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以改革为动力完善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


要以改革为动力完善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

高尚全指出,公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基础

本报记者 王淼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改革论坛上,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结合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了题为《改革是推动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的报告。报告中,高尚全在谈到自己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的一些理解时,结合近来的一些热点话题进行了精辟地点评。

 

体制创新深刻的性质并不取决于变革的方式是激进还是渐进

 

    针对激进还是渐进的改革更好的讨论,高尚全指出,27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证明,体制改革与社会发展始终是互动的过程。体制创新深刻的性质并不取决于变革的方式是激进还是渐进,重要的是创新是否实实在在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建立了合理、公正而有效的解决社会矛盾的新机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制度或者体制创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既不能满足于二十多年来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无视改革不平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应该把这些负面影响不加分析地归结到改革基本方向的选择,继续深化改革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动力。

 

    中国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层次体制性原因

 

    在谈到当前制约和谐社会的体制因素时,高尚全表示,改革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不是人为地重建和固化一种新的利益格局,而在于形成一种公平、富有效率的利益调节机制。这样一种利益调节机制的形成是和谐社会构成的重要体制基础。中国改革前的利益关系大体是相对的平均主义格局。之所以是相对的,主要是这种平均主义是建立在城乡不平等的基础,并且无视个体贡献多少,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效率的提高,而且背后隐藏着极大的不公平。在这个意义上,打破平均主义、重建新的分配关系,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改革的必然结果。然而,在利益分化导致社会分层的过程中,由于传统体制某些重要环节改革的滞后,制约了公平、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并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制性因素。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市场秩序混乱、官员腐败、法制不健全等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层次体制性原因。

 

权力市场化产生的不公平是社会争议的真正焦点

 

    高尚全指出,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但是由于权力运行的特殊性,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和效率,同时为了防止权力“寻租”性腐败,成熟的市场经济都严格限制其介入的领域,并且对权力的运行实施有效的监督。中国在体制转轨中虽然大幅度减少了行政性资源配置,但行政性资源配置不仅在国有经济部门依然存在,而且近年来已经出现向非国有部门渗透的迹象。

 

    高尚全说,社会资源的行政性配置客观上存在着权力市场化的可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产品双轨价差牟利,到90年代要素市场中的寻租,人们不难观察到大量权力市场化的现象。近年来,在土地转让、资金信贷以及股权融资等领域,权力市场化的现象依然没有止步的迹象。问题在于,权力作为个人或群体的资源参与市场化,本质上是对社会财富的瓜分。在形成少数暴富阶层的同时,不但侵犯了他人创造财富的收益,而且减少了社会可支配经济资源,削弱了社会调节贫富差距的能力,加剧了经济转型时期社会的利益关系失衡。就中国向市场经济转轨而言,基于个人能力和公平竞争导致的效率和收入差距不是社会争议的焦点,真正的焦点之一在于转轨中行政权力参与市场化分配产生的不公平。行政性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市场化是社会财富占有和分配不公的最主要因素,其负面影响要远远大于市场调节机制本身的缺陷和社会调节机制的不完善,而且还使后者产生严重扭曲。高尚全以土地市场化为例指出,政府和土地开发商成为最大的获利者,土地使用权拥有者的利益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害。近年来,在城镇拆迁和农地征用环节发生大量的民事纠纷,并非仅仅是利益补偿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政府的垄断征用与市场化的矛盾,反映了政府在土地市场化中的功能定位及权力运行程序方面的缺陷。

 

强势利益集团垄断表达渠道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在谈到利益表达机制时,高尚全指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利益分化加快,思想观念冲突的社会性日益突出,冲突的焦点几乎普遍与不同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相关,在基本价值参照系方面形成共识的困难越来越大。应该说,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过程中,发生思想观念的激烈冲突并不奇怪,利益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问题在于,在利益平衡机制还很不健全和完善的条件下,强势利益集团往往占有甚至垄断表达渠道。这种情况一旦左右现实发展方向,就会加剧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在谈到经济转轨中的资本与劳动关系平衡问题时,高尚全指出,中国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要重新肯定资本作为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转轨过程中,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的发展,本身也隐含了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即使是在国有资本与代理链条的下端,代理人几乎获得了与私人资本同样的权力,并且在若干方面模拟私人资本的经营方式,客观上存在职工权利被侵害甚至剥夺的可能性。问题在于形成平衡资本劳动的机制方面明显滞后,特别是代表劳动组织化力量的工会如何适应市场化进程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

 

民主与法制携手并进政治改革才能真正成功

 

    在谈到以改革完善和谐社会的体制基础时,高尚全谈到了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方向、深化行政性垄断部门的改革、建立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推进以政府行为规范为重点的职能转变、在宪法框架内稳步推进政治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观等六个问题。针对大家关心的政治体制改革问题,高尚全在“在宪法框架内稳步推进政治改革”部分强调,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和环节,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绝不是某些人理解或主张的政权更迭。政治改革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政治运动,而是应按照宪法精神和框架稳步、有序地进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携手并进,政治改革才能真正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成功。中国改革已进入全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中后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政治诉求需要新的整合机制,社会要求新的基本价值观,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对政府权力与责任的有效监督,以个人产权保护为基础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切实保障,正在成为起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内容。政府体制改革在宪法和法制框架内,逐步展开,将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完善,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体制保障。

  原出处:中国改革报  发表日期:200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