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财富和慈善扛在双肩


    他曾经是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之一,但他一生中都充满了梦想和对现实的不满足,他有使不完的干劲儿,最终收获了庞大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三次上榜《财富(福布斯)》全球首富前400位排名;但最重要的是,他在晚年还找到了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东西——人生目标,即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此,他便收获了自己人生中真正的幸福。在他看来,这正是财富的意义。

    肯尼斯·贝林,一位77岁的老人,和蔼可亲,友好的微笑,满脸皱纹,走路有些蹒跚;老人的眼神中洋溢着活力和快乐。很难想象,他现在还是一个“空中飞人”,每年270多天在世界130多个国家寻找他的扶助对象。

    老人从容笑容的背后是一个充满梦想、惊险和幸福的人生。这个将财富和慈善扛在双肩的幸福老人却把自己的一生总结为,“我是一个简单的人,过着简单的生活,在人生的道路上学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

    “我雄心勃勃。当你没有什么的时候,就会更加渴望——渴望成就、渴望物质、渴望成功。这种雄心伴随我一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去获取更多。有了自行车、汽车、工作,还有雄心,我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获取财富的秘诀:梦想    拼命工作 永不满足现状

    贝林一生下来就是个穷人。父母除了带给他生命,没有带给他任何物质上的享受,包括在家洗个热水澡对他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奢侈。但贝林“不喜欢当穷人”,一生中,贝林都是带着梦想拼命工作,他永不满足现状,因为他要追求物质上的“更多、更好、与众不同”。

    从做汽车销售,到创建贝林汽车公司,再到创建贝林房地产开发公司,贝林一步步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他的“干劲儿+智慧+运气”终于促成了所有梦想的实现。

    “我雄心勃勃。当你没有什么的时候,就会更加渴望——渴望成就、渴望物质、渴望成功。这种雄心伴随我一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去工作,去获取更多。有了自行车、汽车、工作,还有雄心,我知道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他的目光开始由和蔼变得深邃。

    贝林先生完整地经历了人们追求财富的几个阶段:更多、更好、更异。

    早年从事的那些卑微的工作锻炼了贝林吃苦、忍耐的精神,同时,他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智慧。

    21岁,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大部分人是先思考再行事,而他是干起来再思考。准备、开火、目标。他知道,为别人打工达不到他所希求的成功。他要自己创业。

    30岁时,他毅然放弃了红红火火地汽车生意,进军房地产领域。他开发的黑鹰社区获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他也开始为教育和儿童慈善事业方面作贡献。

    50多岁时,他开始收集老爷车,并开始热衷于狩猎大动物,享受富人独有的乐趣。

    “我把梯子搭错了墙,爬到了顶才发现错了,我不由自主地想,物质上获得成功之后,我竟然不知道去何处找寻真正的幸福。”

    真正的幸福    从赠送轮椅那一刻开始

    贝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一个穷小子的最大梦想,他拥有了私人飞机、一枝橄榄球队、一艘豪华游艇、几座豪宅和收藏的大量老爷车,他周游世界,与世界名人交往。在物质上,他真的很富有。但曾经一度,他感觉生活既不充实也不令人满足——生活中缺少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2000年3月的一瞬间,他的人生从此改变。他去越南旅游时,偶然遇到一个6岁的残疾小女孩,她没有行走能力,坐在一堆破布上。贝林把这个越南小姑娘从地上抱起来,放在一辆轮椅上,并教她如何使用轮椅。一刹那,小姑娘仿佛看到了希望。她绽开了笑容,眼睛如正午的天空一样明亮。贝林说,“我从没有看见过那么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改变了女孩的人生,也改变了贝林。

    之后,贝林开始筹划他的轮椅工程。他调查了全世界轮椅的需求量,发现有几百万人需要但买不起。他决定向全世界需要但买不起的人赠送轮椅。2000年6月13日,贝林宣布世界轮椅基金会成立。他们的目标是:5年内捐赠100万辆轮椅。这是一个伟大使命的开端,这个使命以一种贝林从没有想过的方式让他的内心得到充实。

    他说,“做好事其实很简单,并不一定需要金钱,如果每个人都对陌生人微笑,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挣钱是一件好事,花钱也并不可怕,但只要做一点点好事,将做善事融入生活之中,这就够了。”

