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末路狂奔
今天12月30号,新春的脚步就在双手触及的门外,年年岁岁的变迁正是不依不饶的淘气模样。看着年华老去的颓唐,正在一个个深深浅浅的日子里升腾、弥漫而后消散。心痛般的可惜,可惜那些愉悦的时刻为何不能长驻;怀恋那些足以值得怀念的人,为何就在今宵别离;叹息那些伤害人心的话语,凭空在夜幕下窥探你的懊悔。我的2005,同样时间的尺度,却标上了别样的情感单位。
如果上帝让我重新来过,你又若何? 这样伪命题的安慰意义更多是一种警示,如果我还懂得珍惜的话。然而我不大懂得珍惜,时间的流沙握在掌心里,看着它消逝如同墨汁在玉版宣纸上慢慢泅开,你欲罢不能。也许在网络上让时间流逝的快感就如同“吴带当风”般的淋漓狂野,也和米南宫的“八面出锋,沉着痛快”相较而不逊色。 然而时间的约束永远地禁锢了对它的挥霍,一觉醒来,已是日上三竿。你又奈何?
从暮春三月的正式动笔,到昨天的答辩通过。9年的经济学学习,似乎告一段落。然而结束永远意味着新的开始,只是还不明了开始的开始在哪里。2005——末路狂奔,撞线的一刻,虚脱而倒,然后空落落的发晕。“正如煤的形成,得到的只是一小块”,狂奔过去,思维在笔直的胡同里练就了不会拐弯也不屑于拐弯的功夫,真以为“大江东去,都是湘水余波”,待到从故纸堆里探出头来,确是“天凉好个秋”,就业市场一片萧条,博士身份成了负担,拿硕士文凭却又多了几年的空白,不是应届。“多收了三五斗”真是教育体制改革最富有想像力的成果,“多快好省”不再是写在小时候我家搪瓷杯上的毛体书法。
如果重新来过,我不参加考研,我读我喜欢的书,读到“穷且愈坚,不坠青云之志”,读到“少年心事当拿云”,读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但不要读到“博士”,更不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