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师范教育改革路在何方    2005-05-01 10:29:42     

  ■中国观察之唐昊专栏

  近日一些网站和媒体刊登关于“教育部酝酿取消师范生”的消息,这可是足以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不过教育部马上就出来辟谣,说国家发展师范教育的政策不变,类似的说法只是某些专家的个人观点云云。虽说是谣传,但既然“专家”有此提议、人们对此谣传又如此广泛关注,足以说明社会上对师范教育存在着很多疑问和不满,而这些疑问和不满又多是从我国目前师范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中来。这也许能够成为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现在已经到了全面反思我国师范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时候了。

  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师范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的师范教育发轫于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师范与乡村建设,给我们留下了关于师范教育从精神上到经验上的宝贵遗产。陶行知有言,“师范学校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的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

  世界各国特别是那些在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师范教育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法国从1990年起,设在综合大学里的“教师培训学院”取代了各类师范学校,承担起培养中小学师资的责任。美国不存在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建制,却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培养师资为主的综合性、多样性教育格局,其教育体系中的师范教育功能并没有削弱。师范院校向综合型大学发展,而综合型院校则参与培养教师的过程,师范教育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改革一开始由英美法等国实践,并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效仿,可以说是世界师范教育的一个趋势。

  但在我国,这种模仿并不成功。许多师范学校为寻求出路而转向建设综合型大学,其效果有目共睹:既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又削弱了师范教育的水平。如今的师范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总让人感觉有些不伦不类。所谓的师范大学在学科建设、学生培养方式上其实和普通高等院校一般无二,缺乏应有的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师范教育也仅局限在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和一个月的教育实习上,量少又不受学生重视。学生所学的东西大部分在教学时用不到,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人文修养都极度缺乏。此外,相对于压力很大、积极求变的基础教育来说,高等师范教育显得非常被动。如在课程内容上,就有很多学生反映师范院校里的公共课哲学的深度还比不上他们上高中时教材的深度。而有关基础教育领域正轰轰烈烈进行的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等,在师范院校里却波澜不惊,相应的教学上的调整微乎其微。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生需求相脱节,缺乏合理的目标设定,甚至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阻碍,恐怕是当代中国的师范教育受到广泛质疑的重要理由。

  为什么在国外取得成功的师范教育体系改革会在中国受到挫败?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单纯的师范教育改革离不开整个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例如,法、美等国家之所以敢于进行师范教育开放性的改革,是因为他们有一批学术力量强大的综合学校可以承担培养教师的使命。而在我国,和师范大学一样,综合型大学的素质也不容乐观——师范院校所培养的师范生水平在下降不假,但与此同时,综合型大学对基础教育教师的培养也不尽人意。因此,在可替代的教师培养资源和机制还不成熟的时候,即使贸然取消师范生,也提高不了我国教师教育的水平。教育部显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强调提出要大力加强师范教育。不过,如何加强又成了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基础体制得不到改革的情况下,任何小修小补或师范教育的“单项突破”都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令人遗憾的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名目繁多、热闹却嫌浮躁的年代,高校的基础体制却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事实上,高校目前的体制是1952年就已经确定了的,除了在“文革”期间,从未有过根本性的制度变革——靠国家吃饭、衙门式管理模式、教师的弱势地位、学术研究上的诸多限制、学生学习的非自主性等都一如既往。我的希望是,对师范教育改革的空前压力能够转化为高等教育整体性改革的新动力,突破这一计划经济时代的最后堡垒。也只有在高等教育的整体环境改善之后,中国才可能拥有优质的师范教育。
  (作者供职于华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