    截至2005年3月,世界轮椅基金会已经向全世界128个国家送出了355349辆轮椅,这些轮椅大多由贝林先生亲临现场发放给残疾人。贝林已向中国捐赠了6万多辆轮椅。

    除了捐赠轮椅之外,贝林正在组织研发一种新技术,把不能饮用的水变成健康的能饮用的纯净水。因为他感觉这项技术将改变世界上生活在贫穷地区的百万民众的生活,并能预防多种疾病和残疾的发生。除了这些,贝林仍然在不断地发现他的人生目标。因为他坚持认为,“付出不是责任,而是快乐”。

      家庭背景

    父母都是农场的农民。父亲在贮木场打工,一小时挣25美分;母亲帮人打扫屋子,洗衣服、糊墙纸。

    重要经历

    1928年6月13日,迫不及待地降生在伊利诺伊州弗里波特一家医院的电梯里。

    6岁开始打零工,捉大蚯蚓卖,一罐可以赚5分钱。那时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了。

    11岁,已经学会了生意上的第一课:地段,地段,地段。

    15岁,开始倒腾汽车。

    21岁,大学退学。萌生了自己开公司的念头。与太太帕特丽一起创建贝林汽车公司。

    27岁,拥有了100万美元资产。

    30岁,在汽车生意做得最好的时候毅然放弃,开始进军地产开发领域并获得巨大成功。

    1988年,购买了西雅图海鹰橄榄球队,成立了西雅图海鹰慈善基金会。

    上世纪90年代,三次上榜《财富(福布斯)》全球首富前400位排名。

    2000年,成立世界轮椅基金会,致力于提高全世界弱势群体的生活。

    2004年,获美国慈善家前50位排名。

    贝林历险记

    一生中,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10岁时的车祸,导致他颅骨骨折,昏迷了一个星期。另一次是在26岁,修快艇时,发生爆炸,身体的烧伤面积达到80%。

    一生的最爱橄榄球和老爷车。

    生活现状

    贝林先生和他的太太帕特丽现居住在美国加州的黑鹰地区。他们有5个儿子和10个孙子孙女。

    精彩对话

    问:您认为获取财富的秘诀是什么?时间、机会还是选择正确的行业?

    答:时间、机会、正确的行业对于成功来讲都是差不多的。不要狭隘的只看一种因素,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领域内,要睁大眼睛,多去看、去听。 只要你竭尽所能,不顾一切的冲动敢去做梦、敢去想、努力工作,机会就是无止境的。

    问:您的孩子们非常幸运,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您是怎样教育他们的?

    答:对于孩子没有办法要求太多,但希望他们能够分享自己的世界观。生下来的贫穷是我不能选择的,但幸运的是我可以改变我的贫穷。遗憾的一点是,孩子们生下来就什么都拥有了,失去了自己创造的机会,其实这个过程是很快乐的。

    问:您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甚至是健康的代价,您认为这样的付出值得吗?

    答:虽然我没有很多时间陪家人,但我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很有质量的。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追求目标的过程是很快乐的。我达到了我想要的所有目标,一点也不后悔。

    问:2004年,您登上美国慈善排行榜前50名。上榜是否让您很有成就感?

    答:其实我不是很想上榜。上榜后,我每天接到50-100个要我捐助的电话,可是我的能力有限,我不能什么事情都做。我也没有觉得上榜有多骄傲。

    问:您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您有没有遗憾?

    答: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再年轻一次,否则可以做好多好多事情。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一次,我愿意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别人。

    余秋雨、冯仑眼中的贝林:

    著名学者余秋雨:

    贝林先生经历了追求财富的几个基本阶段。即“求多、求好、求异”,在实现这几个基本阶段的目标后,贝林真正把握了“为富之道”中的人生哲学。“贝林用自己的努力快速找到了那些最贫穷、无助的人;他的付出不求任何回报,而相反感谢的正是接受他帮助的人。”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正在于富人不知财富用到哪里去,而穷人则诉苦无门。“中国需要像贝林这样‘善良的天使’”。

    “地产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

    “生命要有意义,只有追求金钱之外的价值才有意义。”“贝林先生的成功是一种价值观层面的成功,像贝林先生的成功才是充满幸福感的成功。”尽管目前中国还存在将慈善等同于施舍以及为商业目的而做慈善的现象,但相信5-10年之后,中国的企业家也会像贝林先生一样,在成为富人之后,懂得如何实现财富的价值才最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