他自然就把眼睛看向内部.他要看看内部谁会形成威胁,谁是内部的敌人.部下中那些才华横溢的干才好象用不着了.并且这么能干的部下,又无所事事,很难统御,也很容易形成威胁.所以就会出现开国皇帝坐了天下后大杀功臣的现象.这样的事情不仅明朝有(最严重),汉朝(韩信)宋朝(岳飞)和清朝(豪格)有,就连社会主义国家在和平时期也有多次有过于能干的国防部长被杀被贬(苏联的军事学院院长,朱可夫,彭德怀,林彪)的现象.古时也有重臣早早地看到这个问题,在外部压力消失后,急流勇退.避免了杀身之祸(春秋时越国的范蠡),而看不到这一点的哪个人(文种)和太晚看到这一点的那个人(韩信:).,就只能付出代价.在这里我们要重温韩信最后的唉叹:飞鸟尽,良弓藏,狡兔灭,猎狗烹.就是说竞争消失,对人才的需要也消失.这时候不但人才难以出头,已经出头的人才还要被打回去.如果图方便,就干脆杀掉.
和平时期,竞争消失.干部的才干看起来不重要了(可能还是威胁)战场标准,效率标准也没法用了.用人的标准变成很模糊了甚至找出了种种似是而非,千奇百怪的标准.康熙就说小人和干才都有用.有的领导喜欢武大朗开店,用才能比自己差的干部.有的是霸王上朝,用唯唯诺诺的干部.还有的不知道如何鉴别人才,只好用文凭标准,职称标准.工龄标准,.其他也有用老乡标准的,也有用老同学标准,美女标准,马屁标准的.总之是无奇不有,笔者知道某人在干部提拔讨论会上因有人反映该人喜欢打麻将而被否决.更有甚者,有的领导干脆来个红包标准,把官位全卖了.(清朝后期是名码实价,今天中国也不能说只是偶然发生)按这些稀奇古怪的标准,真正的人才怎能出头,小人,美人,有钱人,马屁精,谨小慎微者到是机会多多.
在这种风气下,按照适者生存原理,本来不喜欢这样干的人也必须要学习如何假,拍,吹,送, 否则就有生存问题.就连林彪这样的一流人才,在庐山会议看到了彭德怀的下场后,也暗中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断:”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林的悲剧是:说了这么多假话还是没能成事.)而那些不愿意改的,不愿意同流合污的,很可能就是彭的下场.被淘汰出局了.
乱世出英雄这句话,不是说英雄和人才只在乱世才出生和存在..而是说英雄和人才本来就有,只不过只有乱世才有对英雄和人才的需求,他们才可能出头.刘备在平黄巾立功后授官平原县令.可是和平后来了一个督邮(不知道是个什么官,估计可能是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向他要红包.刘备这方面完全不开窍,没有红包送,结果是丢了官.如果不是董卓闹事搞得天下大乱,刘备很可能这辈子就完了.再也没有出头的机会了.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说:按你这么说,和平出庸才,战乱出英雄,那不是稳定不好,动乱才是压到一切的.本人并不是这个意思.就是今天中国的和平时期也有许多好的领域.一个是体育界.因为要参加奥运竞争,有一个赛场标准.拿到金牌就是硬道理.所以仍然是英雄辈出,金牌多多.另一个是企业界,因为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有一个市场标准,赚到钱就是硬道理.所以仍是人才冒尖,强手如林.还有一个是中学,因为要参加公平竞争的高考,有一个考场标准,考得中就是硬道理.所以仍是优胜劣汰,成绩优秀.可在另外一些行业和部门,如政府,和大学,医院,科研等事业单位,部分垄断性国有企业,因为和平时期缺少竞争,没有合理的检验标准.不知道什么是大家公认的硬道理.所以这些地方就成了人才难以出头的地方.腐败最多的地方,当今中国效率最差的地方,也是拖国家现代化后腿的地方.
看看许多外国.和平时期的政府腐败就比较少,军队战斗力也不容易下降,德国军队40年没打仗,一旦出现在一战战场上,仍然是那么强悍.其他如教育,科研的水平也不会因和平时期而退化.关键是她们设计了很好的国内竞争体制.有一个人造的乱世”给每个组织或个人找了一个竞争对手,所以尽管是和平时期,组织效率也不会退化,真正的人才也会出头.
根据这个原理中国应该怎么做呢?
一. 把大学和科研单位推向市场.让它们开始竞争,这样就会保持高科技水平
二. 把医院推向市场,让医院开始竞争,这样就能保持医院的高效率.
三. 在军工科研采购中采取双供应体制,开展竞争,这样就能保持军工的高水平.
四. 在各地方政府中开展竞争,优胜劣汰.末位下岗.这样可以保持政府的高效率.
五. 在军队中开展各种与战斗力有关的竞赛活动.可以保持军队战斗力.
总之开展竞争的办法有许多,但一定是竞争比不竞争好.
结论:不是说和平稳定不好,而是说没有竞争不好.和平稳定时期,只要有公平竞争,仍然可以做到人才辈出.可和平而没有竞争,那就只能是酱缸(柏杨语)一个,腐化和低效率就不可避免.和平时期,正确的做法是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尽量设计好公平竞争的制度(美国的大学,医院和科研部门就是竞争的,连政府也是竞争的),让这些部门也有一个公平合理的竞赛标准.有一个人人公认的硬道理.如果有可能,最好将部分这些部门推向市场竞争.这样才能在这些部门避免腐败和退化.做到不仅是在乱世,而是在”盛世”也能出英雄.
05.10.25
个人文集: http://www.mediachinese.com/-0SdC.html
电邮:[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