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可视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线索


诚然,近代中国社会和经济的演进总趋势是勉力朝着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目标迈进,但另一方面,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和文化传统又以极大的力度制约着这种转型,微弱的新因素不足以改变强大的旧因素,旧的经济关系已面临全面危机和不断被削弱,却未被彻底摧垮,新的经济关系虽然已经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却无法完全成熟和顺畅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正体现了社会转型过程中的这种历史尴尬,反映了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经济发展的历史走向,兼及了同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面。

出现在近代中国土地上的资本主义,概况的说,是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和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垄断阶段的外国资本主义以及本国官僚资本主义在整个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占优势和统治地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未老先衰。先天不足,指的是:它的产生,不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熟的直接临盆;后天失调,指的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经常承受着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力;未老先衰,指的是:它有所发展,但又不能顺利和充分地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才是贯穿于中国近代历史的一条主线。如果把和帝国主义、国内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处于对立地位的民族资本主义看作是中国资本主义,那么,中国近代历史的主线,或者说,中心线索,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这个局面的形成,是中国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相交作用的结果。

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在将近百年的风雨经历中,是有过有所发展的一面的。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设立了3000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期间在本世纪初收回权利的运动中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还形成了两个小小的高潮。到国民党政府统治中期的1933年,散步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单是工业一项,为数在3000以上。

但在中国资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和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中国资本主义的历程之所以如此坎坷,根源来自它所由以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不是来自中国封建社会内部新生力量对旧的生产关系的突破,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的冲击,是出自中国原来的正常发展过程的中断,这是造成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中国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中的工矿企业如此,流通领域中的商业、金融,亦复如此。例如,中国新式商业和金融企业的产生,都不是出自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是从属于中国的产业资本,以中国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这些都是只有在半殖民地的条件下才出现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中国的资本主义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欧风美雨侵袭的土壤质上,正是由于产生中国资本主义的土壤,是处在外国资本主义风雨侵袭的条件下,所以中国资本主义在它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会结出为中国社会所独有的苦涩的果实。

由此可见,研究中国近代的近代经济,必须通过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