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对美国经济周期的影响
陈继勇等
内容提要
美国是知识经济兴起最早、发展最快、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资源的转换、增长机制的变革、投资效率的提高、生产与市场的协调,从而使美国经济运行具有了内在的稳定性,适度增长期延长,波动幅度减小,爆发危机的可能性下降。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
经济周期是指总的经济波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性和不断重复性。社会经济运行呈现波动性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迅速崛起的知识经济深刻地影响着美国的经济周期,经济运行呈现一种新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相对平稳,增长期延长,衰退期缩短,库存调整灵活,并出现了与生产率增长并存的增长型衰退。
一、增强了美国经济增长机制的稳定性
工业经济时代的物质技术基础表现为投入的有形化、生产的规模化和产品的标准化。这就形成了以工业技术发明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规模化生产扩大对物质资源的利用、以标准化产品实现经济总量扩张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机制。但这种“资源驱动型”的总量扩张增长方式是不可能持续的。
首先,经济增长受制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仅在于本身是稀缺的,也在于物质经济的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过度使用,由此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更加速了自然资源的枯竭。
其次,经济增长受制于规模化的内在局限性。生产函数理论认为,各种生产要素是相互依赖的,必须按规律成比例地增加,任何要素的单一增加都会最终导致收益递减。工业经济受积累规律和效率机制的驱使,生产的规模化扩张过程内在地表现为: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不断周期性地超过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这种资本代替劳动构成的“资本深化”一方面引起资本收益的周期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市场的相对萎缩,致使投资周期性减少甚至停滞,导致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同时,在现实的生产中,即使各种要素按比例增加,当经济规模膨胀到一定限度时,也会因各种内外不经济因素的制约,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同样会导致投资停滞,生产减缩,进而引起经济衰退。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随着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日益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经济的增长机制。
第一,知识要素化大大降低了美国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密集性的知识投入越来越多地代替了物质投入,有效地缓解了自然资源不足对美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据统计,美国每亿美元产值的钢材消耗量1970年为1.23吨,1985年以后下降为0.28吨;1989年以来,尽管美国经济规模比1960年增长了2.5倍,但钢材的消耗量只增加了40%,铜、铝、镍、锌等金属的消耗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李京文,1990)。
第二,知识要素化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知识在劳动者体内和生产过程中的聚集,使劳动者和生产成为知识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生产开发,两者结合构成了效益倍增的知识化生产。因此,知识要素化不仅可为劳动者带来更高的报酬,而且可为产品生产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从而实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知识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增,为市场行为主体加大知识创新和高技术产品开发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形成了自主增强的创新机制,并由此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增长。
由于知识经济的发展减少了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限制,自主增强的创新机制又为经济的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因此,美国的经济增长机制具有全新的内容:以知识、智力为第一要素,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效益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为增长模式,以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导向。这使美国经济的运行具有一种内在的稳定机制,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持续增长。
二、保障了美国社会生产的高效运行
生产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最终受制于市场扩张的潜力和容量。因此,生产平稳、持续发展既依赖于充分、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这样一种特殊形态的知识要素,又依赖于生产规模的合理化、管理方式的科学化和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以充分适应市场需求的动态发展。
在工业经济时代,信息不灵、规模化生产和投入有形化使得社会生产的诸多环节存在根本缺陷,正是这些缺陷不断破坏着生产与市场在规模上、结构上的动态统一性,使经济危机的爆发不可避免。
第一,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完整准确性都极为有限,企业难以把握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进行理性的生产。在获取利润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的驱使下,片面地追求规模效益使企业始终存在着巨大的投资冲动,由此产生的盲目固定资产更新投资构成了经济危机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
第二,规模化生产必然导致管理方式的垂直化和经营方式的被动化。多层次的垂直化管理和以产定销的被动经营使企业难以适应并主动满足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只能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来维持规模生产。但一定时期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多数谬误”必然导致社会生产的严重过剩
第三,工业经济以有形资本的投入和扩张为基础,而有形资本具有沉淀性,难以在不同的产品生产部门之间转移,致使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缓慢。随着经济的扩张,结果只能是用途相同、功能近似的产品大量涌现。同时,因各国均遵循相同的产业扩张和经济增长模式,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势必日趋激烈,最终必然因生产过盛市场萎缩而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战后,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复兴,美、日、欧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趋同,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空前加剧是致使美国成为战后经济危机最为频繁的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美国经济的运行奠定了知识化和信息化的基础,这从根本上保障了社会生产的高效运行。
首先,信息化提高了美国企业的投资效能。从表1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投资率低于德国和日本,美国的GDP增长率则高于德国和日本,这表明美国企业的投资效能明显优于德国和日本。其原因在于:信息化使厂商能更为充分、便捷、廉价地获取市场信息,准确地分析市场机会和把握潜在的市场容量,大大提高了投资的准确性和适度性。同时,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又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密切了企业与外部市场的联系,缩小了生产与市场在时空上的差距,这既确保了经济相对稳定的增长,又有效地避免了投资、生产的盲目扩张。
其次,“精益生产”增强了美国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建立在柔性化生产和网络化经营基础上的“精益生产”方式使企业的生产由单一品种、大批量、长周期的生产模式转化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就大大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环境变化的瞬间应变能力和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使生产和供货变得更为精确。这既有效地降低了库存,又较好的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在实现生产扩大、效益提高的条件下,避免了由于生产过盛库存增加导致的经济危机(见表2)。
再次,知识化增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灵活性。知识成为最主要的投入要素,使企业有形资产投入的比重大大降低。知识资产比重的大幅提高一方面降低了企业总资产的沉淀性,另一方面知识的快速渗透和更新又增强了资产转移的灵活性,减小了结构调整的阻力,加速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的换代和升级,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有形资产的呆滞性,避免了经济危机的产生。
三、推动了美国市场需求的全球化和动态化
市场不仅是一种高效配置资源的方式,还制约和决定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扩张速度。市场在规模上与生产保持一致,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美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拓展的速度总是滞后于生产扩张的速度(见表3)。随着美国工业经济的发展,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滞后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其原因:第一,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具有国内性。工业经济的发展战略强调国民经济的完整配套,加之各国普遍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本国市场,致使各国产业结构趋同,国外市场拓展困难,产品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第二,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具有呆滞性。由于工业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迟缓,产品生命周期较长,致使社会需求及派生需求的动态扩张缓慢。同时,资本的分配和积累规律,以及资本替代劳动又制约了社会消费的同步增长,更使市场扩张缓慢具呆滞性。第三,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构成具有多环节性。工业经济时代的市场是由中间商构成的多环节交易体系,这不仅提高了商品的价格,相对缩减了消费市场;还因中间商区位分布的有限性以致于商品市场空间的拓展不足,致使潜在市场不能得到充分拓展,更加剧了市场容量的不足。正是由于市场拓展速度滞后于生产扩张速度,导致生产过剩日益严重,经济危机不断发生。
随着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美国的经济增长渐趋平稳,年度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与生产的协调性显著增强,大大缓解了美国生产与市场的矛盾。从表3可看出,90年代以来,美国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加快,生产增量与市场增量的差额由80年代的4771亿美元降低至90年代的2994亿美元。致使美国市场容量快速扩张的原因是:
(1)知识经济的市场具有全球性、易变性和多样性。由于科学知识、产业技术十分广阔,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知识和高新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但高新技术发明享有知识产权的保护,且替代品极少,通过各国的互补交叉,任何一项高新技术产品都拥有一个远大于国内市场的全球市场。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美国市场全球化的步伐,这一点在美国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90年代表现得非常明显。90年代美国的出口增长异常迅速,出口依存度骤然提高了4个百分点,从80年代6.6%的平均水平升至90年代的10.6%,大大高于前30年增长幅度的总和。另据统计,90年代美国高新技术产品的40%出口到国外,知识产品出口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由1986年的12%上升到1996年的42%(李长久,1999)。
(2)网络贸易及电子商务的兴起有效地拓展了潜在的市场空间。借助遍及全球的信息网络,产品信息能全方位同步地迅速传递给全球最广泛的目标受众,实现了全球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和潜在市场的全球化。以网络为中介、以EDI为手段,网络贸易及电子商务的拓展,逐步消除了中间环节过多的负面影响,实现了商业文件自动处理和交换。这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节省了流通费用,降低了商品价格,相对扩大了市场需求。
(3)知识经济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收入水平,扩大了有效需求市场。知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具有较强的就业倍增效应(如微软公司每增加一个就业者就可以创造6.7个新工作,波音公司每增加一个就业者只能创造3.8个新工作),而且其收入水平远高于其他产业。1996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工人的年均工资达4.96万美元,比私营企业部门2.86万美元的年均工资高出73%。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美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已明显促进了资源转换与创新竞争的统一、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的同步,使经济能在宏微观环境不断改善、生产与市场同步扩张的基础上保持适度稳定的增长,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被显著熨平,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作者:陈继勇等来源:《世界经济》(200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